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艷
摘要:信息技術是一門用來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課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雖然能夠很好地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卻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都極為不利。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問題教學無疑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教師要想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有效地實施問題教學,很有必要對問題教學的功能及其注意事項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關鍵詞:信息技術;問題教學;能力
信息技術是一門應用有關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等方面的知識來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以此提升其信息素養(yǎng)的課程。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開設信息技術這一門課程,旨在通過信息技術的教學,為學生搭建一個良好的個性發(fā)展平臺,讓學生充分利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對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處理等創(chuàng)造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以便幫助學生順利地解決新問題,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識,并把這些知識廣泛地運用到新知識和其他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去,從而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雖然能夠讓學生熟練地掌握信息技術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是卻不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遷移知識的能力,以至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差。這樣不符合正如火如荼進行的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需要對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適時的更新和改進。問題教學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可供嘗試的路徑。
一、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
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普遍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即強調以教師為中心,以通過考試為目的,片面強調教師的系統(tǒng)講授,而忽視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參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簡單地把講作為教的單一程序,機械地把練作為學習的手段,這其實是“滿堂灌”教學模式的思維定勢,對發(fā)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都是極為不利的。???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被動地聽講,被動地看投影在大屏幕上的教師的操作,最后被動地接受筆試和上機測試。這樣,信息技術這一課程中蘊涵的趣味性、實踐性及實用性很難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加之教材選擇及教學計劃安排等方面的不合理,使得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很不理想。
“學以致用”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目標,因此,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是信息技術教學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注重學生積極參與的問題教學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可供嘗試的有效途徑。
二、問題教學的內涵和功能
問題教學是教師或學生以以前學過和當前正在學習的知識為基礎,提出一系列與之相關的問題,在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共同分析、研究中來展開教與學的活動,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發(fā)展智力、增強技能,進而培養(yǎng)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這樣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突出的功能:
(1)強調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整體的理解和把握。傳統(tǒng)的“授受式”教學模式讓學生掌握一個個知識點,但是這些知識點之間存在哪些方面的聯(lián)系,學生對此沒有深刻的認識,以至于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很難形成一個知識網(wǎng)絡,這樣不利于學生的知識的系統(tǒng)化和體系化。如果采用問題教學模式,學生為了解決當前面對的問題,就會從自己的大腦或書本中搜集與之相關的知識,然后從這些知識中選擇一部分對解決此問題有用的知識點,并根據(jù)解決問題的需要對這些知識點加以排列組合。事實上,與其說學生是在解決一個問題,還不如說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知識點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清楚知識點之間存在何種聯(lián)系,而且鞏固了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從而有利于學生運用這些知識解決今后遇到的相似的問題。
(2)問題教學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知識,促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傳統(tǒng)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只強調教師向學生傳授一系列的知識和操作步驟,學生只需要把這些知識和步驟記在腦海里,根本不需要去思考這些知識的適用范圍以及還有沒有別的方式也能夠實現(xiàn)同樣的操作目標。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很好地得到調動。如果采用適當?shù)膯栴}教學模式,這樣的狀況就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觀。當教師或學生把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擺在大家面前的時候,學生會像杜威提出的“思維五步”那樣來對問題加以解決。也許學生會根據(jù)自身已掌握的知識來提出一種或好幾種解決問題的假設,然后逐一對這些假設加以驗證。如果這些假設中有一種或幾種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那么學生就會知道在具體的情形下哪一種方案是最優(yōu)的??稍趥鹘y(tǒng)的教學模式中,不管教師采用何種教學策略都很難做到這一點。在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知識的過程中,也許會出現(xiàn)這樣一種情況:學生提出的這些假設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那么學生會不會在此過程中一無所獲呢?答案是很明顯的,當假設都不能解決問題時,學生會知道這些方案在哪里不能繼續(xù)下去了,然后再去查閱有關資料,再一次作出新的嘗試,直到問題解決為止;也許學生還會想盡辦法弄清楚不能繼續(xù)下去的原因所在。事實上,不管學生面對的問題是否得以解決,學生在此過程中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升,獲得的絕不單單是對一個問題的解決。這正體現(xiàn)了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
