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寶宏
〔關鍵詞〕 語文課堂;主體;情境;教材;教學資源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1(A)—0022—01
隨著新課改的全面實施,新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大量涌現(xiàn),這為語文教學的科學發(fā)展積累了大量可供借鑒的經(jīng)驗,但同時仍然存在一些與新課改理念不和諧的現(xiàn)象,如教師繼續(xù)扮演知識的“信息源”、“真理”的傳播者,學生依舊沒有擺脫“知識的容器”、“被填的鴨子”的學習地位等。這讓學生沒有充分獨立思考、學習的機會,阻礙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挫傷了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基于這一現(xiàn)狀,教師還需要運用科學、先進的教學理念,設法給語文課堂注入新的活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改變語文課堂單調、沉悶的局面,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一、了解學生特點,實現(xiàn)主體地位
初中學生自主意識增強,情緒復雜,情感豐富,對未來充滿幻想,求知欲旺盛,記憶力好,渴望通過學習獲取知識。但他們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根據(jù)學生特點從適當?shù)慕嵌冗x擇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筆者在教授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考慮到初一學生對自己的童年有深刻印象,對生活充滿美好的幻想的特點,根據(jù)課文內容從學生的興趣點切入教學。筆者首先引導學生以《我的樂園》為題把記憶中最美好的畫面用語言描述出來。然后直接引入魯迅先生描寫的兒時樂園——百草園這一重點文段。學生通過分析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感受到從美麗、神秘、有趣的生活中透出的歡樂天真的稚氣,感受了作者兒童時代輕松自由、充滿情趣的百草園生活。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也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積累,激發(fā)了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在初中課本中,魯迅的文章被選入了7篇,且都是重點講解的課文,如果教師按照常規(guī)的教學方式面面俱到地羅列知識,學生就會不勝其煩,這就影響了教學效率的提高。只有切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定位教材,確立獨特的教法,學生才能真正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揮其主體作用,這樣也才能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巧設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參與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很強,在語文課堂設計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置身于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在這種特定的情境中來感悟、體驗,并適時地創(chuàng)設學生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進行應用訓練,從而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教《春》一文,在感悟“繪春”、“贊春”部分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繼續(xù)模仿、補充類似的情景描寫,以便讓學生更確切地去表達對春天獨特的體驗與感受。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仿詞造句,讓學生處在學習體驗、感悟思考、精心實踐的自主學習課堂流程中。這樣的課堂既激發(fā)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也喚起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欲望,不斷升華了學生的思想情感,點燃了學生的智慧火花,讓學生真正體驗到了做課堂主人的成就感和認同感。
三、深挖語文教材,引導多方對話
開展對話學習,讓學生多與教材對話,多與作者對話,與生活對話,在多方的對話交流中,學生這一學習主體的思維不斷被訓練,從而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如教《最后一課》時,筆者首先把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引向愛國話題,進而讓學生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為什么選取這樣一件日常小事來表現(xiàn)這樣一個莊嚴主題?為什么要以孩子的視角來敘述?”隨后筆者引導學生與文中人物對話:“假如你是文中的人物,在那種情景下會怎么做?”與文本對話:“文章是怎樣把兩個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物的復雜情感和思想表達出來的?”最后與生活對話:“學習課文后,你對愛國有了怎樣的理解?應如何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有了這些對話,就自然有了問題點;有了問題點,學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這樣,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主學習就能真正落到實處了。
四、尊重主體探究,提高主體地位
課堂教學中,在師生互動中會動態(tài)地生成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這些資源大多來自學生的主體探究,產(chǎn)生于對話與交流之中,具有很大的使用價值。教師應重視這些課內隨機生成的資源。它們鮮活生動,針對性強,貼近學生的認識經(jīng)驗,易于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教師不能因為駕馭不了自主課堂的新情況、新問題而對這些資源棄置不用,更不能因為擔心這些資源打亂教學計劃,影響授課進度而充耳不聞。在尊重學生主體探究的情況下,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