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亞光 王雪超
摘 要:大學生社團作為學生自發(fā)形成的以共同志趣、愛好為出發(fā)點的非正式群體組織,具有獨特的價值導向功能,是高校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載體。以大學生社團為載體推動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關鍵詞:大學生社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09)08-0049-03
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舉措。高校作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陣地,肩負著培育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并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輻射、影響到全社會的雙重使命,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使高校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有效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要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教育工作者的主導作用,同時不能忽視大學生的有效參與。大學生社團作為學生自發(fā)形成的以共同志趣、愛好為出發(fā)點的非正式群體組織,是高校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載體,具有獨特的價值導向功能。
(一)
大學生社團在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中,具有重要的載體功能。
首先,大學生社團在歷史上曾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做出重要貢獻。
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思潮的一支,能夠在眾多的社會主義流派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學生社團在其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四時期的學生馬克思主義社團,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陣地,更是培養(yǎng)馬克思主義者的搖籃。通過讀書研究、參與社會實踐和各種社會思潮的交鋒,相當多的社團成員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并有不少人經(jīng)過早期在這些社團的理論探求和實際工作的鍛煉,成為著名活動家以及黨和國家的高級領導干部。五四學生馬克思主義社團比較典型的有北京大學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天津的覺悟社以及毛澤東組織的新民學會。社團的活動內(nèi)容和方式有三個特點:第一,把讀書研究、交流思想作為社團的重要活動項目,其中,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社團活動的中心任務,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在發(fā)起啟示里明確表明本研究會“以研究關于馬克斯派的著述為目的”,[1]272還規(guī)定了學習和研究方法,成立了勞動研究、《共產(chǎn)黨宣言》研究、遠東問題研究三個特別研究小組,專門組建了圖書資料室,為研究提供幫助。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還利用各種紀念日開展活動,傳播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誕辰104周年紀念日,研究會發(fā)布通告:“五月五日(星期五)是馬克思誕生百又四周紀念日。本會定于是日下午一時在北大第三院(北河沿)大禮堂進行紀念大會,并請李大釗、顧孟余、陳啟修、高一涵先生講演。此會系公開性質,無論何人均一律歡迎。特此謹告?!盵1]284 第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革命斗爭宣傳、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產(chǎn)生、發(fā)展、服務于實踐,通過實踐才能檢驗其正確性。五四時期的主要學生社團都十分強調把理論應用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宣傳馬克思主義,發(fā)動群眾,推動革命形勢的發(fā)展和理論自身的創(chuàng)新。新民學會主張讀書與社會實踐兩者相結合,毛澤東作為新民學會會員,積極投身到社會斗爭中,參加了驅逐軍閥張敬堯和趙恒惕的運動,1920年,毛澤東和新民學會會員,團結教育界、新聞界的知名人士,組織了“長沙文化書社”,宣傳馬克思主義和新文化運動。這些實踐斗爭,使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青年學生的思想信仰,也使這些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為馬克思主義向更深、更廣層次的傳播和發(fā)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和人才隊伍。第三,“真理越辯越明”,五四時期的學生社團強調自由辯論,在公開討論中辯明各種主義、思潮。學生馬克思主義社團,是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思潮交鋒的場所,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除了分組學習、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學術演講和報告外的經(jīng)常工作就是“通過公開辯論以達到宣傳的目的”。[1]295留法的新民學會也經(jīng)常進行辯論會,在辯論中明是非、求真理。正是在這些辯論中,最初的一批馬克思主義者成長起來,并影響帶動周圍的人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
其次,大學生社團是當前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載體。
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和本質要求。所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及其理論成果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所認同、所掌握,并被人民群眾自覺地用來指導自己的實踐的過程。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已經(jīng)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2]9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受眾涵蓋了我國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大學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大學生學養(yǎng)較高、接受、理解能力強,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能夠通過自身的行為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步伐。不僅如此,作為未來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大學生還承擔輻射、影響、帶動更廣泛的人群的潛在職責。因此,向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青年人傳播馬克思主義是一項重要的戰(zhàn)略舉措。
