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北平》是根據(jù)人民文學出版社1965年出版的張東林先生的半自傳體小說《古城春色》改編的電視連續(xù)劇。原著中的團長周國華就是作者本人。小說重點刻畫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一支先遣兵團某步兵團二營四連,以連長喬震山為代表的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普通軍官和士兵形象,展現(xiàn)了1948年初冬到1949年春天北平解放的光輝歷程。小說著重描述的是在平津戰(zhàn)役前后北京外圍戰(zhàn)中我軍一個基層連隊的故事。電視連續(xù)劇《戰(zhàn)北平》同原著相去甚遠,講述了以團長周國華、連長喬震山為代表的我軍四野先遣兵團指戰(zhàn)員在和平解放北平的“特殊戰(zhàn)役”中,如何爭取傅作義部隊李昌毅守備一軍“起義”的驚心動魄的感人故事。
剛開始接觸這個戲的時候,我只看到了一個大綱。記得在第一次與制片方和主創(chuàng)人員見面時,我提了一個問題:這個戲想說什么?得到的回答是:北京和平解放60周年,是個獻禮片,故事主要是想講一支英勇的連隊怎樣成為了一支文明的連隊。我當時就說,我們已經(jīng)有了這樣的作品,那就是《南京路上好八連》。接著我提出了兩點建議:
1)劇名-改為《戰(zhàn)北平》。《古城春色》 可以是任何朝代,缺少指向性。《戰(zhàn)北平》名字叫得響,又有特殊的含義?!氨逼健痹跉v史上曾被稱為大都、薊、京、中都、京師和北京等等,在民國時期被稱為“北平”。因而,它代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同時,“戰(zhàn)”是打的意思,而稍有歷史知識的人就會問,為什么是“戰(zhàn)”呢?北平是和平解放的。是的,解放戰(zhàn)爭期間,中國的各大城市都是“打”下來的,包括上海和南京,只有“北平”是和平解放。用“戰(zhàn)”就是要讓人們知道,“戰(zhàn)北平”雖然不是一場常規(guī)軍事戰(zhàn)爭,但它是一場文化的、心理的、情感的戰(zhàn)爭。
2)主題-這個戲的主題思想就是:戰(zhàn)爭是暫時的,北京城是永遠的,人性是永恒的。
一.內容和故事
在這樣一個主題思想確立后, 我們就必須在準確把握時代真實性的前提下,發(fā)揮藝術創(chuàng)造的特殊性,在人性內涵和文化內涵上下功夫,在人物命運和故事的情節(jié)上下功夫,力圖在人物內在性格和思想情感的發(fā)展上尋找到一種“必然性”和“宿命感”,也就是屬于這個戲的內在特質,使這個“命題作業(yè)”煥發(fā)新意。作為導演,我努力克服困難,在只有五集完成劇本的前提下開拍,一邊拍一邊改一邊還要自己創(chuàng)作。這之中當然遇到了很多難題,但我們始終要求自己必須牢牢把握住作品的走向。同時,也必須讓主創(chuàng)人員的一切創(chuàng)作在一個明確的軌道上運行。劇本是電視劇的命脈。我們對故事情節(jié)的結構,劇中人物命運的描寫,人物性格的刻畫,必須正確地反映人物當時的歷史觀,讓這部軍事題材的戲反映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做到真實可信。牢牢地把握好“命運感”——國家和個人的命運,這個戲就有了成功的前提。
