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華
憲法規(guī)定:“國家倡導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笨梢?培養(yǎng)學生公德意識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是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務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在引進西方國家先進科學技術和經營理念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侵襲著一些缺乏生活經驗的學生,家庭和社會的一些反常規(guī)現象給孩子們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這一切給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帶來諸多問題,傳統的語言說服教育很難使學生內心深處受到教育,學生思想境界進步緩慢,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緩慢。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喚起人實現自我教育,乃是真正的教育。”怎樣使學生成為德育的主體,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呢?那就需要教師設計出充滿活力、富有生機、生動有趣的德育課,使學生從內心深處受到熏陶和教育。筆者就小學德育課教學的優(yōu)化設計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1 搜集資料,設計“看”點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的搜集和儲存將決定著人類的生存和價值。新課改中,教師應該成為信息材料的搜集者,教師應該調動多方面因素搜集大量的圖片資料、音像資料、影視資料,給學生帶來豐富的“看”點,使學生獲得視覺享受的同時,內心受到陶冶和觸動。
1.1 搜集圖片資料圖片能使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接受知識。課前,教師根據德育內容有計劃地搜集一些與教材相互匹配的圖片,課上舉辦圖片展,極大地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祖國是個大家庭”一課時,課前搜集許多少數民族風情的圖片,創(chuàng)設參觀情景,教師以一名解說員的身份帶領學生領路異族風情。學生們情緒高漲,被異族的風土人情所吸引,不時發(fā)出嘖嘖贊嘆聲,增加學生對少數民族的熱愛和向往之情,達到教學目標。
1.2 搜集音像資料在德育課堂上,播放聲情并茂的音像資料、影視資料,是實施德育的有效途徑,使枯燥晦澀、口頭說教的課堂煥發(fā)勃勃生機。如在學習“不忘國恥”一課時,播放火燒圓明園的錄像片段,學生耳濡目染歷史屈辱的一幕,個個氣憤不已,心靈受到震撼,平靜的教室沸騰了,學生紛紛與老師討論交流,連平時最不愛說話的學生也敞開心扉,流露出真情,這是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德育目標水到渠成。
教學中,豐富的“看”點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對下次德育課翹首企盼,激活了德育主體。
2 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情”點
創(chuàng)設情境是教師自覺地利用自身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學生的心靈在情感的經歷中得到凈化。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適宜的環(huán)境氛圍和相應的教學情境,設計能夠打動學生心弦的動情之處,通過情感的傳遞,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達到以情明理,以情導行,以情育人的目的。如在“助人為樂”一課時,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將班級一個剛剛失去父母的學生請到前邊,對全班學生深情地說:A同學的父母親先后離開了他,他成了孤兒,生活陷入了困境。但老師卻說他不是孤兒,他有像媽媽一樣愛他的老師,有像兄弟一樣關心他的同學們。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為A同學伸出熱情的友誼之手,幫助他走出生活的低谷,奏響生命之歌……一段深情的話語之后,全體同學在《愛的奉獻》聲中眼含熱淚為A同學捐款,此時,學生們豐富的關愛之情感如決堤的水,奔涌流淌。這之后,學生們用真情送給A同學一句話,學生們再次傾吐內心的情感,感受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欣慰。這一次情感經歷使學生們終生難忘,終生受益。
另外,教師也可以設計模擬劇場、現場采訪、生活劇表演等情境,利用學生的情感世界,實現自我教育。
3 發(fā)揮特長,設計“演”點
一提到表演,對許多有表演才能的學生來說是件最快樂的事情。他們可以通過表演展示自己的才華,張揚自己的個性,宣泄內心的情感。19世紀匈牙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李斯特說:“音樂能同時表達了感情的內容,又表達了感情的強度……它可以滲入我的內心,像箭一樣,像朝露一樣滲入我們內心,充實我們的心靈……音樂是不加任何力量,給人沁人心脾的最純潔的感情火焰?!彼?教師在進行德育課設計時,應注重教材表演因素的挖掘。通過“小小歌手”“小小舞手”“小小演藝家”等活動,讓會唱的學生盡情高歌,會跳的學生翩翩起舞,能表演的學生即興表演,流露真情,使德育課堂充滿歌聲、笑聲和掌聲,實現愉快教學。例如在教學“中國人民的偉大兒子”一課時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讓學生根據歌曲的內容編演舞蹈。朗誦詩歌《送別小平同志》,使學生從內心深處銘記鄧爺爺的豐功偉績,進而深愛他的偉大人格。教學“民主意識與合作精神”時,教師和學生們齊唱《眾人劃槳開大船》,使學生認識到團結就是力量。教學“講究禮節(jié)”一課時,設計小品《請到我家來做客》,使學生學會怎樣去待人接物。
總之,通過表演,培養(yǎng)學生的才能,進行思想洗禮,激活課堂氣氛,可謂一箭三雕。
4 各抒己見,設計“論”點
在德育大課堂中,教師應多設計一些易引發(fā)學生爭議的思想行為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進行辯論,得出正確結論,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和道德覺悟。討論是學生內心情感、觀點的直接表露,教師要精心設計“論”點,設計討論主題,使之明確具體,使學生有言可發(fā),有理可論,積極調動學生自我教育因素。例如在教學“講科學,不迷信”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論”點——你認為世界上有鬼神存在嗎?一石擊起千層浪,全班學生自動分成兩派,進行觀點對抗,唇槍舌戰(zhàn)之后,教師及時引導、啟發(fā) 、導行,使學生非常深刻地認識到應該講科學,不迷信。所以教師在進行德育課設計時,千萬不要忽略“論”的作用。
5 參與活動,設計“趣”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最直接意識到的學習動機。在德育課堂上精心設計豐富多彩的大型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教師在進行活動設計時只有有意識地尋找學生興趣的引發(fā)點,才能真正讓學生們玩起來,動起來,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例如在教學“自主意識與合作精神”一課時設計這樣的活動:把全班學生分成6個小組,并發(fā)給每組一套七巧板,讓小組成員合作,拼一艘大帆船。各小組成員興致極高,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集思廣益,在活動中受到團結起來力量大的思想教育。
一名優(yōu)秀的班主任,就應該是一名優(yōu)秀的德育課設計師,帶領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德育大課堂,讓學生在經歷和體驗中實現自我教育。
(作者單位:吉林省公主嶺市大嶺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