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忠
【摘要】欣賞教學是通過聽覺激起學生情緒上的共鳴而產生的音樂聯想,是以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音樂自身優(yōu)美的旋律和明快的節(jié)奏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受,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健康的性格,用音樂之美觸及孩童心靈深處那片蔚藍的天空,來享受美麗的人生。
【關鍵詞】生活聯想 、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
Discusses in music appreciation shallowly the esthetic education seepage
Wang Guangzhong
【Abstract】The appreciation teaching is arouses music association which through the sense of hearing in the student mood the sympathetic chord produces, is obtains US take music work as the object through music own exquisite melody and the sprightly rhythm to gradually influence, US's feeling, influences subtly forms oneself health the disposition, touches child heart's core that deep blue sky beauty with music, enjoys the beautiful life.
【Key words】The life association, feels US, to appreciate US, to create US
欣賞教學是通過聽覺激起學生情緒上的共鳴而產生的音樂聯想,是以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音樂自身優(yōu)美的旋律和明快的節(jié)奏,提高學生理解音樂和鑒賞音樂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通過音樂形象之美、人世間的真善美,從而得到愉悅的一種審美教育。我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美育滲透主要通過如下三個方面。
1.通過欣賞教學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
音樂不能給人的視覺提供直接的圖像形象,音樂的所有圖像、形象、人物要通過欣賞者想象和生活聯想在“聞樂而思”的過程中獲得,即通過聽覺信號使儲存在大腦中的生活圖景和物象再次浮現在眼前,使欣賞者如身臨其境,在思想上受到強烈的感染。比如在欣賞初二音樂第二冊《彩色的中國》一課時,教師正確運用音樂知識與深刻理解歌詞內容相結合的分析方法,讓學生在美育的感受中,美的鑒賞中,得到新的知識與技能練習。對曲子的旋律作出不同風格的理解,引導學生體驗審美感受的差異。如第三拍的休止符,表現了動作的輕盈、小心和那種珍愛地圖冊的心情?!安噬焙竺娴母近c,把“彩色”拉長,既突出主題又表現了中國的美,借以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為祖國的美麗感到驕傲和自豪。在欣賞《春江花月夜》視頻時,先放聲音,讓學生去聯想,去感受,討論后再看視頻,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慢慢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輕輕搖曳,優(yōu)美的山水畫卷立即把學生帶入到迷人的春江月夜的意境之中。那優(yōu)美的旋律,使學生臉上綻放出稚氣的紅光,露出驚奇的喜悅神色。琵琶的滾奏和輪指演奏,描繪了江南可愛的月夜景色,江畔柳絲在夜風吹拂下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風中頻繁點頭,木漿打碎了江中漁船的倒影,層層漣漪搖撼著蕩漾的輕舟。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在不同樂器風格的感受下,那神態(tài)之美和激動入境的心情,都體現出學生對作品美的感受,使學生自己把感受移情于樂曲之中,從而深入的體會出音樂中豐富優(yōu)美的內涵。
2.通過欣賞教學培養(yǎng)學生鑒賞美
欣賞音樂除了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外,還要使學生對美的感受體現在鑒賞作品的過程中,這就要靠教師正確引導學生對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讓學生去發(fā)現去提煉樂曲所涵容的共鳴點,通過情感的熏陶來誘發(fā)學生的情緒、意志、性格,產生外射,獲得高層次的享受。如在欣賞《伏爾加船夫》一課時,引導學生結合課本上面的插圖去聯想,去感受:在伏爾加河上,一群衣著破爛的纖夫,邁著沉重的步子,踏著黃沙,沿著河岸,拖著沉重的貨船由遠而近,復又遠去,直到最后消失在遠方。纖夫的沉重步履與歌曲節(jié)奏和曲譜中的力度相對應。教師對力度記號可做適當提示:ppp 3.通過欣賞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美 欣賞教學除了培養(yǎng)學生感受和鑒賞美的能力外,還有“感于身、動于心、喜于形”的舞蹈藝術美,它是表情動作依據一定的音樂形式表達某種情感的一種體現,而且好動與愛美正是青少年的兩大特征,他們好動,喜歡于把心里的思想感情、心里感受借助表演動作表達出來。在上欣賞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音樂實踐活動,在音樂活動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的能力。同時增強器樂教學,把多種樂器引進課堂,增加學生表現音樂及創(chuàng)造美的渠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愉快的活動中,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鑒賞、表現和創(chuàng)造能力,多讓學生動口動手,去表演,去演奏。借助學生特點,發(fā)揮自己的特長,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觀察、聽記、獲取,通過音樂旋律表達自己的感情、感受。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命題哼曲。如讓一個女同學,手提花籃高興地跳舞,或讓一個男同學扮演農夫頂著烈日艱難地推車等,然后再通過討論加工,學生都能哼出曲來,而且感情飽滿,與題相吻合。再如讓學生表演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們,勞動人民在沙皇統治下,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忍辱負重,饑寒交迫。同學們在力度變化上由弱到強、再由強到弱、自己唱、自己演、感受很深。演完后,同學們那種好奇和喜悅的心理狀態(tài)就表現的淋漓盡致,課堂洋溢在唱而樂,樂而舞,舞而美的氛圍之中。他們又蹦又跳的陶醉于美的感受、美的理解和美的創(chuàng)造中。從形式上美化了課堂結構、渲染了課堂氣氛、陶冶了學生情操,使他們感情從感性體驗升華到理論把握上,從而培養(yǎng)和加強了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和欲望。 總之,美感教育是音樂教學中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主要內容。恰當而科學的美育滲透,一方面是一種課堂藝術,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中得到深層次的熏陶、感化,使之思想升華、心靈凈化,從而對音樂的把握達到成熟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