在劇中,我給團長周國華在最后勸戒國民黨高級軍官時寫了一大段臺詞,其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和平解放北平需要我們中華兒女的大智慧,大胸懷”?!稇?zhàn)北平》這個戲需要的也正是“大智慧大胸懷”。特別在“北平”這個古都問題上,作為中華子孫我們看到了老一輩革命家的高瞻遠矚,也看到了國民黨傅作義將軍為保古都寧為“降將”的民族氣節(jié)。可是我們不是歷史學家,我們是影視工作者,我們的任務是要以藝術的語匯用感性的故事,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了解在那個特殊年代的人的思想情感活動。在拍攝這部戲時,國民黨在臺灣還沒有贏得選舉,我們也不能對海峽兩岸的局勢做任何預見。但我們相信國共兩黨的“兄弟情結”是永遠的存在,中華民族同根同源,兩岸的華人都是同胞兄弟。
正因為如此,在牢牢把握主題思想的前題下,我對情節(jié)和人物進行了大膽的全面的調整、刪改和重寫。把原來的大寶、二寶兄弟倆改為“雙胞胎”,這樣的改動讓這對“兄弟”更具有象征意義和傳奇色彩,使故事和人物更富有戲劇性和神秘感;當然,這對演員和拍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難度。不過,這一改動無疑也增加了這個戲的觀賞性。
李昌毅是本劇的一個“核心”人物,全劇的動作線就是圍繞著如何促使他“起義”和平解放北平。這就需要精心地解剖鋪排這個人物的特殊心理,如何讓這個“主戰(zhàn)派”一步一步地轉變,最后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特殊的貢獻。如果這個人物可信了,我們的戲就成功了大半。所以,我提出這個人物心理線索的發(fā)展,需要加強層次,要當成正面人物來刻畫。只有把“反面人物”寫好了,“正面人物”才可能可信。
我把原劇本中國民黨將軍的女兒柳繁瑜喜歡我軍連長喬震山的曖昧、隱喻式的表現(xiàn),直接改為一種在特殊年代、特殊情景下的特殊“愛情”。雖然兩人有文化和階級的差異,卻有真真實實的“少男少女”火一般不可抑制的純情;同時,我也將原劇本中國民黨中統(tǒng)特務昆桑對我軍團長周國華“情感占有式的游戲”,改為在情節(jié)進展中的亦敵亦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和意志的較量。最終,周國華用真誠和信念、品格和理想感化了昆桑,使她棄暗投明。當然,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情理之中”、在全劇的“規(guī)定情景”之中。同時,也要刻畫出他們的不同,他們情感的碰撞,內心的角力。
另一方面,北平雖然是和平解放,卻也是無數(shù)的無名先烈們用他們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所以,我們不能避諱“死”。人物的內心和情感都必須在情景中進行特殊的展現(xiàn)。我對劇中人物的“死”進行了仔細的推敲,使其成為推動人物和故事發(fā)展的重要驅動力,使得劇情有了驚心動魄的懸念和看點:增加了營長王德的死;增加了周國華的未婚妻謝春暉的死;增加了地下黨領導楊劍清的死;增加了國民黨106師師長張振民的死;增加副官孫朋的死;增加士兵韋小寶的死;增加了周國華被綁赴刑場的戲;改寫了溫明順的死;改寫喬震山的死。(可惜由于技術等原因,喬震山的死沒有按照我的想法剪接完成,遠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我想讓喬震山在爆炸聲中升空,他像一個被托起的天使,身下是騰起的硝煙和北京古城。隱黑。應該是全片最激動人心的段落, 這也成了永久的遺憾)。