同時,我們應注意到,由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帶來的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蕩,導致當代大學生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上發(fā)生深刻變化,在信仰方面也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甚至出現(xiàn)了否定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聲音。因此,為繼續(xù)樹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積極探索新的實踐形式以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大學生社團因其近年來的迅猛發(fā)展,逐漸成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突破點。大學生社團在數(shù)量和規(guī)模迅速增長,參與人員及涉及領域明顯擴大,社團成員來自本、碩、博各個層次,其中相當多社團的服務對象已滲透到社區(qū)和社會;社團類型逐漸多樣化,其中社會實踐類社團的比例逐年上升,活動形式上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并重;各社團間、社團與社會間的合作不斷加強,大學生社團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大學生社團的迅速發(fā)展,為大學生學習理論、交流思想搭建了高起點、寬視野、多層面的研討空間,北京大學青年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中國人民大學春暉社、北京師范大學求索學社、南開大學理論三會等大學生社團正是此類社團的典型代表,這些社團本著“學術討論無禁區(qū)”的原則,在思想交流中增長見識,不僅贏得了學生的青睞,也為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新的實踐載體,學校和社會相關部門的鼓勵和支持,更為以社團為載體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保障。
(二)
以大學生社團為載體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作用,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首先,大學生社團的組織特點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內(nèi)在結構具有一致性。
從內(nèi)在結構分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分為主體、客體和中介三個方面。主體是指實施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戰(zhàn)略的人,即宣傳者和教育者;客體是指接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的人,即受眾;中介是指宣傳、教育和接受教育的過程,即活動的開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實質上是客體轉化為主體的過程。
大學生社團本身具有主體性特征。主體性,是指人作為主體在對象性活動中,相對于活動客體所處的態(tài)勢而表現(xiàn)出來的功能特性。[3]8主體性的充分發(fā)揮,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大學生社團中,教育的主體和客體主要都是學生自己,活動的策劃和進行也都是由學生主導完成的,這就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夠得到最充分的展現(xiàn)。
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一個重要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受眾的思想狀況、理論需求、心理特征,了解受眾在思考什么、關心什么,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開展理論宣傳,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真正切合受眾的實際需要。大學生社團教育主體和客體具有同一性,社團在以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為目標開展活動的過程中,能夠真正從學生現(xiàn)實需要和心理需求出發(fā),在活動內(nèi)容上選擇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活動方式上采取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表現(xiàn)形式,讓馬克思主義回歸大眾、走向大眾、貼近大眾、服務大眾,從而找到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切入點,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效性。
其次,大學生社團的潛在功能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目標具有契合性。
大學生社團具有獨特的價值導向功能。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目標是。要使科學的、完整的、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成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成為最普遍的社會思潮,成為廣泛、深厚、持久的心理積淀,最終轉化為人民群眾自覺、穩(wěn)定的踐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行動。要達到這個目標,從根本上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實現(xiàn)兩個轉變,即主流意識形態(tài)向社會觀念和大眾心理的轉化,精神層面向實踐層面的轉化。大學生社團作為大學生以興趣、愛好為紐帶形成的組織,相對來說,內(nèi)部氛圍更民主、思想言論更自由、同學關系更平等,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社團文化對學生也就更具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夠充分發(fā)揮對學生在價值選擇方面的導向功能。社團文化形成和體現(xiàn)與社團開展的各項活動中,利用能夠反映社團文化的形式,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比如通過社會調查、參觀、走訪等具體實踐活動,使學生在了解國情、選擇人生道路、認識自己歷史責任的基礎上,深刻感受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把接受的思想吸收理解并外化為自覺的具體行動,回報和服務社會。如清華大學博士生團聯(lián)合北大、社科院、國家民政部發(fā)起了“百名博士百村行”活動,北大青年志愿者總隊組織學生為第21屆大運會提供志愿服務等,都很好地展示了大學生奉獻社會的風采。
再次,大學生社團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共同的實踐性特征。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毛澤東曾指出,“各級黨委應當大大提倡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使之群眾化,為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所掌握,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yōu)槿罕娛掷锏募怃J武器”。[4]305馬克思主義源于社會實踐,源于現(xiàn)實生活,無論是毛澤東思想,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都不是從觀念原則出發(fā),通過邏輯而構造的理論體系,而是適應時代的需要并在實踐基礎上產(chǎn)生的科學體系,他們不是經(jīng)院哲學、書齋理論,也不是遠離生活,脫離實際的純粹思辨理論,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發(fā)展,這種實踐性品格,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就是實踐化的過程,也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大學生社團同樣具有實踐性的特征,為大學生提供了參與社會實踐的廣闊平臺,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可以更多的了解國情民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認識,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三)
