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素珍 郭從志
【摘 要】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yǎng)學生獲取新知、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它更注重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在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本文從用討論辯論的方式、通過學生實踐活動、以情境教學幾個方面例談了突出學生主體性的做法。
【關鍵詞】歷史教學 學生主體性 感悟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課程更注重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在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要求我們把學生培養(yǎng)成能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認識、實踐和改造社會的主體。
面對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我們應該怎樣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呢?
一、用討論辯論的方式突出學生主體性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把教師定位成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是“舞臺”的主角。在教學中,只有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并能解決問題,不唯“師”,才能成為課堂上的主角,其主體性才得以體現。教師要善于引導,當學生對問題認識模糊時,或學生有了質疑時,教師盡量不要越俎代庖,最好把這樣的有代表性的問題交給全班學生,讓他們自由討論,相互交流,各抒已見,甚至可以展開辯論,由他們自己解決問題。討論和辯論的方式是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學習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這種方式比較直接,學生也樂于此道。
例如,在《全面內戰(zhàn)的爆發(fā)》一課中,有位學生質疑:毛澤東不應冒險去重慶談判。我覺得這位學生的質疑很有代表性,這個問題也很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促發(fā)學生主動學習。于是我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先讓學生討論,并相互交流。當讓學生發(fā)表意見時學生爭的不可開交,我干脆把學生分成兩派,讓他們爭執(zhí)辯論。十分多鐘過去了,爭論聲漸漸平息下來,當我再問毛澤東應不應冒險去重慶談判,學生的意見出現一邊倒,基本上認為毛澤東應該去重慶談判。在這場爭辯中,我發(fā)現全班的學生都以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在探討、在交流,并積極地辯論。可見,他們在探討和交流中增長知識,在辯論中形成觀點。討論和辯論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分析探究和解決問題。我認為在教學中多多運用討論辯論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情緒放松,思維活躍,使學生從被動式的學習中解脫出來,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討論辯論的方式由于強調了學生積極參與,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智力、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而更好的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
二、通過學生實踐活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探究;提倡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fā)展為目的。要達到這樣的結果,教師就要把課堂讓給學生,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實踐的空間。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币粡堊煲恢ЧP一本書式的歷史課會讓學生興趣全無。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生的主動性。要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地學習,就要把學生從枯燥、乏味的歷史課中解脫出來,而最好的辦法就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實踐活動。我在給學生上宋元科技一課印刷術方面的內容時,課前要求學生用橡皮、蘿卜等刻字,再用墨水把字印出來,并計算每刻印一個字所用的時間。到上課時我讓學生展示他們的作品,沒想到的是幾乎全班的學生都爭先恐后的亮出他們的作品。當他們談到他們的刻印作品時,都說費時且有難度,字刻錯的、殺傷手的情況都有。然而正是這次的難忘經歷讓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活字印刷術的優(yōu)點、活字印刷術發(fā)明的偉大意義以及發(fā)明家畢升的聰明才智。通過這樣的學生實踐活動,學生對歷史課產生濃厚興趣,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發(fā)學生去主動學習。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完成了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因而在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得以突出。
在課堂上給學生活動空間是有限的,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開展歷史實踐活動。在課外活動時間和節(jié)假日我讓同學們走出課堂,參觀當地名勝古跡,進行社會調查,考察風俗文化,讓學生自編社區(qū)簡史和家庭簡史。同學們對這些活動都踴躍參加。例如,在春節(jié)里我讓學生考查龍燈風俗文化,把考查的結果做成作品作為歷史寒假作業(yè)上交。這次活動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從學生交來的作業(yè)來看,有的是攝影圖片,有的是龍燈模型,還有的是收集有關龍燈文化的傳說,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充分展示了學生的能力和智慧。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真正感受到歷史,認識到原先枯燥無味的歷史竟然也這樣生動活潑。這就激發(fā)了學生自身的學習欲望,從而把學生引導到主動學習中來,凸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因而學生只有投身于實踐活動之中,其主體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體現。
三、以情境教學來突出學生主體性
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或滲透情感并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對圖片、錄音、錄像、電影、電視、課件的展示,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具體、形象、生動、感人的教學環(huán)境和氛圍,從聽覺、視覺、感覺等多方面喚起學生的身臨其境感,讓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和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我在教學中多利用表演情境和實物情境。
在上《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一課,我沒有用常規(guī)上法,而是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表演情境。我把學生帶到課外,分成兩組,一組代表北京人,一組代表山頂洞人。讓學生通過對圍獵等生活情況的模擬來再現原始社會及原始人的生活情況,來區(qū)別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有什么不同。通過這種方式,一下子把課本中的較抽象空洞的問題情趣化了、實踐化了。學生都被這開放活潑的上課方式弄得既驚奇又興奮,圓滿地完成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要比教師費力講解、學生死記硬背的老辦法不知強過多少倍。在上太平天國的內容時,我讓學生把課文設計成歷史劇,由學生飾演洪秀全、楊秀清、石達開、陳玉成以及太平軍戰(zhàn)士等人物,把課本的內容完全轉變?yōu)闅v史情境了。在新情境的激發(fā)下,學生完全投入問題的探討中去。在太平軍起義的那一天,學生飾演的洪秀全發(fā)表了出師誓言,以號召人民反抗清朝統(tǒng)治;在定都天京時學生還有過繼續(xù)北上暫緩定都的爭論;在陳玉成被俘時有“陳玉成”慷慨激昂的場景;還有太平天國的續(xù)集(主要人物在天堂總結經驗)……通過學生的表演,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在思考,在探究,在創(chuàng)新!
四、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突出學生主體性
教師要尊重學生,要把愛心帶進課堂。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每一位學生,對待好生差生一視同仁,不使用諷刺、挖苦等不良語言,不以冷漠的態(tài)度傷害任何一位后進學生感情。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特別是后進生的學習潛能,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才能讓所有學生互相合作,共同學習。同時教師也要信任、寬容學生。在教學中要相信每一位學生的能力,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特見解或不同意見。對學生看法給予激勵性的評價;允許學生犯錯誤,對待學生的錯誤,要給予充分的諒解,并適時的給予點撥、啟發(fā),誘導學生重新走向成功,讓每位學生都感受到成功的體驗。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擺脫壓力和束縛,不必擔心失敗,能增強自信心,學生能以輕松的心情、成功的姿態(tài)去積極主動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