這些人物的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死,增加了劇情的跌宕起伏,揭示了人物的內心,展現(xiàn)了人物的情感。因而,對這些人物的“死法”,都要細致地安排,精心地設計。除了這些人物的死除了推動了情節(jié)的進展外,也反映出創(chuàng)作人員的情懷和我們的美學層次。對戰(zhàn)爭的場面要求也是這樣,我們在展現(xiàn)國共兩軍的戰(zhàn)斗上,要有戰(zhàn)爭片的真實,但不要血腥。要從美學的角度上去推敲,爆炸、子彈、硝煙、塵土和尸體,都要有美感。因為,這一切都在幫著我們講故事,幫助我們對這一時代的思辨和理解。
二.題材和風格
我們試圖在浩如煙海的軍事題材中探索出一條新路。如何才能拍出一部成功的軍事題材作品?我們面臨著十分巨大的挑戰(zhàn),而且,是在只有五集劇本和一個大綱的前提下。我不敢奢望,只求能夠講出一個完整的動人的故事,同時,又具有歷史的真實感。但我想作一點嘗試,就是讓這部所謂的“主旋律”的戰(zhàn)爭題材,散發(fā)出一種青春的氣息,一種偶像式的時尚感。這同我們戲中的人物是相關的,同我們在戲中傳導的思想是一致的,這就是“人性的永恒”。不管在哪個時代,人都有青春,都有向往,都有情欲。其實,人在戰(zhàn)爭年代才更渴望情感,渴望愛情。情感是溝通那個時代與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通道。
我們劇中的人物,團長周國華也就是剛滿三十,喬震山等才二十多一點。為了共和國的明天,他們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作為代價,那是怎樣的一種青春,怎樣的一代風流人物!我們的作品就是要體現(xiàn)出這種激情,這種浪漫,這種在戰(zhàn)火硝煙中的愛情,這種在歷盡滄桑后人的尊嚴,城市的尊嚴,中華民族的尊嚴,國家的尊嚴。我想起了羅馬的那些靜靜佇立的殘垣斷壁,在夕陽的照耀下,和我默默地對話;我也渴望同北平的城墻、門樓、故宮、天壇對話…一個好的作品一定是令人感動的,首先,創(chuàng)作者自己必須要有感動之心,然后把這份感動完好地紀錄下來,呈現(xiàn)給觀眾,讓60年前的那個時代和我們的時代悄悄對話。使我們今天的觀眾記住那個時代的“雄關漫道”“殘陽如血”,以及一個個驚心動魄的“高貴靈魂”。
我們要的風格是“紀實-現(xiàn)實-浪漫”?!凹o實”就是照相式的、紀錄片式的真實。我們需要這樣的“質感”,因為我們還想用一些紀錄片。這樣我們拍的東西一定要和紀錄片有一定的銜接。同時,這也為我們營造一種時代的真實感。也是這個戲的“質感”,美術部門一定首先要牢牢地把握這種“紀實性”。
在景的選擇、制作上要講究,要有時代感。有些戲一定要到實景中去拍,因為,那是做不出來的。老北京的城墻牌樓,天壇故宮等等,都是歷史時代背景的建筑特征,一定要想辦法呈現(xiàn)在屏幕上。在服飾上,我軍的服飾就是要抓住“東野”的特點。部隊是從關外進來的,除了裝備外,在“狗皮帽子”上也要下功夫研究,每個人的款式、顏色都應該有區(qū)別。要有手套和一些耳套。一定要注重細節(jié);國軍部隊的服飾復雜一點,有傅系部隊、中央軍、憲兵,還有保安軍,一定要按照當時的情況,盡量做到真實。這些史實不允許有任何的疏忽。這個戲的女角色不多,柳繁瑜和昆桑都是現(xiàn)代女性,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她們的服飾要突出這個特點,中西合壁的風格,體現(xiàn)人物的特質,要有美感。在影像的展現(xiàn)上,要有一定的“紀實”風格。特別在戰(zhàn)爭場面的拍攝上,要嚴格地用“流動的”拍攝方式,不要固定,要追求動感,紀錄感。這樣的處理可能在影像會有些“粗糙”,但這是我們的“特殊處理”所尋求的視覺效果。同時,與室內的“精細”的影像形成鮮明對比。
