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軍 刁惠軍
摘 要:音樂欣賞是小學音樂教學最主要的領域,上好小學音樂欣賞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發(fā)表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要處理好音樂審美體驗與雙基教學的關系,處理好媒體運用、學科綜合的度,要重視體驗式教學,以不斷提高音樂欣賞課的水平。
關鍵詞:音樂欣賞課;課程標準;感受音樂;表現(xiàn)音樂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09)07/08-0119-02
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須依賴于聽覺。聽,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征。由于音樂藝術的這種特征決定了音樂教學必須立足于聽,把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聽覺,培養(yǎng)其對音樂良好的感受能力作為音樂教學的首要任務,作為進而學習音樂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礎。音樂教育必須遵循“以聽為中心”的原則,把全部教學活動牢固地建立在聽的基礎上。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規(guī)定感受與鑒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音樂與相關文化四個教學領域,其中,感受與鑒賞被放到了首要的突出位置。音樂欣賞課是感受與鑒賞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是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對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記憶力和對音樂的鑒賞力,發(fā)展想象力,豐富感情,陶冶情操起著重要的作用。因而研究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探討怎樣上好小學音樂欣賞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
長期以來,由于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我們的音樂教學習慣以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為主要方式。這種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傳承式教學禁錮著學生的思維,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一個標準答案,沒有發(fā)展獨立思考的空間。
音樂具有非語義性,它給欣賞者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音樂欣賞從表面上看是一種被動的心理行為,似乎僅僅是在接受外界的音樂刺激以后做出的某種反應。但實際上,在欣賞的過程中它必然伴隨著一定程度的想象活動。這不光是聽覺表象的想象,還包括對音樂含義的想象。當代美國著名音樂心理學家莫蒂默·卡斯曾經說過: “一個完整的音樂體驗應包含以下兩部分,對音樂產生心理上的感情反應,產生能夠揭示作品意圖的邏輯認識過程?!毙蕾p者在體驗這兩個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是,音樂本身并不能明確揭示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而只能向聽眾揭示一個總體上的精神特征。所以,“揭示作品意圖的邏輯過程”需要依靠欣賞者的想象力去完成,這實際上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行為。這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教學實踐中,有一堂嗩吶獨奏《百鳥朝鳳》的欣賞課。教師讓學生聆聽作品,想象樂曲所描繪的景象,最后為這首器樂曲起個名字。同學們欣賞后,各抒己見,于是《百鳥爭鳴》、《春之聲》、《農村的早晨》、《百鳥歡歌》等名字誕生了。學生能把音樂與自己生活經歷聯(lián)系起來,敢于想象,敢于創(chuàng)新,不能用“誰想象得好,誰想象得差”簡單評價。教師的作用是通過音樂感受活動,給學生們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在正確理解音樂基本情緒及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插上想象的翅膀,豐富情感體驗,感受到音樂之美。
二、正確處理音樂審美與知識技能關系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教師的觀念在更新,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合理的現(xiàn)象,比如,教學內容喧賓奪主、教學手段華而不實等。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不敢碰知識點,好像這樣就回到了老路子上。有一節(jié)課是欣賞二胡獨奏《賽馬》,教師讓學生反復欣賞樂曲,既沒有介紹主奏樂器,也沒有讓學生探究樂曲結構,更沒有引導學生從音樂要素入手體會樂曲的魅力。只是反復地問學生“你從音樂中聽到了什么?”“你能描繪一下你腦中的畫面嗎?”等問題。授課教師的本意想把新的理念帶進自己的課堂,卻步入了另一個誤區(qū)。新課程強調音樂審美體驗,但不是不要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應正確看待兩者關系。
事實上,每一門學科必然會有其系統(tǒng)知識和技能體系。音樂知識與技能是人的整體素質中的一部分,也是進一步學習音樂的一把鑰匙。所以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是必要的,關鍵是要把握好教學的度。在上面的課例中,如果教師能讓學生在充分發(fā)揮想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探究,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聆聽,使他們認識到這樣生動的音樂是通過音樂的力度、速度、節(jié)奏、旋律的等音樂要素變化來實現(xiàn)的。在感悟體驗音樂時,再自然而然地引入音樂知識的學習,這樣在音樂審美體驗的同時,學生輕松愉快、自覺自愿地學習了音樂知識和技能,并由此獲得再發(fā)展、再提高的條件,可以更深刻地體驗音樂、表現(xiàn)音樂,以達到提高音樂素質,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重視體驗式欣賞方法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應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這些要求是從兒童的心理、生理特點出發(fā)而提出的,符合兒童學習和認知形式規(guī)律。因此,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以演唱、演奏、綜合性表演等形式更好體驗作品,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認識。
