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佳 郭建民
【摘 要】本文對吳碧霞兩元結合的演唱風格與其成功之路進行了剖析和解讀,借此來回顧和闡述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從“改洋從土”到“土洋之爭”,再到“土洋結合”的發(fā)展歷程,并揭示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必然走向“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吳碧霞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 土洋結合 多元化
吳碧霞,中國首位在中國民族唱法和西洋美聲唱法集于一身并獲得最高國際獎項的歌唱家。因而,被稱作是在民歌和歌劇里穿行的“中西合璧的夜鶯”。
國際比賽中的獲獎與成功,使很多人知道了吳碧霞這個名字。但不了解她的人很難想像,她是學民族唱法出身,而且已經是很優(yōu)秀的民歌手。很多人為此感到驚訝與不解,俗話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可是吳碧霞如何能夠同時做到?她又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呢?
吳碧霞在大學期間就有了系統學習美聲唱法的念頭。進入研究生階段,與導師金鐵霖教授商量后,她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學習民族唱法的同時,向中央音樂學院的郭淑珍教授學習美聲唱法。由此她成為中國聲樂界第一個雙主科導師的研究生。
2003年,吳碧霞在北京民族宮大劇院舉辦了民族和西洋兩場風格不同音樂會,一位歌唱家在一周內舉辦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兩場音樂會,吳碧霞是國內樂壇第一人。多年的艱辛使吳碧霞的聲樂技巧在民族與西洋結合中達到了兼收并蓄的收獲。吳碧霞的成功也并不僅僅是個偶然和特例,也許她正是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不斷進步與發(fā)展的必然。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自20世紀40年代真正成熟到20世紀末的多元發(fā)展,60年來,走過的是一條錯綜復雜、曲折漫長的道路。同時,也是一條多種觀點相爭,多種唱法相融,充滿艱苦探索的道路。在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過程中,其核心是圍繞中國的土唱法與西方的洋唱法的彼此碰撞、彼此了解、相互溝通、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從而推進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fā)展和進步,創(chuàng)立立足于世界藝術之林的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體系。
如果說吳碧霞是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探索與發(fā)展的結晶,那么可以說王坤、郭蘭英、彭麗媛、王品素、金鐵霖等等這些民族聲樂藝術表演家和教育家就是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探索與發(fā)展的先驅者和開拓者。
1945年4月,中國第一部民族歌劇《白毛女》的誕生與成功,標志著民族聲樂藝術的開端,也極大的促進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這部以民歌、戲曲、西洋歌劇等多元綜合模式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民族歌劇在歌唱技術、演唱風格、表演技術等方面對當時的歌唱家無疑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和挑戰(zhàn)。基于當時的政治背景,眾多演唱家對傳統民歌、戲曲進行研究與探索,其中,王坤、孟于的演唱是比較有典型意義和代表性的。她們在“洋唱法”和“土唱法”,“假嗓子”和“真嗓子”之間嘗試與探索,雖然克服了原有“洋唱法”的造作把聲音拉回了自然,但有時由于缺乏科學、完整的聲樂藝術理論的技術訓練,在完成高音的演唱時出現了一些不良的現象。雖然這次探索并沒有完全成功,但它卻標志著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土、洋”關系的碰撞和結合的真正開始,同時也反映出“土、洋”關系的復雜性,以及“土洋結合”的任重與道遠。
尤其在建國初期,由于當時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土洋關系的討論上,違背了探討民族傳統聲樂演唱方法與西洋演唱方法的融合創(chuàng)新的初衷,走了“土洋之爭”的彎路。這種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爭論不會加快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fā)展步伐,只會造成中國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發(fā)展道路限制在獨木橋式的框架中,固步自封。這樣看來,最初人們對吳碧霞的疑慮也確實是有淵源的。
1957年,北京全國聲樂教學會議的成功召開,使人們終于統一了認識,土洋關系由“相爭”逐步走向了“相融”。這一時期,中國民族歌劇在中國大地上掀起了繼《白毛女》之后的第二次高潮,大量優(yōu)美、華麗、動人的歌劇作品需要當時的歌唱家在原有唱法的基礎上,學習借鑒西洋唱法,使音域更加寬廣,音量力度更富穿透力,音質、音量更具變化和表現力,使聲音的張力和戲劇性耐久力更強。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中西文化交融日益深入。尤其以北京的沈湘教授、上海的周小燕教授為代表的中國美聲唱法教授,培養(yǎng)出一大批青年歌唱家。這無疑對民族聲樂藝術的發(fā)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不但在表演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與之相適應的教學領域也隨之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發(fā)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聲樂教育家是王品素和金鐵霖。正是在土洋之爭的歷史背景下,他們不斷地進行學習、探索與實踐,不僅各自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學理念與體系,還為我國培養(yǎng)了大量的聲樂藝術表演人才。無論是王品素的“立足于民族,力求完美”的教學風格,還是金鐵霖的“求同存異”的教學原則,無論是先“個性”后“共性”,還是先“共性”后“個性”,他們都是在尋找一種最科學、最理想、最適合中國民族語言與風格的歌唱方法。他們所取得的成功再一次驗證了“土洋結合”的必然與其更深遠的發(fā)展。
金鐵霖教授與中央音樂學院郭淑珍教授聯手合作培養(yǎng)出的民族、美聲兼容的年輕歌手——吳碧霞的出現,似乎在向人們昭示土洋結合的又一次新的跨越。人們也看到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土洋結合探索、發(fā)展之路的光明與寬廣。
西班牙報界稱吳碧霞的演唱為“天上傳來的聲音”,俄羅斯媒體稱她為“來自東方的聲樂天使”…在這些美譽后面,我們看到了她的一種精神,一種屬于聲樂藝術本身的精神。正如她在碩士答辯論文《試論“魚”與“熊掌”能否“得兼”——論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觀念和思維方式》中所說:“我之所以要在長時間的中國民族作品的學習之后,深入學習外國作品演唱,以及在2003年至2004年間于中國及東南亞舉辦中外作品的巡回獨唱音樂會,目的并不是要把歌唱當做一門炫技表演,或是鼓勵大家都來嘗試這樣的學習,而是想知道在我們經歷了數十年的專業(yè)學習之后,如何讓原本就是自然的歌唱回歸自然,而不是把這些經驗當做束縛!”我想也正是因為她領悟到了這個道理,她才能夠做到“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從吳碧霞的演唱方法來縱觀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fā)展歷程,到現在已不僅僅是土洋結合的問題,而是在尋求一種健康的、進步的、自然的歌唱。從《小河淌水》到《夜鶯》再到《我心永恒》,吳碧霞對各種風格歌曲近乎完美的演繹也顯現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必然走向多元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參考文獻:
[1]郭建民,趙世蘭,趙燕.20世紀中國民族聲樂文化引論.萬卷出版公司,2004.
[2]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3]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4]金鐵霖.民族聲樂的學習與訓練.黃河音像出版社,1989.
本文屬于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20世紀中國經典聲樂文獻與音像研究》,項目編號:20060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