“現(xiàn)實”就是在“紀實”的基礎上,強化我們想要突出的東西。就是能幫助我們突出人物,突出那個特定時期的人的風貌的“現(xiàn)實感”。在拍攝、用光上,要突出人。要有油畫感。像倫布朗的畫,在明暗、構圖和用色上,永遠是強化重點。電視劇在很大程度上是中景的藝術。就是把人拍好,把人物表現(xiàn)好。同時,讓片子有一種“藝術的真實感”,也就是我們所理解的在這部戲中提煉出的“現(xiàn)實”,是通過我們不懈的努力創(chuàng)作產(chǎn)生的“影片的真實”。
“浪漫”就是要深入理解人物的內在世界,那種隱秘的真實和我們創(chuàng)作上的巨大激情。這是需要我們藝術家極其敏感的神經(jīng)末梢去感悟的,是我們要在共同的創(chuàng)作中去尋找的。也就是要找出展現(xiàn)人物的特殊的藝術處理手段,讓我們的人物有一種激越的情懷,讓我們的創(chuàng)作進入到一個特殊的藝術的創(chuàng)作天地,讓片子有一種獨特的表現(xiàn)風格。
打造一部浪漫激情的戰(zhàn)爭年代的“青春偶像片”,是我們的追求。如果日后,人們說《戰(zhàn)北平》是戰(zhàn)爭題材的偶像劇,我們就成功了。
三.演員和角色
1. 大寶/二寶——蒲巴甲
選擇蒲巴甲演“大寶/二寶”,并非是因為我是他的“伯樂”,而是他有演好這對雙胞胎的可能性。因為他的氣質中有一種“未被開發(fā)”的愚鈍,可能同他是藏族人有關,他還沒有完全沾染上現(xiàn)在都市青年的聰穎。這種“過去式”在大寶喬震山身上是很關鍵的氣質,這就是時代感,是演不出來的。同時,蒲巴甲身上的機智也是人物必須的東西。大寶是個偵察員出身的連長,他忠誠機敏,善于動腦,也有點大大咧咧,不拘小節(jié)。這都和演員本身相似。喬震山的難點就在于如何把握好他同柳繁瑜的關系,敵對-相知-相戀-矛盾-相愛,這個過程就是人物之間心理演變的軌跡,也是觀眾要看的“戲”,同時,也是我們想要表述的“戰(zhàn)火中的青春”所揭示的“人性永恒”的演繹之一。
二寶這個人物是我在拍攝過程中逐漸定位清晰的。原來的人物設置是“順拐”的。劇一過半,他就起義了,成了大寶的“影子”。我把他寫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中央官校的高材生,忠于黨國,忠于長官李昌毅。他也暗戀柳繁瑜,也愛他的哥哥大寶。但他是個職業(yè)軍人,不想背叛自己的理想。他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他的長官,他的哥哥。最后,他不能想像心目中的“大英雄”李長官“背叛”,而要劫持李昌毅去機場。在劇中,我設計了兄弟在軍帳中的“相見”,大寶抓了李昌毅,背后卻被一把槍口頂住了。四目相對,那是同胞兄弟十年失散后在戰(zhàn)場上的相遇的重要瞬間;我又增加了他們倆的分別,是在二寶用槍劫持李昌毅的關鍵時刻,大寶出現(xiàn),用自己的身軀擋住李昌毅。這也是同胞兄弟最終兵戎相見的歷史時刻,這場戲,與二寶用身軀擋住大寶的槍保護李昌毅的第一場戲“相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大寶和二寶是一熱一冷,一個是明朗的,一個是陰郁的,一個是火,一個是水。蒲巴甲恰好性格中有這兩種東西。大寶是他光明的一面;二寶是他憂郁的一面。為了要表現(xiàn)兄弟倆的情感和斗爭,也為了增加“雙胞胎”戲的可信度和觀看點,我增寫了五場兄弟倆人的對手戲:
1)兄弟相見——十年后,第一次見面。大寶放走了李昌毅和二寶;
2)殺人放兄——第二次見面。大寶進城,二寶追大寶。最后殺“韋小寶”放大寶;