通過理論思考與具體實踐,我們認為,以大學生社團為載體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應采取如下具體舉措。
首先,應重視理論學習。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發(fā)揮理論研究型社團的優(yōu)勢,通過以讀書研究為主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語言的通俗化和內(nèi)容的生活化。列寧指出: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4]67在大學生群體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用大學生熟悉的語言,在內(nèi)容上緊貼大學生關心的話題,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宣傳和教育;在重大節(jié)日,可以利用圖片展宣傳國家發(fā)生的重大變化和進步,以直觀的形式讓同學體會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偉大指導意義;也可以針對國際國內(nèi)熱點和大學生在認識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邀請相關方面的專家學者和同學們進行自由無約束的交流和探討,將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方向和大學生的興趣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充滿激情的積極參與到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活動中去,以積極向上的愉悅心情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教育。
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和宣傳骨干隊伍的建設。隊伍建設是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組織保障,我國許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國家領導人,都是在社團中成長起來的,推動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必須注重骨干隊伍的建設,對社團干部和優(yōu)秀社團成員,進行定期培訓,提高理論素養(yǎng),同時加強骨干隊伍的內(nèi)部交流和溝通,打造一支理論過硬的理論團隊,并重點發(fā)揮骨干隊員的種子作用和輻射作用,以點帶面,影響和輻射更多的青年學生群體,扎實有效的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三是重視大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激發(fā)。大學生社團要利用自身聯(lián)系學生、貼近學生的優(yōu)勢,改變以往灌輸和說教式的學習方式,使大學生領悟到學好理論對個人成長進步的意義,并通過經(jīng)驗交流會等形式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親身感受講出來,形成群眾性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局面。
四是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持。社團要立足自身,尋求學校和社會的支持,建立物質和制度保障。學校和社會要為大學生社團創(chuàng)造條件,在書籍資料上提供便利,為社團走進社會提供平臺,把以大學生社團為載體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形成長效機制。
其次,應加強社會實踐。以社團實踐為角度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可分為在實踐中學習理論、在實踐中宣傳理論、在實踐中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三個部分,三者相輔相成,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統(tǒng)一于社團的社會實踐過程。
一是在實踐中學習理論。要使大學生科學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及其理論成果,并讓這些理論在大學生頭腦中扎根,必須讓他們通過自身感受得出結論。大學生社團可以通過實地考察、走訪等形式,組織大學生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走與工農(nóng)相結合”的道路,讓學生認識社會,了解國情,了解新中國的發(fā)展變化和取得的輝煌成就,通過實踐達到對馬克思主義及其理論成果的理性認識,堅定其馬克思主義信仰信念。
二是在實踐中宣傳理論。理論宣傳必須注重內(nèi)容上的轉換,要以通俗化推進大眾化,以群眾最為關心的重大民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編寫系列通俗理論讀物、宣傳提綱,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深刻道理,用“大眾話語”表述出來,使理論變得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校內(nèi)宣傳可通過網(wǎng)站、博客等新興媒介,用大學生自己的語言和認知,宣傳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在高校中的大眾化。校外宣傳,社團可以組織優(yōu)秀學生開展實施政策宣講活動,根據(jù)受眾群體的不同特點確定主題,開展諸如送法下鄉(xiāng)、科普宣傳等實踐活動,用最通俗的形式和語言進行講解,讓群眾覺得馬克思主義就在自己身邊,建立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感。
三是在實踐中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一個理論永葆生機不竭的動力,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注重對大學生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能力的培養(yǎng)。大學生社團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可以為大學生的實踐提供多方面的切入點,有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大學生社團可從自身特點出發(fā),深入社會基層,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調查和志愿服務活動。以社團為單位,與城市社區(qū)進行文明共建活動,為學生開辟社會實踐與勤工助學基地,同時學校要對社團開展的社會調查、志愿者服務活動進行規(guī)范化管理,形成制度,有計劃、有層次的開展,使社團的社會實踐活動成為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陣地。
參考文獻:
[1]張允侯.五四時期的社團(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7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張鳳琴.校園文化與學生的主體性[J].內(nèi)蒙古教育學院學報,2000,(12).
[4]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0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5]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責任編輯:孫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