引導學生聽唱主題,有利于學生把握主題形象,使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準確辨認主題的重復和變化,使學生的音樂思維真正調動起來,更好地獲得音樂體驗。
演奏就是利用學生用已掌握的樂器來感知和表現(xiàn)音樂,同時激發(fā)他們學習器樂的興趣。演奏樂器一般選擇音準較好、易掌握、安全衛(wèi)生的,如豎笛、口琴、打擊樂器等。演奏欣賞曲的主題,要選擇比較短小、優(yōu)美、易于演奏的欣賞曲主題或主題片斷。
表演的主要形式包括:律動、集體舞、音樂游戲、歌表演、音樂劇、簡單的歌劇片段表演、簡單的戲劇片段表演、簡單的曲藝片段表演等。這樣,讓學生在欣賞中“動”起來,既培養(yǎng)了學生感受音樂的能力,又加深了他們對音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如欣賞《孤獨的牧羊人》,在學生充分感受、理解音樂后,讓他們分小組表演牧羊人、羊兒,同時還可以邀請同學以手風琴、豎笛、口琴或其它樂器伴奏,然后在班上展示評出優(yōu)秀小組。同學們在這個過程中,興趣濃厚,表演十分投入,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體驗式音樂欣賞課的教學過程必須把握好學生參與的度和序,使學生適度、有序參與音樂活動,否則課堂有可能變成亂糟糟的集貿市場,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參與也只是流于形式。
音樂活動是最生動活潑、最富有生命力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它需要活動主體精神與肉體、心理與生理的全方位參與。在欣賞教學中,教師必須給學生“身動”的機會。包括動口、動手、動腳、動體態(tài),讓學生參與創(chuàng)造,將自己所獲得的審美體驗充分表達出來。但“身動”的參與必須是在“心動”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身體動作是內心體驗的真實寫照。所以這時學生的“身動”是自發(fā)的,不自覺的,而不是表面上的身體參與。
四、適度使用多媒體手段
在音樂教學中,運用影像、幻燈、動畫等方式創(chuàng)造與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使他們耳濡目染,進入音樂所描述的情境,努力觸摸作者的思想感情。創(chuàng)設情境,注情于物,移情于境,引導學生把心放進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使用多媒體教學必須用在該用的地方,必須解決好使用多少的問題。不能為用多媒體而用多媒體,媒體的使用始終要為音樂教學服務,切不可華而不實、嘩眾取寵。在不適宜的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節(jié)使用多媒體,師生之間仿佛多了一個第三者,教師關注更多的是多媒體的操作和教學內容的演示,而忽視了學生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能的信息反饋,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多了一個障礙物,人性化的師生情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際交往所取代,少了一份與教師面對面的親切感。
不論什么類型什么內容的課,也不管合適不合適,動不動就用多媒體,一堂課從頭到尾,教師不寫一個粉筆字,全用電化設備打出來,似乎沒有多媒體的點綴就顯不出新意來。還有的教師不去精心設計學生活動,用課件的演示代替教師的講解,教師一節(jié)課的時間里主要任務是不斷地點擊鼠標,用事先設計好的課件來演示流程取代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軌跡。這就造成了本末倒置、主次錯位的后果。
五、把握好以音樂為核心的學科綜合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了“提倡學科綜合”的基本理念,這符合現(xiàn)代教育的趨勢。當前我國課程改革把“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作為改革目標之一。以審美為主的音樂教育,倡導綜合的理念,根本的目的在于“綜合”有益于改變人格的片段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諧發(fā)展。但在具體的實施中,教師必須正確理解音樂課的綜合應以音樂為核心,不能離開音樂而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來取代或削弱音樂在音樂課中的主導地位。
在音樂課加入其他學科的內容,或用其他學科的內容來加強對音樂的感受、體驗,都應該把握一個適可而止的度。但一些教師曲解了綜合的正確涵義,偏離音樂而在音樂的外圍問題上大做文章,這就有可能改變音樂課的性質,把音樂課上成其他課。河北版音樂教科書《音樂》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古詩新唱”,有《春曉》、《回鄉(xiāng)偶書》、《靜夜思》、《鋤禾》等一組用唐詩譜寫的歌曲作品。某教師在這節(jié)欣賞課上用了一多半的時間講解唐詩和李白、孟浩然等人的生平、逸聞軼事,后用了十分鐘左右的時間欣賞音樂,還未展開下課鈴響了,于是草草下課。這不是“課標”提倡的“注重學科綜合”,而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音樂課的綜合,必須以音樂為本,其他學科的內容必須與音樂密切相關,必須對學生感受、體驗音樂有幫助,而不是干擾削弱音樂本體。
要上好小學音樂欣賞課,必須有一個不斷學習和實踐的過程,音樂教師要研究學生心理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觀察學生的好惡。同時認真學習、深入理解全新的音樂教育理念,并經常在實踐中進行反思、改進,這樣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變革,取得預期的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王安國、吳斌.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
[3]鄭莉,金亞文.基礎音樂教育新視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