3)貍貓換太子——第三次見面。大寶與二寶在李昌毅家二寶住處換回“身份”,大寶勸二寶起義;
4)兄弟贈言——第四次見面。大寶最后約二寶在飯店見面,再次勸他起義“好好活著”。二寶把積蓄給大寶,讓他給父母“修墳”;
5)兄弟決斗——第五次見面。大寶救下李昌毅,他要用“拳頭”打醒二寶。
我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用一種真實、平等的視角看待“國共”兩邊人員。戰(zhàn)爭年代,兄弟倆人各為其主的事很多。今天,我們不僅僅用不同戰(zhàn)壕和不同階級的角度來分析人物,更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從“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刻畫人物,來表現(xiàn)他們的情感。這樣,才可能讓人物處于一種真實“生活狀態(tài)”中,并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在他們面臨兩難選擇的境地中,挖掘出他們心靈深處的東西。觀眾要看的恰恰是選擇的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這些“隱秘的情感”。
2. 周國華-任程偉
選擇任程偉飾演周國華,原因很簡單,他本身就有一種難得的正氣,一種軍人的氣質。同時,他身上還帶有一種文化感。這就是我要的周國華。周國華是我軍中層干部在那個年代的代表。他是燕京的高材生,為了讓他在保衛(wèi)北平的戰(zhàn)役中更有切身的感悟,我們讓他是學習建筑專業(yè)的。這樣,演員有更多可用的心理依據(jù)。他是能文能武的干部,膽大心細,不墨守成規(guī)。為此,我改寫了“周國華抗命”作為第一集的結尾,讓矛盾發(fā)展到了極至,首長拔出手槍準備執(zhí)行戰(zhàn)場紀律,周國華面對這一切仍然堅持自己的想法,終于使首長改變了決定。這場戲,讓觀眾看出了周國華的個性,也為人物定了基調。他是一個智勇雙全的指揮員,同時,也是一個極具情感的人:
1)愛他的士兵。他可以因為喬震山違抗命令,狠狠踢他一腳;也可以為他洗手擦臉,為救他不惜自己的安危;
2)愛北平城。這是他的故鄉(xiāng)。不用任何人告訴他,他明白北平在中華歷史上的意義。他遵從“野司”的決定,放下他的英雄團,到敵人的心臟里去完成一項“不可完成的任務”;
3)尊情重義。在“情色”面前,他始終把“使命”放在第一位,顯示出他的品格和忠貞的情感;同時,這個鐵血男兒也具有俠義柔腸。他感恩,他重情,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救昆桑,終于感動了他的初戀同學,促成了她的起義;
4)尊重對手。在做李昌毅的工作時,周國華充分地估計到各種可能,調動了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終于完成了艱巨的任務。
5) 智勇雙全。戰(zhàn)場上他慎密思考,運籌帷幄,機智勇猛,有膽有識;戰(zhàn)北平,他機智敏捷,細心果敢。在面對危機和艱難時,總能出奇制勝,化險為夷。
周國華是整部戲里的一個主軸,他始終牽引著“貫穿動作”。
3. 李昌毅-張憲衡
張憲衡是我喜歡的舞臺演員,1980年代在上海舞臺上曾同我父親胡偉民合作過,也塑造過出色的銀幕形象。出演李昌毅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不過在年齡感上有一定的挑戰(zhàn),雖然,我們可以有一個“老將軍”,但在軍人的形態(tài)、步履、語言上都要強調他的敏捷、利索、干凈。在拍攝上,少用近景和順光,幫助演員順利完成創(chuàng)作。首先,不能把李昌毅寫成一個敗將,他是抗戰(zhàn)的英雄,回城不是“敗退”而是接到“國防部”的命令,這樣,這個人物才能同我方人員站在一個共同的平臺上對話。在看了大量資料后,我為李昌毅設置了幾個轉折點:
