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俠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已經(jīng)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各種教學流派、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不斷產(chǎn)生。無論是哪一派,人們都是越來越重視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與個性的培養(yǎng)。其中的作文教學在激發(fā)興趣、促進學生的思想發(fā)展和個性的培養(yǎng)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下面筆者就小學中年級作文教學中如何以教材為依據(jù)開展作文教學實踐活動談幾點淺見。
一、提高寫作興趣
要使學生作文訓練達到最佳境界,就要讓學生喜歡作文。因此,教師必須做好以下幾項工作:首先,要消除學生的思想負擔。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版曾將“寫作”一詞換成“習作”,而《語文課程標準》仍延用“習作”一詞,這就是要淡化文體概念,激起學生寫作的欲望。課標對中年級提出的習作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xiàn)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nèi)容?!辈簧傩W生對寫作有畏難情緒,常常拿著筆,苦思冥想,總感到無東西可寫。如何消除思想負擔呢?教師既要鼓勵學生,又要給學生一篇范文,讓學生揣摩、領會。正如茅盾先生說“模仿可以說是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學習的最初形式。”經(jīng)過幾次“依葫蘆畫瓢”的訓練,學生定會欣喜若狂:“嘿,我知道怎么寫了!”消除了畏懼的心理,學生就會逐步對作文產(chǎn)生興趣。其次,創(chuàng)設傾吐氛圍。在有形無形之間,把他們的思維與寫作活動置于一個自由而廣闊的空間里,讓學生由興味所致到自由表達再到成文,使寫作的興趣在這里自由放飛??傊?在習作中要張揚學生的個性,在求新求異中啟迪思維,使習作成為學生自主自得的行為。
二、利用多媒體引導學生進行生活體驗和語言積累
運用多媒體教學作文,可以把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進課堂,創(chuàng)設良好的寫作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讓學生在愉快的情緒下寫作。例如:學生在寫寫景作文時抓不住景物的特點,寫不出意境。人們往往把這歸結(jié)于學生對周圍景物不夠留心,缺乏豐富的聯(lián)想,而實際上,教師指導學生寫景也僅僅是紙上談兵,沒有讓學生融入景物,這才是學生對寫景作文感到頭疼的主要原因。為了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寫出好的文章,上寫景作文時,我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事先收集的圖片資料,有群星璀璨的星空,有洶涌澎湃的大海,有巍峨挺拔的群山,有飛流直下的瀑布……看了這些圖片令人心弛神往,圖片喚起了學生傾訴的欲望和無窮的想象力,激發(fā)了他們寫作的興趣。多媒體作文教學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寫作水平也隨之提
高。這是很受學生歡迎的一種作文教學法,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三、積累材料,豐富文庫
中華民族是一個泱泱大國,物產(chǎn)豐富,有著五千年燦爛的歷史文化。歷史的長河里激起過多少朵晶瑩浪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學寶庫里有多少膾炙人口的杰作。如《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語言華麗多彩、生動活潑,內(nèi)容深邃,意義深遠,因此值得學生學習、借鑒。引導學生多看適合他們年齡、社會閱歷閱讀的各種書籍。無論是詩歌、寓言、童話還是小說,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xiàn)代的,無論是文學讀物還是科普讀物,無論是中國作品還是外國作品,閱讀的內(nèi)容和范圍不作限制,越廣泛越好。教育學生隨身準備一個記錄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錄下來,隨時積累寫作素材。另一方面,教會學生從社會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們留意身邊的事,學會評價和鑒賞美丑、善惡、人生世態(tài)。教師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會,多接觸大自然,組織參觀、游覽,使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jié)合。這樣,學生不但會學習、能分析,而且見多識廣,還能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
四、觀察、體驗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提起作文,大多數(shù)學生都感到力不從心,主要是學生頭腦中缺少可供寫作的素材,面對本來豐富多彩的中學生活,他們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對周圍的事物缺乏觀察力,說明學生平時沒有養(yǎng)成積累素材的習慣。為利用好生活這一材料庫,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生活實踐,讓他們親身體驗生活,獲取各方面信息。
首先,要引導學生去認識生活,培養(yǎng)他們觀察事物的興趣。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就能激起他們對生活的向往。
其次,要求學生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性,避免學生出現(xiàn)隨意觀察現(xiàn)象,保證仔細、深入、全面地了解被觀察的事物。
另外,還要讓學生親自去體驗生活。只有親自去實踐,才能對活動的過程、細節(jié)和感受了如指掌。如寫《學做飯》,如果沒有親身經(jīng)歷,學生寫文章時就會胡編亂造。因此,要學生學會做家務,讓其親身實踐,體驗勞動中的感受,這樣不但能得到寫作素材,而且能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生活是取之不竭的源泉,只要把學生引向生活,讓他們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去觀察、去體驗,就會源源不斷地得到寫作素材。
五、注重真情實感,培養(yǎng)寫作能力
根據(jù)低、中、高年級的學生年齡和實際經(jīng)歷,使學生運用比較自然的語言熟練表達自己的真實行動和觀念,同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接觸各種文體,注意訓練孩子的概括歸納能力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深度和語言功夫。一方面,加強學生邏輯歸納和概括能力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深度。填鴨式教育培養(yǎng)的學生一個明顯特征就是不會獨立思考,沒有自己的獨立觀點。如何加強學生邏輯歸納和概括能力的訓練呢?例如,看到春來樹木長出新芽,花兒露出笑臉,就可引導學生樹立“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自然規(guī)律”的觀念;看到水滴穿石現(xiàn)象就要引導孩子樹立“沒有積累的過程就沒有成功”的觀念等等,并讓學生嘗試著用語言表達出來。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形象化的語言表達方法和類比比喻的語言表達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詩化語言。如看到路邊的樹木,就可以說:樹是大地的兒女,樹是人類的伙伴,樹是小鳥的家,樹是陽光下舞蹈著的精靈等等。又如看到魚兒游來游去,可以說:魚兒在捉迷藏,魚兒在做游戲,魚兒在賽跑,魚兒在小河媽媽的懷抱里撒嬌呢等等,這樣在訓練學生書面語言的同時,也增進了他們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