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其國
曾看過這樣的一幅國畫:一葉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漁翁坐在船上垂釣,四周除寥寥幾筆微波外,幾乎全是空白。畫面看似平淡無奇,卻能給欣賞者提供一個深遠的意境去思考,去美學再創(chuàng)造。國畫大師們寥寥數筆便表達出無盡的意蘊,其實,我們語文老師也可以成為“留白”的大師,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一些自主學習、自我內化的時間和空間。
一、在思考上留出空白,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展現
思維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過程。在傳統(tǒng)的一些教學中,往往只注重結果,而忽略了思維過程,問題一提出,就馬上要求學生發(fā)言,不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這種不“思”只“答”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能力培養(yǎng)也成了一句空話。
其實,課堂教學不應是一律的掌聲陣陣,不會是行云流水。老師在提出問題之后,應該給學生屏氣凝抻,放縱思維,聚焦天宇、縱橫馳騁,自我貫通的時間,不要害怕課堂短時的沉寂。這樣既可以調動更多的學生主動而又恰當地回答問題,也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新的思維情境,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展開想象的翅膀,誘導學生實現知識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在多種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斷,增加學生回答問題的多樣性等。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講三味書屋的教學方法時,就可這樣問:三味書屋與百草園在學習環(huán)境、學習的內容上各有什么不同?作者向往的是哪種兒童教育?這樣提問,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積極尋找答案。如在教學《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時,鼓勵學生不看課文,自己獨立思考,想出辦法反駁楚王的問題,從而誘導學生深入理解晏子的反駁技巧,也同時實現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又如在教《最后一課》時,教師提問:“小弗郎士在放學以后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這樣就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新的思維情境,讓他們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力,在多種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斷。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空。學生有了充分的時空自由,才有可能針對問題積極思維,主動探討,他的思維過程才能夠在課堂上得到展現。
二、在知識上留出空白,讓學生自我構建和完善知識體系
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講:“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的知識原野的窗子?!痹谡n堂上,把某些知識有意識地留下不講,給學生暫時性的知識“空白”,或許能把學生的興趣遷移到課外,使學生迫不及待地到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去發(fā)現。這樣不僅能開拓視野,增知啟智,更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習作水平的有效途徑。學生在課外探索過程中,如果能有效積累,并在積累中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新,這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另外,在課堂上留一些懸而未解的問題,讓學生處于暫時的不平衡心理狀態(tài),促使他們課后進一步探索解決問題,并不是對于部分知識的舍棄,而是通過空白的設計去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通過自己的探索研究去獲得空白處的內容,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掌握。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當人們在觀看一個不完滿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狀時,會在不知不覺中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緊張的“內驅力”,并促使大腦積極興奮地活動,去填補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趨向完美,構建成一個“完形整體”。從而達到內心的平衡,獲得感受的愉悅。而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正是留出空白,讓學生以其特有的經驗和方式對材料進行選擇、加工和改造,讓學生自己去構建和完善知識體系,還學生以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地位。例如初中語文課講形聲字的知識,關于形聲字的八種結構形式,教師可以只對其中某一種作分析,其余有意留給學生自己去觀察、發(fā)現和總結,學生會在探索中補充空白,形成系統(tǒng)的認知。學生在知識自補、遷移中不僅形成了良好的認知結構,而且培養(yǎng)了探究能力。
三、在心理上留出空白,點燃學生探索的熱情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薄皯崱焙汀般保瑢嶋H上是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tài)前的心理狀態(tài)上的空白,此時,學生的注意力、思維、情感、意志等交織在一起,是智力發(fā)展的最佳時刻。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自我教育是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因素。在課堂上設疑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啟發(fā)性教學的核心。有疑才能引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激發(fā)他們探索問題的熱情,使思維不斷深入。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這樣的空白情境,引導學生進人“憤”和“悱”的狀態(tài),點燃學生探索的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但并不是所有的課堂提問都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啟發(fā)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智力。形式主義為問而問,信口開河隨意提問,不能達到啟發(fā)思維的目的。教師應于無疑處設疑,從教材中挖掘學生看來并不是問題的問題,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于枯燥無味中設疑,在平靜的湖面上投入一顆石子,激起層層漣漪,可收到奇效,例如,教學九年級下冊課文《孔乙己》,教師于無疑處生疑,開場問:“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誰?”學生一愣。隨后,這位教師接著笑了,說:“他地位太低。姓名被世人忽略,只有綽號叫孔乙己?!睂W生這一愣,正是“留白”的價值體現。學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內心卻如即將噴發(fā)的熔巖。異?;钴S。有些課文的內容看似意蘊平平,處于無疑的境地。教師就要疑于無疑,平中出奇,善于激疑,引起學生探討課文的微言大義,體會作者的匠心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