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寧
關鍵詞:欣賞音樂;體驗;表現(xiàn)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09)07/08-0121-01
課時:1課時
教學年級:四年級
教學內容:欣賞《單簧管波爾卡》
教學目標:
1.欣賞《單簧管波爾卡》,體驗樂曲輕松、歡快的情緒。
2. 在音樂活動中了解樂曲結構并用多種形式表現(xiàn)音樂。
3. 簡單了解波爾卡舞蹈與單簧管樂器特點。
教學重點與難點:感受單簧管的音色特點,樂曲所表現(xiàn)的“波爾卡”的跳躍情緒特點及樂曲曲式結構特點。
教學突破口:以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為教學突破口,通過聽、奏、舞、唱、創(chuàng)作等多元形式的感知體驗,使學生感受樂曲的風格與情緒。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單簧管波爾卡為背景音樂,播放有關歐洲風光與波爾卡舞蹈的場面。
設計意圖: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教師:誰來說一說,這段視頻把我們帶到了什么地方?你從畫面中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歐洲,風景優(yōu)美,好多人很幸福地在跳舞。
教師:你觀察的真仔細,這種舞蹈叫波爾卡,它是19世紀30年代起源于波西米亞的一種民間舞蹈。這種舞蹈的舞步比較碎,一般為二拍子,節(jié)奏活潑歡快;以男女對舞為主;于19世紀中葉風行全歐洲。好!現(xiàn)在,我們就走進歐洲,去欣賞一下獨奏曲《單簧管波爾卡》。
二、聽賞《單簧管波爾卡》
(一)感受音樂。
1.學生們閉上眼睛,聽音樂;引導學生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提示:你認為這首樂曲是用哪一類樂器演奏的?
2.教師拍擊樂曲中典型的三種波爾卡節(jié)奏。并請學生第二次聽音樂。
教師介紹單簧管樂器,并吹奏?;蚴褂枚嗝襟w出示該樂器圖片并同時播放樂器的聲音。讓學生認識單簧管——它在木管樂器中是音域最寬的一件樂器,善于表現(xiàn)輕松活潑、詼諧幽默的樂曲。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教師的演奏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或者利用多媒體形象地展示,引起學生的興趣。了解樂器音色特點、構造特征,增進學生的音樂常識。
教師同時介紹波爾卡舞曲的風格。說明《單簧管波爾卡》的旋律來自民間,經波蘭單簧管演奏家普羅修斯卡改編,成為一首單簧管獨奏曲,受到人們歡迎。
(二)表現(xiàn)音樂。
第三次聽音樂,引導學生感受節(jié)奏在刻畫樂曲的情緒方面所起得作用,并隨著節(jié)奏拍擊或做動作。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用易于學生掌握的動作來表現(xiàn)音樂,讓學生在參與音樂活動中自覺地為樂曲劃分段落。
第四次聽,學生再次用動作表現(xiàn)音樂。同時,教師要求學生們將自己的感受用圖形或線條畫出來。
設計意圖: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再次讓學生感受樂曲的曲式結構。
(三)用樂器體驗音樂。
1.學生分組,教師出示打擊樂器:鈴鼓、串鈴、響板、雙響筒、碰鐘、三角鐵。學生們選出適合為這首樂曲伴奏的樂器。
通過聆聽與分組討論,學生得出,碰鐘與三角鐵不適合為這首樂曲伴奏,而剩余的四種樂器均適合為該曲伴奏。
2.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在A段音樂中,適合用響板、雙響筒這樣的木質樂器伴奏,而在B段音樂中卻適合用鈴鼓、串鈴這樣的長音樂器伴奏。
3.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師生一起為音樂伴奏,沒有樂器的同學也可以用雙手拍腿來伴奏。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參與,隨著音樂邊聽邊敲,然后以討論的方法進行小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動腦、動手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背唱音樂主題曲。
聽音樂,學生隨著哼唱主題曲。并說出主題在全曲中共出現(xiàn)了幾次。說出這首樂曲的三個部分各有什么特點。
三、拓展延伸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歐洲,領略了那里的風光,欣賞了他們的民間音樂《單簧管波爾卡》,了解了單簧管這件樂器和波爾卡舞蹈。而且,還邊聽音樂邊為樂曲進行了伴奏。下面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讓我們一起隨著音樂跳起來吧!
教師帶領學生隨音樂和畫面中的舞蹈一起跳起來,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結束本節(jié)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