(3)問題教學給學生提供了在學習中通過獨立思考、成功解決問題的機會,使得他們在獲得成就感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在傳統(tǒng)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中,學生只需要把教師傳授給自己的知識加以吸收就可以了,至于吸收的程度如何,教師心里沒底,學生心里也沒底。只有到了單元或期末測試的時候,通過成績才能夠感受到自己究竟學得如何。由于單元或期末測試的考試周期比較長,學生得到自己學習情況的反饋信息后,很難再逐一加以改進,這對教師達成教學目標和學生達成學習目標都很不利。問題教學則不存在這類情況。教師向學生提出的或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一般會和當前學習的知識存在很大程度的聯(lián)系。只要學生肯動腦筋,一般就可以將問題加以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由于要用到當前以及以前學習過的知識,這樣會使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鞏固所學知識,從而使這門課程的學習步入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同時,學生在積極思維下成功地解決一個一個問題的時候,那種無法言表的成就感油然而生,這樣會大大增強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這當然也是符合新課程的理念的。
(4)問題教學能及時向教師和學生提供教學和學習方面的反饋信息,使其教學和學習更具有針對性。對于一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教學效果怎樣?在一堂課所教內容中,哪些內容學生基本上掌握了,哪些內容學生尚未弄懂?或者說對于一個知識點,哪些學生已經掌握了,哪些學生還沒有弄清楚?這些都需要任課教師心中有數(shù),只有這樣,教師的教學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察言觀色來對其學習情況進行了解,但這只能達到初步了解的目的,并不能夠達到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的目的。事實上,問題教學能幫助教師達到這一目標。通過問題教學,教師不僅可以了解學生掌握課程知識的總體情況,而且也可以知道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具體情況。教師可以憑借從問題教學中得來的教學反饋信息,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并以此幫助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事實上,問題教學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改善教學,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或改變學習方向。學生通過聽一堂課,對課中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可以說也只是一個大概的了解,很難達到對具體知識點“了如指掌”。然而,問題教學卻可以幫助學生達到這一目的。學生通過對一個問題的解決,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面臨的真正的困難所在,并因此采取有針對性的學習,這樣對學生的學習非常的有利,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取得學習上的進步。
三、問題教學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時應注意的事項
(1)選題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爭取做到難易適度。作為信息技術這一門學科的初學者的學生,他們在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等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教師在向學生提出問題時,一定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從自身的角度想當然地決定問題的取舍。也就是說,教師提出的問題應當是讓大多數(shù)學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桃子”,既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因為問題太難,學生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仍不能將問題加以解決,會喪失解決問題的信心;如果太容易,對學生來說不具有思維挑戰(zhàn)性,也不會激發(fā)他們解決問題的興趣。當然,問題的難與易并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需要對問題本身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綜合考慮才能加以定性。因此,教師在選題時一定要花足心思,以便能向學生呈現(xiàn)源源不斷的并且能夠促進學生全面而自由發(fā)展的好問題。
(2)選題不要脫離生活實際,爭取做到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來自生活中的問題是學生經常見到或經常聽到的,也許學生在生活中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教師向學生提出要學生說出所以然來,這樣不僅會調動大多數(shù)學生的好奇心,而且有利于將書本中高深的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來自身邊的問題的解決,會大大增強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學生會深深體會到學好書本知識的重要性,這對學生其他書本知識的學習同樣也起到了促進作用。當然,這也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以及能力。這和當前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也是一脈相承的。
(3)選題要有趣味性,為學生所喜聞樂見?;A教育階段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不會帶有很強的目的性,一般需要興趣來維持他們的長時間的深入學習。因此,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實施問題教學時,一定要選擇大多數(shù)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這樣才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愿望。如果學生對選題感興趣,就會長時間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這對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很有幫助,而且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會獲得無法言表的快樂。要知道這也是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的。
(4)教師要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反饋和評價。如果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遇到了難題,不能繼續(xù)下去了,教師在這時就很有必要對學生加以指導,啟發(fā)他們對問題的思考,這有利于學生問題解決的持續(xù)進行;最后不管學生解決問題與否,教師一定要給學生以反饋和評價,與學生一起總結成功之經驗和失敗之教訓。這不僅對當前的學習有利,甚至對今后的學習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李藝.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20.
[2] 王曉波,邵秀蔚.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 探索信息化創(chuàng)新應用 [J].信息技術教育,2006(5):7-9.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