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詞用作狀語,是不是就是英語語法中的表語?”乍聽可笑之極,但這的確就發(fā)生在現(xiàn)實的課堂中,怎能不引起我們深思。《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tǒng)集中的語法知識教學?!毙抡n標的定位是對近半個世紀語文教學過于重視語法的修正,是非常科學的。但是在現(xiàn)實教學中,特別是基礎教育階段一直有著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律: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新課標中指出“語法知識不作為考試內(nèi)容”這就意味著什么,在實際教學中常常會心照不宣。上面提到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也就順理成章了。這就正如現(xiàn)代建筑一樣,水泥難道可以省去嗎?簡單地說,語法就是詞的變化規(guī)律和組詞造句的規(guī)律,這不正如建筑中的水泥嗎?人們常說,不懂得規(guī)律去辦事,是要栽大跟頭的,置語法于不顧,只憑語感和語言習慣去繼承和發(fā)揚我們的文化,中華文化岌岌乎殆哉!這決不是危言聳聽,故弄玄虛。結合筆者自身的學習經(jīng)歷和十幾年的教學體會,說一說個人的一些淺見:“水泥”忽視不得,語文教學要重視語法教學。
一、“水泥”是“輝煌大廈”的有機組成部分
任何語言都有三個構成要素,即語音、詞匯、語法,三者缺一就不成其為語言。世界上沒有也不會有沒有語法的語言。怎么樣把詞匯組合起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從而實現(xiàn)語言交際的功能,這就是語法的作用。正如建筑輝煌大廈需要水泥把鋼筋和磚塊粘合成一個結實的整體。說得更具體一點,語法就是語素怎樣組成詞,詞怎樣組成短語,短語怎樣組成句子,句子怎樣組成段落,段落怎樣組成文章等一系列規(guī)律。不懂得這些,我們又何談理解和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呢?何談把她發(fā)揚光大呢?我們也許會想到埃及象形文字的消失,前車之鑒,后世之師。也許有人會說,不學語法照樣會把話說清楚,古人沒有學過語法不同樣留下千古美文?試問幾千載的漫長歷史出現(xiàn)多少屈原李白?事實上,每個人從會說話起就天天在學習語言規(guī)律,誰要是沒有掌握一定的語言規(guī)律,誰就無法使用這種語言。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學到語法,例如:“我吃飯?!辈荒苷f:“飯吃我?!痹谌粘I钪凶匀欢坏孬@得語言規(guī)律。這種自然習得的,只是簡單的口語,一旦入學,面對書面形式的語言,就顯得無能為力了。我們要懂得數(shù)學題的意圖,要理解物理現(xiàn)象的闡述,要表述出化學方程式的內(nèi)涵等等,這就要求我們必需系統(tǒng)地接受較為復雜的語法知識訓練。
淡化語法教學,大綱中是這樣要求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常常是淡忘語法教學,教師不重視,直接導致學生們漢語語法水平下降,他們對一些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不能解釋,不知道句子的主干,不知道長句怎樣變成短句,不能準確地概括出段落或文章內(nèi)容。語法水平低,這會帶來怎樣的后果?一個學生如果不進行專門的詞類、短語、句子等語法知識的學習,對未來的學習和工作絕對是不利的。“英語語法逐步強化,漢語語法逐步淡化”,學習外語尚且研究它們的語法,難道學習本民族的語言,就可以置語法于不顧?不掌握語法這樣類似水泥的粘合劑,想讓我們的學生真正學會漢語語言,融會貫通,學以致用,這無疑是紙上談兵,更別說構建漢語的“輝煌大廈”。語法是民族語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教學中必需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水泥”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
語文素養(yǎng)是一個新的概念,它涵蓋了人通過學習語文,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諸方面所要形成的基本素質。實際上,就是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快速處理信息,學會高效閱讀和表達,培養(yǎng)思維的嚴密與流暢。也就是傳統(tǒng)中的聽說讀寫能力。要掌握這些能力必須擁有堅實的穩(wěn)固的基礎,掌握一定的語法知識是它們的奠基石。
首先,學會學習。要求學生具有能夠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興趣。語法知識正體現(xiàn)了語文工具性的一面,由語素到詞匯,由短語到句子,由句子到段落,由段落到文章,步步推進,嚴謹而有序地傳授給學生,繪制成精美的知識樹,學生在硬性掌握的基礎上,結合相應的學習與生活,把理性的知識轉換成處理問題的能力。葉圣陶先生在1948年說過,“大多數(shù)書塾先生只教學生讀讀寫寫”,“他們等待奇跡的出現(xiàn),學生們自己豁然貫通,這樣的奇跡是難得出現(xiàn),走出來一竅不通的人著實不少”。這不正說明不學語法是不行的嗎?僅僅靠學生們?nèi)ァ拔颉?這不又回到原來的死胡同嗎?試問我們的學生個個都像魯迅先生嗎?
