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輝
博爾赫斯的《皇宮的寓言》有許多難解之謎。在近乎迷幻的文字意象中一座迷宮聳立其間,是什么誘惑我們執(zhí)著地走入這座迷宮——博爾赫斯的盛名?他思想的博大,還是語言的迷幻魔力?本文試圖解構這座迷宮,將博爾赫斯的思想真實地展現(xiàn)。
一、夢的解析
《皇宮的寓言》近似夢的實錄。整篇文章由一個個破碎的意象鏈接而成,這些文字意象就像意識流電影,將一個個沒有關聯(lián)的畫面任意地剪裁、拼接,畫面間流動的是夢境意識流。
夢的特點是隨意性、跳躍性和非邏輯性。夢中的事件或場景沒有因果關聯(lián),《皇宮的寓言》突出地表現(xiàn)了這些特點。在小說的第一段:那一天,皇帝帶著詩人參觀宮殿,經過臺階,進入花園,園中有鏡子和刺柏,仿佛迷宮般復雜,這是第一個場景;突然間,到了半夜,觀星象、捉烏龜,穿過前庭、天井、書房、六角形房間,這是第二場景;一天早晨,小舟、河流、小島、天子、劊子手,這是第三場景;每行百步一座寶塔,“肉眼看來,它們的顏色都是相同的……色澤的逐漸變化是那么細微,而塔又是那么多”①。這是第四場景。四個場景沒有任何聯(lián)系,仿佛騰云駕霧般交相出現(xiàn),描述的語言也是雜亂無章,邏輯混亂。這些表明,小說敘事方式為夢的幻境中的潛意識流。
為什么我們不能想象這是夢的實錄呢?有諸多原因困惑住我們的辨識力。
夢境的描寫增加了博爾赫斯文本的多重解讀,這些多樣的闡釋豐富了原文的內涵,加深了博爾赫斯思想的深度,使我們很難看清原文的廬山真面目。夢的主要特點是非理性形式,它使《皇宮的寓言》有無限的闡釋性,夢的非理性特征不僅使理性邏輯裹足不前,也使文本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面紗,人們只能駐足觀看其外在的形式,在形式中迷失了方向;夢的另一特點是視覺畫面的跳躍效果。這些沒有關聯(lián)的跳躍畫面,在每個人的心中有不同的視覺效果,勾起不同的想象,且每人經歷不同,自然會添上自我創(chuàng)造的成分,使得《皇宮的寓言》如寓言般難以理解。
博爾赫斯為什么要以夢的形式來寫《皇宮的寓言》呢?這其中蘊藏著深意。俗語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寐?!眽糁薪洺3霈F(xiàn)的人或事往往是白天常想的?!痘蕦m的寓言》就是博爾赫斯長期深思熟慮的必然結果,是他關于人生、藝術、政治和世界的思考在夢中的幻現(xiàn)。如果這些思想以論文的形式表達必然邏輯嚴密、條理清楚,這無疑和博爾赫斯想表達的世界觀相矛盾。惟有依賴夢境意識流,將一組組畫面串接起來,才最適宜反映他的非理性思想。
夢的非理性形式適合表達博爾赫斯的非理性思想。夢境中的意象是他想說,用文字無法說清的?!艾F(xiàn)實和夢幻合而為一,或者說,現(xiàn)實是夢幻的一個外形?!雹谒J為現(xiàn)實世界是幻境,人類理性認知的世界是不真實的,這是對理性世界的顛覆。人類的理性認知判斷力受到他的質疑?!艾F(xiàn)實和夢幻合而為一”③,在他看來,現(xiàn)實和夢幻已經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現(xiàn)實就是夢幻,而夢幻才是現(xiàn)實。這再次表達了他的非理性主義世界觀。對真實世界的認識,絕不能相信人類的理性判斷力,以非理性的方式才能進入真實世界。遺憾的是,他并沒有說清以何種非理性方式才能打通真實之境。
夢的解析使我們看清了《皇宮的寓言》的真面目,博爾赫斯以夢幻方式諷刺現(xiàn)實,表達了他對永恒、時間、藝術的哲思。
二、迷宮的結構
夢的實錄的特殊形式使得文本解讀困難重重。用邏輯方式分析顯得牽強附會,夢的實錄有它自身的結構特征。
