徐錦錦
【摘要】江總作品所涉及的題材相當廣泛,他留下了大量的寫景之作。在這些作品中,詩人不僅描繪了山水、佛寺、庭院的美麗景色,甚至還展現了當時熱鬧而繁華的都市風光。
【關鍵詞】江總;寫景;作品
江總(519-594),字總持,身歷梁、陳、隋三朝,雖幾經戰(zhàn)亂、數度坎坷,但一生仕途顯赫,特別是陳后主時期,達到了其個人仕途的頂峰。
南朝末造,文人享樂主義的思想占據了上峰。陳后主在《與江總書悼陸瑜》中說:"每清風朗月,美景良辰,對群山之參差,望巨波之滉漾,或玩新花,時觀落葉,即聽春鳥,又聆秋雁,未嘗不促膝舉觴,連情發(fā)藻。"可見自然山水對于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山水觸發(fā)了文思,成為文人創(chuàng)作的源泉。
經歷了梁末侯景之亂的江總,抓住此時難得的安寧及時行樂、縱情山水,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寫景之作。其中既有山水的清麗,佛寺的幽靜,亦不乏庭院的清新,更有繁華的都市風光。
一、山水之景
江總好游山玩水,他希望通過這些清麗自然的美景讓自己能夠拋卻俗世的苦悶,與萬化契合,從而獲得一種心靈上的超越。
他的山水詩多精工別致,如《春日詩》:"水苔宜溜色,山櫻助落暉。浴鳥沉還戲,飄花度不歸。"這是一首精致的寫景小詩,清新淡雅,恰如一幅山間春色圖。澄澈的溪水,使水中的青苔更為顯眼,似乎溪水也被染綠,而暮色中的山花也格外的鮮麗動人。游戲的水鳥,乍浮乍沉;漂浮的花瓣,隨水流逝……詩人將這些明媚而活潑的景物置于黃昏時分,此時落日的余輝給整個畫面抹上了一層沉靜,使整首詩透露著幽靜的氛圍。
梁末侯景之亂時期,江總輾轉流寓于嶺南,此期他作有《秋日登廣州城南樓詩》:"秋城韻晚笛,危榭引清風。遠氣疑埋劍,驚禽似避弓。海樹一邊出,山云四面通。野火初煙細,新月半輪空。塞外離群客,顏鬢早如蓬。徒懷建鄴水,復想洛陽宮。不及孤飛雁,獨在上林中。"詩歌描寫了詩人于秋日登樓遠望時的所見所感。"秋城"以下八句是寫景,秋意籠罩的古城,隨風飄蕩的笛聲,高聳的臺榭,不停竄動著的野火,緩慢升騰的細長的青煙……蕭颯的秋風之中,半輪明月高懸天空,驚禽四處亂飛,似是為了躲避獵人的弓箭。夜色漸深,一位"顏鬢如蓬"的客子站在城樓之上,悲傷自憐,思鄉(xiāng)之情不可遏止。整幅畫面的景色異常的凄清陰冷,令人讀后深感悲涼!聯(lián)系作者此時的處境,他通過如此清幽之景來表現出自己動蕩生活中的那種孤獨與凄涼的情懷!
二、佛寺之景
南朝佛寺多建在清靜優(yōu)美的山水勝地,寫景詩中以佛教內容入詩是江總詩歌的另一個特點。湯用彤先生《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說:"晉宋以來,僧徒多擅文辭,旁通世典,士大夫兼習佛理。又因僧寺清幽,尤為其游觀倡和之地,因而文人學士,首已在文字上結不解因緣。"
江總善于將山寺廟宇及周圍的自然景物作為描寫的對象。如《入龍丘巖精舍詩》:"法堂猶集雁,仙竹幾成龍。聊承丹桂馥,遠視白云峰。風窗穿石竇,月牖拂霜松。暗谷留征鳥,空林徹夜鐘。陰崖未辨色,疊樹豈知重。溘此哀時命,吁嗟世不容。無由訪詹尹,何去復何從。"這首詩作于太清四年前后江總避亂于會稽時期,龍丘山在浙江龍游縣東三十五里,距會稽不遠。此詩先鋪敘精舍的風景,翠竹青青,丹桂飄香,云繞山峰,清風從石穴中穿過,遠處的青松籠罩在月光之下,陰暗的山谷之中還有幾只鳥兒在盤旋……通過這些景物的描繪,展現了此地的深幽。再用空林、夜鐘等進行襯托,寺廟的鐘聲融入了迷蒙的夜色,回響于空林之中,蕩漾著無限的寧靜,表現了一種深邃的境界,給人以無盡的空靈、幽靜之感。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評此詩曰:"蒼秀,其意固悲。"
受佛教思想的影響,江總的此類作品往往在描寫自然之景的時侯會營造出一種明澈而空靈的意境,表現出詩人自身"絕俗"的情趣,再如《靜臥棲霞寺房望徐祭酒詩》:"絕俗俗無侶,修心心自齋。連崖夕氣合,虛宇宿云霾。臥藤新接戶,欹石久成階。樹聲非有意,禽戲似忘懷。故人市朝狎,心期林壑乖。唯憐對芳杜,可以為吾儕。"詩作起首以富含佛理的二句總括全篇,寫出了詩人為什么要棄絕塵世而入山避世"修心"的原因。后面即轉入寫景:山崖之間都為暮靄所籠罩,暮云暗淡、滿布天空、涵蓋四野。路旁山藤盤臥,蜿蜒直上寺廟之門,隱然有為人充當向導之意。傾斜的山石久為踩踏,已然成階,有意助人登山而入寺。林濤之聲并非有意而發(fā),但卻引人入山,一切皆自然成趣。在此種情趣盎然的環(huán)境之中,禽鳥也如人一樣怡然自樂、忘乎所以。置身于此,詩人不禁感嘆只有香草杜若才是自己的同類,頓時生發(fā)出一種高潔的志向。