其次,學會快速處理信息。這就要求學生必需具備一定的語法知識,要知道主謂賓,定狀補,要知道句子的主干,要明白簡單復句,聽要聽出中心,說要有主旨,達到葉圣陶先生倡導的“讀一句話,寫一句話,要能馬上抓住主要的部分,能弄清楚其它部分跟主要部分的關系”。然而事實上我們的學生能做到嗎?特別是對于那些長而復雜的句子的聽說讀寫,學過語法的人和沒有真正學過語法的人相比,差別是明顯的,前者能夠更為自覺準確和迅速地分析結構、把握語義,而后者要遲鈍得多。
再次,學會高效閱讀和表達。學生除了掌握一定的略讀與瀏覽技巧、相應的寫作方法外,相應的語法知識是必需具備的。思維的嚴密、敏捷與流暢,表達的簡潔、文明、得體,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必需要注意到讓實詞和虛詞各得其所,正確組織句子,注意語序的安排,成分的搭配,理解和使用長句,恰當運用詞句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這樣才能真正獲得讀寫的能力。
總之,要真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沒有一定的語法基礎是不行的,語法知識就像水泥一樣,為學生們素養(yǎng)大廈夯實堅定的基礎。沒有水泥,那大廈永遠都是搖搖欲墜的豆腐渣工程。
三、“水泥”是智慧的結晶
正如水泥是科技產(chǎn)物一樣,我們的現(xiàn)代漢語語法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在吸收了大量外語法的基礎上定型的,指導了實踐,促進了語文教學,帶動了文化普及,它是語法界老前輩的智慧結晶,對中學語文教學和學習都起到很大的作用。筆者有幸搭上了重視語法學習的末班車,對語法有較好的掌握,走上教師崗位后,在教學中自覺地注重語法知識的講授和練習,學生聽說讀寫能力都能有所提高。前面說過現(xiàn)代漢語語法是在借鑒外語法的基礎上定型的,在當前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外語學習越來越受到重視,沒有良好的漢語語法基礎,學好外語可以說是天方夜譚。
新課程對語文功能的定位,由“知識本位”轉為“以人為本”。不是不要知識,而是更關注學生的生存和發(fā)展,關注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價值等方面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那么中學語文教學應當如何進行語法教學呢?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領會精神,與時俱進,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yōu)橹鲃拥奶骄繉W習。第一,讓同學們知道:語法知識作為關于語言組合規(guī)則的知識,只是陳述性的知識,它只有與人的活動結合起來,才能發(fā)揮實際上的作用。它是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沃土,不可不重視。第二,把枯燥無味的知識變成有趣的順口溜、歇后語、打油詩、歌謠等,既方便記憶又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例如,筆者曾看到這樣一首歌謠,“說的話,叫句子,一句一句要分明。說完一句要長停,寫下畫個小眼睛。讀句不能單字蹦,按詞停頓要記清”。通俗易懂,瑯瑯上口。第三,要在理性知識掌握的基礎上,化知識為能力。用語法知識去指導自己的聽說讀寫,心中就有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規(guī)則,就不會出現(xiàn)聽不懂意,講不清話,讀不懂章,寫不出文的苦惱。搞個語法專題知識競賽,講座,給電視主持人挑錯,到集市上給店鋪訂正,挑同學之間語言毛病,規(guī)范用語,給彼此作文找病句等等。不僅提高了語法知識的掌握水平,也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因此,我們不僅要認真學習語法,還要強化語法學習。目前這種對語法的輕視,雖然減輕了教與學的負擔,但是從更長遠的目標看,一定會影響祖國語言文字的發(fā)展,試想一想,我們的學生說話詞不達意,寫文章錯誤百出,作為未來的人才,又怎樣繼承和發(fā)揚民族文化?語法水平低,他們的閱讀、理解、寫作等各種能力都受到影響,又怎能真正提高民族素質?筆者認為,作為構建中華民族輝煌文化大廈的“水泥”——語法不可忽視。我們可以更好地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為培養(yǎng)現(xiàn)代高素質的人才服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陸志平、顧曉白.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師研修教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張冬梅 江蘇省新沂市馬陵山中學2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