行云流水般的夢幻意識流是整篇文章的主線。夢幻意識流的非邏輯性、跳躍性、隨意性使得單個場景支離破碎。令人驚奇的是整篇文章有一種完整的氣勢和氛圍。每個具象中抽出的思想,又能勾勒出一幅博爾赫斯思想的田園詩。從那跳躍不定的畫面中蹦出的思想火花不時閃爍著,使得整篇文章流光溢彩。在那一幅幅神秘莫測的畫面中穿插著博爾赫斯的思考,那是夢中的思,完全擯棄了主觀意識的刻意干預,自然的發(fā)自內心的真誠感悟。
夢幻意識流的流動增加了每個畫面的迷幻色彩,使得文本內場景間的橫向比較失去了意義。每一個畫面是一個獨立的單元,畫面之間沒有前后因承關系。在空間的多重性之中,時間的概念顯得含糊不清。小說中使用的時間是“一天”、“到了半夜”、“一天早晨”、“某日”,這是夢中經常出現(xiàn)的時間交錯的典型特征。時間的錯位、空間的迷幻、現(xiàn)實和夢幻的交替,改變了現(xiàn)實世界時空的明晰,表達了他對世界的迷惑。
夢幻意識流的結構特點適于非理性的思維方式,夢的非理性的表達是潛意識的幻力。非理性表達相對于理性思維,不同于語言表達,語言思維的邏輯性失去了作用,這時潛意識作了主人,它的幻力使大腦感受到視覺幻象。視覺幻象沒有因果必然性,但它是我們日常經驗的變形。沒有日常經驗,幻象是不存在的。因此,這些看似莫名的幻象中蘊藏著日常意識流動的結果。據此推斷,《皇宮的寓言》的迷幻中深藏著博爾赫斯的精神追求,對生命意義的迷惘。
沒有出口的圓形迷宮?!痘蕦m的寓言》的圓形迷宮中安置了金屬鏡子和錯綜復雜的刺柏圍籬,迷宮中仿佛被施了魔法,進入了迷宮就永遠不能走出來。迷宮中的典型幻象是花園、流水、小河、亭臺樓閣和寶塔。迷宮中“因為這些筆直的林蔭路實際上是彎路,始終不斷地微微彎曲著(這些路構成了秘密的圓圈路)”④。弧形圓圈意味著完美,它象征著生命之路,從起點到終點走過完整的圓圈,靈魂重新回到故鄉(xiāng)。世界是迷幻的圓圈,沒有出口的迷宮,困惑了世人視眼。圓形的迷宮消解了時空的明確性,在迷宮中時間意識淡化了。博爾赫斯說“這就是我領悟生活的方式,一種持續(xù)不斷的迷惑,不斷的分叉的迷宮”⑤。
博爾赫斯夢境中的迷宮是虛幻的。虛幻中有著強大的魔力,它消解了時空的幻力,力證了時空的迷幻色彩,表達了他的哲學思考,對世界的疑惑。按照時間慣性發(fā)展的井然有序的世界,在迷宮中顯得荒誕?!艾F(xiàn)實是夢幻的一個外形?!雹拗挥型高^迷宮的重重圍障,才能找到博爾赫斯指向的真實世界。
三、迷宮之謎
迷宮的重要特征是形式的錯綜復雜。它以形式取代內容,現(xiàn)實世界中的迷宮形式多于內容,人們游戲于形式之間。藝術也如迷宮般,以形式取勝,藝術的種類繁多,各種藝術有不同的藝術形式。藝術以形式包含著內容,內容依附于形式之中,藝術世界就是迷宮。在藝術世界中時空是虛幻的,藝術世界仿真了生活世界,藝術世界和生活世界都是夢幻的表象。這是博爾赫斯迷宮中的第一重世界——迷幻的藝術世界。他認為:“那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是:這是一首詩,里面聳立著這座宏偉的皇宮”⑦,詩句的魔幻力超越了詩人本身,甚至詩人自身也置身于詩的皇宮中。這是對詩的夢幻的解構。
藝術和政治的關系。《皇宮的寓言》中詩人和國王有著多重象征意味。詩人既象征著藝術,也代表著博爾赫斯本人。詩人游歷皇宮的迷宮,已經分不清藝術世界、現(xiàn)實世界和夢幻世界的界限,一切都交織在一起,時空感覺再次錯位?;实巯笳髦F(xiàn)實世界的政治權力,這是博爾赫斯迷宮的第二重世界。詩人的詩作里“包括每一件著名的瓷器,以及每件瓷器上的每一幅畫;還包含著暮色和晨曦,包含著從無窮無盡的過去直到今天在里面居住過的凡人、神、龍種的光輝朝代的每一個不幸的和快樂的時刻?!雹嘣姷乃囆g世界超越了現(xiàn)實世界,于是皇帝也無法忍受了,“所有的人聽完這首詩作后都默不作聲,可是皇帝卻叫嚷起來:‘你搶走了我的皇宮!于是劊子手的鋼刀就砍下了詩人的腦袋?!雹崴囆g的自由精神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無法實現(xiàn)的,當藝術的自由表達和政治利益相沖突時,藝術往往成了政治的犧牲品。