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仲清
〔關鍵詞〕 語文教學;審美教育;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1(A)—0029—01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同時,教師應充分重視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新課標中也突出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強調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這無疑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語文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的影響和熏陶感染作用。那么,教師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呢?
一、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怎樣去發(fā)現美是語文教學的關鍵。語文教學的過程不只是一個傳授知識、訓練能力、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的過程,也是一個讓學生發(fā)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因此,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并按照審美要求去設計課堂教學。教師要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去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他們能借助語言文字去展開想象和聯想。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再造新的圖景和人物形象。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散文《春》時,教師應從美感出發(fā)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想象去領略文章中的美。作者用極其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生機盎然的春景圖,對春天和大自然的熱愛、贊美之情躍然紙上。通過學習,學生不僅要從中領略到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形態(tài)美,還要能感受到作者震撼人心的情感美,以養(yǎng)成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情趣。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
語文教學的基礎訓練必須體現在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上。審美語感的形成必須在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細細咀嚼,慢慢品嘗。在領悟到蘊含其中的美的內涵之后,學生再經過個人的創(chuàng)造,通過聽加以接受,通過朗讀、復述、回答問題等形式表達出來。這種實踐活動是對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鍛煉。而寫是一種審美創(chuàng)造,是學生審美觀點、審美趣味、審美能力的集中反映。由此可知,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本身就是一種審美活動,這種訓練與審美互依互存,可以使學生思維活躍、感情豐富、心胸開闊,也可以提高學生對形象的感覺、知覺、記憶能力,大大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的發(fā)展,并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培養(yǎng)學生感受文化美、音韻美和情感美的能力
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的誦讀,讓他們從中汲取中華古典文學的豐富營養(yǎng),并感受其文化美、音韻美和情感美。在教《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介紹寫作背景和蘇軾生平時,應指出作者時年四十七歲,居黃州已經兩年多了。有一日他游覽赤壁,深感年歲漸增,功業(yè)無成,壯志未酬,便借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建立大功的往事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懷。一聲“大江東去”,把讀者帶到滔滔滾滾、日夜不息的長江里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句使讀者感到歷史的流逝和作者對往昔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這樣分析,學生自然就能進入詩人描繪的藝術境界了。在感受文化美的過程中,提升文化品位在古詩文的誦讀中能起到春雨潤物般的審美作用。那些千古傳誦的名家名篇,文質兼美,且富含音樂美,在聲情并茂的朗誦中學生若能領略到這些美,就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了。
四、培養(yǎng)學生把握自然美和人格美的能力
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對寫景詩文學習和體會,以便讓學生深刻地把握文章豐富多彩的自然美和情感美。豐富多彩的自然形態(tài)反映到作品中必然要經過作家的加工,并寄托一定情感。學習寫景詩文時,學生不僅要領略到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形態(tài)美,還要感受到作家震撼人心的情感美,并要養(yǎng)成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情趣。而社會生活所蘊藏的無窮無盡的美,主要是通過社會性的人表現出來的。學生通過對作者在課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領悟,如深明大義的花木蘭,嫉惡如仇的魯智深,感受到這些形象所散發(fā)的人格魅力,必將影響自己的審美觀和世界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