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摘 要]:中國的古詩詞綿延了幾千年,保留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文化永遠的根。古詩詞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占據(jù)著比較重要的地位。古詩詞一般用字凝練,感情濃郁,意蘊深遠。一首古詩,寥寥數(shù)十字,詩人就會描繪出一種意境。只有讓學生深入詩中意境,體會詩中情感,才能教給學生闡事明理,為人處世之道,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
[關鍵詞]:意境 詩詞 語文教學
中國的古詩詞綿延了幾千年,保留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文化永遠的根。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先河,是先人智慧的結(jié)晶、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情感的沉淀,歷經(jīng)時間的淘洗都永不磨滅、熠熠生輝。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永恒經(jīng)典。重視古詩詞教學,讓學生在青少年時期便大量誦讀古詩文,大量汲取民族文化精髓和前人的智慧,無異于讓學生們站到巨人肩上看世界,必將為他們一生的發(fā)展畫出一條更高的起跑線。所以,古詩詞教學有傳承民族文化、鑄造青少年靈魂的重大意義。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許多古詩詞立意高遠,構思新穎,語言清新,趣味濃郁。內(nèi)容亦包羅萬象,舉凡人倫情義,玄思哲理,山水田園……無所不有。古詩詞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占據(jù)著比較重要的地位。古詩詞之美,美在意境,古詩詞一般用字凝練,感情濃郁,意蘊深遠。一首古詩,寥寥數(shù)十字,詩人就會描繪出一種意境。然而,從敘寫的內(nèi)容上看,古詩中所描寫的景物事件、人物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由于小學生認知層次教低,抽象思維能力不足,對古詩詞的時代背景缺乏認識,所以學生們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意境。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支離破碎的分析和指令性的包辦,讓學生一味地對詩句、詩意死記硬背,恐怕很難體會詩的韻味,領會詩人的感受。
因而對古詩詞意境的體會、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詩詞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如何才能讓小學生體會出古人詩詞的意境呢?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吟入境,體會其意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尤其重視誦讀,因為古詩內(nèi)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詞句優(yōu)美,韻律和諧,節(jié)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所以運用吟誦引入法,在實踐中是奏效的。古詩教學中可以采取范讀、獨自朗讀、加手勢吟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從而也就能夠更好地體會古詩的意義和感情,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如教師的范讀、吟誦,恰如其分地表達作者的感情,學生開始就受到感染,激發(fā)起濃厚的情趣;或讓學生一開始就自己朗讀吟誦引入,體味詩中的意境,體味作者的感情。如教學于謙的《石灰吟》,作者以石灰自喻,在學生面前呈現(xiàn)出一個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的形象?!扒уN萬鑿”、“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感悟這些如珠妙語,讓鏗鏘有力的詩句,宛如晨鐘聲聲,發(fā)人深省,催人奮進,一個個也都慷慨激昂起來。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詩。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起句與第七、八句節(jié)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學生的感情自然便與作者的感情達成了共鳴。
二、以畫入境,體會其美
詩是抒發(fā)詩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后借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此不少古詩詞充滿了詩情畫意,詩不離畫,畫可賦詩。一首詩本身就是一幅畫,作為老師能將抽象、凝煉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lián)系起來,將古詩詞中的“形象”化為可作用于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圖畫,那么教學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楊萬里的《小池》,通過投影把初夏時節(jié)小池優(yōu)美的風光展示在學生眼前。泉眼無聲地流淌著細流,樹影映在水中愛戀日光的溫柔。小嫩的荷葉才露出一點兒尖角,早就有蜻蜓駐立在上頭。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枝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孩子們似乎走進這溫柔寧謐的古詩詞中,由見景而生情,情景交融,深深地感受著詩人對優(yōu)美風光的喜愛。而小池,它的形象也隨同這首詩,宛如天上閃爍的星星,在學生眼前閃爍,永不消逝。
三、以聲入境,體會其情
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古詩詞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lián)系。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古詩詞中的“情”化為可作用聽覺的旋律,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晚秋黃昏的景與境——小橋,橋下一彎秀水,潺潺流淌,水邊橋頭,幾間小屋錯落有致,小屋上縷縷炊煙裊裊飄起。這一切的安恬、溫馨與游子的孤寂顯得是那么格格不入,在一條黃塵漫漫、秋風颯颯的古驛道上,一匹瘦骨嶙峋、精疲力竭的馬遲緩地走著。讓人馬上想到路途的曲折而漫長,這時候一曲一首寧靜、深沉的絲竹之曲,觸發(fā)著學生遠游的孤獨、思鄉(xiāng)的愁緒。情不自禁地想到古往今來這古老的道路上不知走過多少匹這樣的“瘦馬”,撥響了讀者心中那通往遙遠過去,與古人共鳴的琴弦,一個個似乎都成了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xiāng)、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的人。臉上流露出悲切的思緒。
四、以人入境,體會其志
“詩言志,歌詠言。”詩是抒發(fā)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靈世界的呈現(xiàn)。許多古詩的創(chuàng)作與作者的身份及歷史背景有相當關聯(lián),了解這些以后,有利于幫助學生對古詩意思的理解。如《江雪》一詩,詩人柳宗元通過自己的所見,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靜、凄涼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詩人為什么寫一個老翁在這樣的季節(jié)、這樣的地方垂釣呢?其中的感情,學生很難一下子領悟出來。這時就應該讓學生去搜集、查詢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當時,柳宗元是朝廷中主張改革的重要官員,由于革新失敗,他被貶為邵州刺史,未到任又被貶為永州司馬,這首詩正是他被貶為永州司馬時的作品。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壓抑,于是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巧妙地表達自己被貶后的那種失意寂寞的情懷和不愿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江雪》這首詩正是詩人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這樣,學生了解了詩的寫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詩,就會水到渠成。
“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理”,古詩詞往往反映一種內(nèi)化的、含蓄的情感,詩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詩文中。在教學中,只有讓學生深入詩中意境,體會詩中情感,才能教給學生闡事明理,為人處世之道,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古詩詞,中華民族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對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而這種意境教學在通往歷史的長河上架起了一座古今之橋,讓學生立足于文化背景之中,目視其文,耳醉其聲,心同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