生活世界是由權力統(tǒng)治的,社會秩序是權力力量分配的結果。博爾赫斯意識深處向往著藝術的自由之境,可是,它又是那么的遙遠和虛幻。博爾赫斯的藝術和政治觀受到時代的局限,兩次世界大戰(zhàn)、人性的摧殘、民主的踐踏,深深地影響了他。“如果說博爾赫斯藐視馬里內蒂及未來主義,攻擊法西斯主義和斯大林主義,嘲笑勃雷東企圖從革命的藝術里找到一條出路,那么他對于納粹主義,則進行了更為激烈的政治批判?!雹獠柡账乖凇都彝ァ冯s志上嚴厲譴責納粹主義對德國文化的摧殘,在評述德國種族主義小學課本《不要相信猶太人的誓言》中“至于課本本身,翻譯一下這幾句詩就足夠了:德國元首為德國兒童所愛戴;天堂里的上帝也被他們愛,猶太人受鄙視”,“德國人行走,猶太人爬行”{11}(《家庭》,1937年5月20日)。博爾赫斯表現(xiàn)了強烈的反納粹傾向。事實上,他向往的是民主政治和無政府主義。在《皇宮的寓言》中詩人因為詩作招來了殺身之禍,在政治面前,藝術是沒有真正自由的,詩人是藝術的殉道者。
語言和真實世界的關系。這是博爾赫斯迷宮的第三重世界。在《皇宮的寓言》的最后一章,“這種傳說,當然,不過僅僅是文學虛構”,“他的作品湮沒了,因為它應當湮沒。他的后代仍然在尋找這個包含著整個宇宙的字,但是永遠不會找到?!眥12}語言究竟給世界帶來了什么,使人類更清楚地認清了世界,還是迷幻了世界,博爾赫斯產生了質疑,就像詩中虛構的世界。人類有了語言,才擁有了世界,語言使人類思維,辨析世界。沒有了語言,人類的意識(下轉第108頁)(上接第105頁)將混沌一片,落入原始的荒蕪。語言開啟了人的世界,然而語言也阻礙了人心靈的自由表達。博爾赫斯認為“現(xiàn)實是夢幻的一個外形”{13}。這是宣布語言遭遇的世界的虛幻性。對于語言世界之外的世界,人類一無所知。那個世界恰是博爾赫斯想要探索的真實世界。在真實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之間有一座迷宮,博爾赫斯和我們都處于其中。博爾赫斯在疑惑,在苦惱,我們卻游戲迷宮之中——這就是《皇宮的寓言》啟示我們的謎。
四、走出迷宮
“博爾赫斯夢幻”編織的迷宮聳立在世界之中。在迷宮之下深藏著真實的世界,只有文字消解后,迷宮的幻象才能消失,真實世界才會突兀眼前。
迷宮是語言構造的理性世界。語言帶來了理性和認知能力,同時也遮蔽了人心靈中本有的靈明。因此,博爾赫斯認為“現(xiàn)實是夢幻的一個外形”。{14}在他看來,現(xiàn)實就是夢幻,而真實世界卻被夢幻世界所遮蔽。禪宗六祖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眥15}指的是心中的靈明從來未被染垢,它一直清凈無為,靈明只是被人的意識所掩蓋了。
博爾赫斯告訴我們,由語言帶來的知性能力永遠無法接近世界的本質,惟有消解了語言后,夢幻編織的迷宮才會消失,本質世界和生命智慧才會降臨人間。
作者簡介:葛 輝,揚州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博士生,南京人口學院講師。
①②③④⑥⑦⑧⑨{12}{13}{14} 豪·路·博爾赫斯:《博爾赫斯短篇小說集》,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48,
247,247,247,248,248,248,248,249,248,248頁。
⑤⑩{11} 埃米爾·羅德里格斯·莫內加爾:《博爾赫斯傳》,東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第48,294,294頁。
{15} 慧能:《六祖壇經》,選自不慧:《白話佛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89頁。
(責任編輯:呂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