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貴有
毫不夸張地說,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是浩瀚中華文化的載體,是幾千年來燦爛文化之宗。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尤其是中學(xué)生,對于古詩詞的學(xué)習(xí)和運用,往往還只是停留在“誦讀”、“記憶”這一相對淺顯的層面。不能否認,這是學(xué)詩的一種重要的基礎(chǔ)形式,然而如果總是如此,未免過于狹隘,太“取法乎下”了。要知道,一首詩好比一棵大樹。它的上面不僅有枝葉,有露珠,有鳥雀;而且有姿態(tài),有風(fēng)度,有情致,有意味。所以,必須靜下心來,反反復(fù)復(fù),一遍遍地讀,一字字地想,真正參通悟透其中的意境。
那么,如何才能讓學(xué)生準(zhǔn)確地把握好一首詩的“意境”呢?
1再現(xiàn)意境——“千樹萬樹梨花開”
一首好詩,如同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畫。作者在描繪這幅畫面時,他最直接的材料是什么?是形象。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欣賞主體也必須采取同一步驟,以形象思維來讀破每一句詩文所蘊含的語義,使這些具有虛擬形象的文字語言轉(zhuǎn)化為生氣淋漓、可見可感的生活意境。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欣賞者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對作品的藝術(shù)形象進行再現(xiàn)的自我實現(xiàn)過程。也就是讓作品中的形象“活”起來,讓詩文中所描繪的聲、光、色、態(tài)如同電影、電視的畫面一樣立體化地顯現(xiàn)出來。如下面這首詩:“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边@首詩全篇用白描的手法,寫的是春天山居的景色。按照由外向內(nèi),由遠及近的順序,詩人攝像的鏡頭緩緩地搖過來:屋院在深山里邊,白云遮斷了去路,房舍在白云繚繞環(huán)綴之中;一灣明靜的溪水從屋旁流過,它把春意從遠方帶來,又把春意向遠方進去,沿途歡唱著春之歌;落花飄在這里,溪水和花瓣一同散發(fā)著醉人的芳香;清靜的院門對著盤山小路,主人讀書的屋子隱在柳陰之中;陽光穿過濃密的柳枝柳葉,斑斑點點,在專心看書的主人身上灑下淡淡的清輝。我們在靜神細讀、沉思默想的過程中,能悟到這一清幽明靜、活潑新鮮的意境,那才算初步對這首詩悟出了一點滋味。在此基礎(chǔ)上,如果再能把感悟到的這些內(nèi)容用筆畫出來,形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那你就進入了更高一個層次的理想境界,因為,此時你已經(jīng)是左右腦并用,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有機地交融在一起了。
2拓展意境——“柳暗花明又一村”
從文面上看,上面那首詩可謂通篇寫景,它寫了泉、花、云、樹,可詩人真正想要表現(xiàn)的,是這種種自然景物嗎,不是。詩人真正要表現(xiàn)的是景物背后的主人??勺髌分杏譀]有直接寫到人,這就需要欣賞者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主動地去尋找隱居在云樹深處的讀書人了。就這首詩我們可以想象出這樣的兩個人:一個是客人,他由山外漫步而來探訪隱者;一個是主人,就是在溪泉的潺潺聲中。綠蔭掩映之下,閑持一卷的隱者。詩中之景隨著客人步履所至而層層展開,我們與他一起騁目而游心,怡情而適意。從他的足跡,還可以想見山外的塵囂與山中幽靜的對比,以及由這種對比而產(chǎn)生的歡悅之情??腿俗詈篑v足在門邊,似乎唯恐驚動了閑坐養(yǎng)心、渾然未覺的主人,詩篇到此為止了。隱者恬然悠然的風(fēng)度,超凡脫俗的生活,都任由欣賞者自己去描畫。這就是詩歌欣賞要達到的第二境界——欣賞者依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補充、豐富和發(fā)展作品直接描繪的部分。這里要說明一點,補充的內(nèi)容也不一定是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確實想到過的,但必須是合情合理的。
3深化意境——“一切景語皆情語”
詩歌屬于抒情文學(xué),它以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主旨。因此,詩歌欣賞的進一步就是領(lǐng)會它的意蘊,這是詩歌欣賞的第三境界的主要目標(biāo)。前面一首詩寫山居之景是表層的,寫山居之人是深層的,而貫穿其中起著統(tǒng)帥作用的則是山居情味。古來清高自愛的知識分子,常常向往掙脫塵網(wǎng),俯仰宇宙,回到大自然的懷抱之中。這種思想感情有很深的時代痕跡,但他們所希冀和描述的是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在山光水色之中凈化心靈、擺脫狹隘的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力圖觸及宇宙人生奧秘,這種心理與后代人卻是可以相通的。因此,只有從畫面中悟出這種意味,我們的心才會同詩人的心相撞,才能真正進人和把握詩的意境。
“詩是靈性的火花。”快來采擷這顆璀璨的珍珠吧,“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多讀一些詩,一定會增加你的文化底蘊,也一定會使你更加聰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