江總表現佛寺之景的詩作,試圖透過山水體驗去重建內心的安靜與平衡,通過山水景物來寄予佛理,所以詩人往往將佛理、景物和自我融為一體,從而達到忘懷物我的境界,而其筆下的景物也顯得更加空靈、清幽。
三、庭院之景
《建康實錄》及楊修之詩注云:"南朝鼎族多夾青溪,江令宅尤占勝地。后主嘗幸其宅,呼為狎客。今城東段大夫約之宅正臨青溪,即其地也。故王荊公詩云:'昔時江令宅,今日段侯家。'此可驗也。" 六朝時,青溪兩岸是貴族的聚居之地。江總任尚書令時就在青溪旁為自己營建了一座精美的庭院,江令宅就好比世外桃源一般,使得江總常常留連于此,忘卻了現實的煩憂。
江總有多首詩即是圍繞自家庭院而展開,他在詩中幾乎描述了宅第的四時之優(yōu)美景色,如《山庭春日詩》:"洗沐惟五日,棲遲在一丘。古楂橫近澗,危石聳前洲。岸綠開河柳,池紅照海榴。野花寧待晦,山蟲詎識秋。人生復能幾,夜燭非長游。"詩人眼中春天的山庭是讓人流連忘返的:木筏橫亙于溪澗之中,石頭高高聳立,河岸上柳樹的綠葉掛滿枝條,池塘邊紅艷的海榴花映照于水面之上。面對如此之美景,誰都希望能長久的置身于此,無奈人生短促,詩人在感慨之余竟產生了秉燭夜游的念頭。
再看一首描寫夏日山庭的詩《夏日還山庭詩》:"獨于幽棲地,山庭暗女蘿。澗漬長低筱,池開半卷荷。野花朝暝落,盤根歲月多。停樽無賞慰,狎鳥自經過。"獨處于幽靜的棲息之地,纏繞的藤蔓,長滿細竹的水澗,夏荷盛開的池塘,朝開暮落的野花,盤根錯節(jié)的古木。這一切皆清新自然,妙趣橫生,詩人就在這種幽深和沉靜中細細品味著自己的人生。
《歲暮還宅詩》是江總于在官休沐還宅時所作,展現了冬日山庭的景象:"悒然想泉石,驅駕出城臺。玩竹春前筍,驚花雪后梅。青山殊可對,黃卷復時開。長繩豈系日,濁酒傾一杯。" 詩作抓住了最能體現季節(jié)特征的景物"春前筍"、"雪后梅"來寫,早春時節(jié),竹筍已破土而出;殘雪之中,梅花傲然綻放,絢爛生輝。觀梅賞竹之時,詩人的心情自然是十分的愉悅,詩句間流露出了他對自家宅院的滿足與喜愛之情。
四、都城風光
長期生活于建康城中的江總自然少不了描寫都城風光的詩作。甲第林立,道路縱橫,車馬不息,美女如云……他筆下的都市生活是繁華而喧鬧的。每日行于此,飲于此,見于此,聞于此的江總,定也會有所感于此。所見所思訴諸于筆,即成為詩作。他用華麗的語言,記錄下了這繁華的景象。
《洛陽道》:"德陽穿洛水,伊闕邇河橋。仙舟李膺棹,小馬王戎鑣。杏堂歌吹合,槐路風塵饒。綠珠含淚舞,孫秀強相邀。小平路四達,長楸聽五鐘。玉節(jié)迎司隸,錦車歸濯龍。弦歌聲不息,環(huán)佩響相從?;ㄕ鲜幹坌?日映下山逢。"這首都城詩用鋪陳手法渲染了都市一派熱鬧非凡的繁華世相,舟輯往來,鶯歌燕舞,錦車玉節(jié),環(huán)佩相鳴之聲不絕于耳,人們都在盡情享受著這美好的生活。詩篇從各個方面著力表現城市的歌舞升平,熱鬧喧囂,為人們描繪了一幅理想美好的生活圖景。
再如《長安道》:"翠蓋承輕霧,金覊照落暉。五侯新拜罷,七貴早朝歸。轟轟紫陌上,藹藹紅塵飛。日暮延平客,風花拂舞衣。"此詩可謂是朝中官員一日生活的真實記錄。"五侯七貴"們一大清早便坐上了裝飾精美的車轎齊去上早朝,朝罷歸還,帝都的道路上一片車輪駛過的轟鳴之聲,車馬過處留下漫天飛塵。每到日暮時分,這些朝臣們又縱情于風花雪月,流連于歌兒舞妓之中,向讀者展示了他們的奢華生活。
現實生活中的個人不幸,使詩人企圖透過自然美景得以化解、排除心中的不快,獲得一種超越。江總《明慶寺詩》中言:"名山極歷覽,勝地殊留連。"徜徉于山水之間,流連于佛寺和庭院之中,他的寫景之作不僅是他現實生活的反映,也是他追求享樂的思想在行動上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唐·姚思廉. 陳書 . 北京:中華書局, 1977.
[2]唐·許嵩撰、張忱石點校. 建康實錄 . 北京:中華書局,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