1)軍事。李昌毅從口出狂言“在燕山腳下擺開架勢和共軍決戰(zhàn)”到認識到“軍事上,國軍并不占優(yōu)勢”;自己的一個師被迫留在城外,被“共軍”全殲,師長張振民自殺殉職;北平被圍,26萬部隊蜷縮城中。
2)情感。他百思不得其解,他周圍的人,包括自己最寵愛的女兒——信奉基督的留美軍醫(yī),都親“共軍”;他的太太也讓他留后路;他的老師于厚仁勸說“選擇和平”。為此,我增加了李昌毅同女兒、太太的感情戲,以及同于厚仁“喝酒”、“下棋”、“談張振明師長”等戲展現(xiàn)人物的心理變化。同時,展現(xiàn)他對部下和北平城的感情。我為他的守備一軍樹立的口號是:“官不離兵,兵有首。兵不離地,地能存?!?/p>
3)軍統(tǒng)。以王經(jīng)堂為代表“保密局”排斥異己,時時監(jiān)視李昌毅和他的部隊。抓喬二寶、審柳繁瑜、阻止他回城。為了表現(xiàn)李昌毅和喬二寶的個性,突出兩人的感情,我重寫了二寶的被抓。把原來李昌毅同意王經(jīng)堂帶走喬二寶,改成了李阻止王抓二寶。而二寶為了保護李昌毅,決定自首,承擔放走大寶、殺小寶等罪責;我還增加了王經(jīng)堂審訊柳繁瑜,告訴她是她的養(yǎng)父李昌毅殺死她親身父親的戲,以達到瓦解他們父女的目的。所有這一切都讓李昌毅在決定“和平起義”上,加重了砝碼。
4)葬禮。增加了李昌毅出城參加我軍為“張振明師長”舉行的葬禮。這是李昌毅人物轉變的關鍵場次。我增加這個情節(jié),一是要表現(xiàn)我軍是仁義之師;二是要刻畫李昌毅也是個有情有意的人;三是我方不抓前來吊唁的李昌毅,而是由我軍“首長”同他見面閑聊,象是隨意一說:“拿下天津指日可待”。這對李也是致命的一擊。“張振明師長”這個沒有出現(xiàn)的人物的設計,就是為了給李昌毅轉變鋪墊的又一個臺階。
5)兵變。終于,經(jīng)周國華的努力,李昌毅同我軍“首長”見面密議“起義事宜”。我增寫了這場戲。讓首長和李昌毅正面“沖突”,并讓他最后說出:“我戎馬一生早已把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只要是對國家對人民有益的,我個人的榮辱又算什么?”首長握住了他的手:“李司令,歷史和人民會記住您的?!?/p>
至此,李昌毅的起義終于水到渠成。
4. 柳繁瑜-李小璐
李小璐是在美國長大的,我曾經(jīng)想在另一部戲中與她合作,這次讓她演柳繁瑜也算是順理成章。柳是留美的軍醫(yī),我們又把她設計成是基督教徒,讓這個人物成為一個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她對父親李昌毅說:“我上戰(zhàn)場是救人的,不是殺人?!北环?在解放區(qū)的幾天時間里,她幫助救傷員,在同喬震山、周國華的接觸中,對我軍、對共產(chǎn)黨產(chǎn)生了新的認識,自然而然地成了最早“和平”倡議的支持者。正如周國華對喬震山所說:“也許她可以起到你們十個連都起不到的作用?!?/p>
柳繁瑜和喬震山的愛情是全劇的看點之一,也是我們重點刻畫的人物關系,是體現(xiàn)全劇思想的一方面。為此我們設計了她和喬震山之間“相對-相爭-相知-相愛”的過程:
1)相對。兩人在一場救嬰的大火中初識、敵對;
2)相爭。俘虜后,柳在我軍駐地救周,使喬對她另眼相看。喬發(fā)現(xiàn)柳是李的女兒;
3)相知。城中,柳幫助我偵察兵出城;
4)相愛。醫(yī)院,喬受傷后柳對他精心照顧,兩人傾心。
5. 昆桑—侯宏瀾
選擇侯宏瀾是因為她本人的氣質與我心目中的“昆?!焙芙咏?冷艷、敏感、神秘。昆桑是一個復雜的人物。她曾是進步青年,然后參加胡宗南的青年團,進而加入國民黨。最終,成為中統(tǒng)北平特派員,執(zhí)行監(jiān)視“傅作義-李昌毅”的特別任務。沒有想到,她的對手卻是她昔日燕京大學的同學/男友周國華。我把這個人物從原來的陰險狡詐、對周國華死纏不放、令人討厭的“女特務”,調整為一個“為愛所動,為愛所困,為愛選擇正義”的女人。我們要塑造一個復雜的艱難成長的人物,她面臨“選擇”。是周國華打動了她,讓她看清了眼前紛紜的局勢,在面對“情(愛情/國情)”和“黨國利益”上,她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她的存在是對周國華的一個襯托,也是對周國華的一個考驗。他們倆人的特殊關系能產(chǎn)生一些別致的戲,獨特的感情。把這個人物刻畫好了對全劇主題是個補充,戰(zhàn)爭是暫時的,愛情是永恒的。
昆桑是一個“外冷內熱”的女人。她剛強果敢,但在周國華面前,卻又那樣優(yōu)柔愫情。這個人物一定不能演“臟”,不然,她回不來,不可能“投誠起義”。
6.大雜院的人物
大雜院的戲,反映出北平當時民眾的現(xiàn)在四家人物太多,可以刪去一家。大雜院里的演員全部要找北京人來飾演,因為,那種“胡同里”的感覺、言語、體態(tài),是外地人很難模仿的。要有地道的老北京味。
我把溫明順改成北平人,讓他是戴大媽的兒子。這樣,當喬震山被大雜院的人救起養(yǎng)傷時, 并漸漸判斷出戴大媽就是犧牲的戰(zhàn)友溫明順的母親時,一定是一場催人淚下的戲。此前,是他沒有讓路過家門口的溫明順回家看望他的母親。
7.地下工作者
現(xiàn)在 “地下工作者”的戲和人物都沒有戲劇沖突,沒有驚險感,順拐單調。 是為了推動情節(jié),也是為了塑造人物,我作了有幾個重大改動:
1)Jenny 叛變。在王經(jīng)堂軍統(tǒng)特務的威逼下,為了救她惟一的弟弟,Jenny供出了組織。
2)楊劍清之死 。地下黨領導人楊劍清反復告誡周國華注意安全,最后由于叛徒出賣誤中埋伏,服毒自盡。 當王經(jīng)堂問他誰是他的上級時, 楊劍清說完“這座城市-北平”。死去。
3)二寶殺孫朋。李昌毅“出城”后,顧貞雄利用孫朋的關系占領了李昌毅的司令部并誘捕了李部的高級將領。周國華果斷用昆?!罢{出”了顧貞雄,又安排了二寶進入司令部用“李昌毅”的手諭,懲殺了孫朋。
4)馬文凱之謎。周國華“被捕”后,昆桑等營救失敗。救周國華幾乎成了“死扣”。地下黨只有動用最后的關系,救周國華。于是“東城區(qū)司令馬文凱”這個中央軍的將軍,一直同李昌毅是對立的人物,漫不經(jīng)心地從顧貞雄槍口下,挽救了周國華的生命。傅作義決定“起義”后,他卻又堅定地離開了北平。馬文凱是“誰”?
總之,我以為《戰(zhàn)北平》這部戲需要我們以一種極度的熱情投入到藝術創(chuàng)造中。 既要有思想性也要有 觀賞性。我們必須要讓這部作品有豐富的思想內涵、人性內涵和文化內涵。在“大處”要嚴格把握歷史的真實;在“小處”上要盡量地展開藝術的想像。使人物命運的刻畫正確地反映出我們歷史觀,同時也讓觀眾認為可信好看,驚心動魄;這部戲有很強的“懸念”就是北平的命運,劇中人物的命運。緊緊抓住每一集的“戲劇動作”,在動作中展現(xiàn)劇中人的思想情懷,以及我們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情懷。
胡雪樺:著名導演
責任編輯:馮 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