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梅
摘要:作文訓練在于平時勤于積累,要在平常注重觀察生活和思考,展開隨筆練習,大量閱讀等措施積累資料。抓好每日課前演講、每周周記交流、兩周大作文活動等強化訓練,不斷提高寫作能力。
關鍵詞:作文;素材;積累方法;
學生作文,每每苦于無物可寫;或是勉強寫,也都是一些假大空的套話。根本原因在于平時疏于積累,等到寫作時才來抱佛腳,自然是絞盡腦汁也枉然。因此,平時勤于積累,才是打開寫作源泉、豐富寫作庫存、提高寫作能力的根本措施。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要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學生要“有較豐富的積累”。 尤其作為初三的學生,必須學會“找米下鍋”,積累一些寫作的素材。那么,如何在目前的情況積累素材呢?
一、做一個有心人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注意觀察和思考。在自己的生活圈內(nèi)每天發(fā)生著各種各樣的事,會接觸形形色色的人,作為觀察者應該對這些事、這些人進行近距離的接觸,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這些人的思想狀況;對這些事和人作出自我的判斷和評價。這樣在你心中新鮮的事、生動活潑的人就多起來了。
二、利用現(xiàn)在學生中普遍寫隨筆的有效方法,隨時將觀察到的人和事記錄下來
在隨筆中反映出你的所見、所聞、所想和所感,從而使這些素材形成文字保留下來。同時,在寫隨筆時可以集中一個階段寫同一個主題(或話題),形成一個系列。如“親情系列”、 “往事如煙”……這樣可以在同一主題下積累不同的素材,如果在考試中碰到某一類主題的文章就可以從自己的素材庫中,提取認為最新鮮、最能表達該主題的材料來,加以構思寫成文章,這樣在考試中不會出現(xiàn)面對作文題目覺得惘然,陷入無從下筆的窘境。素材的積累可以做到有備無患。
三、可以從大量的閱讀中積累有用的素材
葉圣陶說:“課本無非是一個例子”。語文教材中選入的文章,文質(zhì)兼美,典范性強,是我們用于指導學生寫作的最好范文,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課文的作用,引導學生從課本閱讀中積累材料,使課本上的好詞、好句、好段落成為自己語言倉庫中的積累。我們的老師,有時常常忽略了這一點,只強調(diào)搞課外閱讀積累,這是語文學習的誤區(qū);我們的學生常常小看這一點,好高騖遠,眼高手低,不重視課本內(nèi)容的積累,從而失去很多有價值的材料,非??上АN覀儚娬{(diào)大語文學習,不是丟棄課本,課本是學生學習的根本,是老師執(zhí)教的根本,失去了這個“根本”,一切學習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水平和愛好,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學生的語文水平和愛好各不相同,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不能一刀切,應該根據(jù)不同情況分別加以指導。
語文水平比較低的,應指導他多讀短篇,如小小說、記敘文等了解其中的故事梗概,這樣,對迅速提高他們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有幫助。語文水平較高的,可以指導他們閱讀長篇名著、精美散文,并學習其中的技法技巧。 因材施教,個別指導,發(fā)展學生的愛好和特長,發(fā)展他們的智力,培養(yǎng)他們多方面的學習興趣和愛好,從而加強積累,提高其寫作水平。
因此,在現(xiàn)階段中,我們一面進行廣泛的閱讀,一面對有用的材料作一定的摘記,這樣可以充實自己的素材庫。到寫作時可以信手拈來,游刃有余,不會為沒有寫作的素材所困?;诖?我還注意采用各種方法幫助學生積累素材,以此來突破寫作教學的“瓶頸”。
(一)每日課前小演講活動
演講內(nèi)容要求學生提前準備,不僅要寫得好,還要求能背過,給大家做展示。具體內(nèi)容根據(jù)訓練要求進行,有時是命題的,有時是隨意的,要求要精彩。有些寫作底子較弱的學生,可能一時寫不出優(yōu)秀的文章來,背誦也行,總之,展示的必須是佳作。
(二)每周周記交流活動
學生一周寫的讀書筆記,要集中起來資源共享。有時可能是口頭交流,大家邊聽邊記,名取所需。也有可能是互相傳閱,隨機借鑒??傊?借這個機會,要相互取長補短,以利自己盡快提高。
(三)兩周一次大作文活動
要根據(jù)這一階段的寫作要求,集中起來搞寫作素材的整理工作。根據(jù)事先擬好的內(nèi)容,大家暢所欲言,積累集體的智慧。這其中可以包括事例、名言、小故事等等,從各個角度“廣積糧”。這樣遇到同類的寫作題目學生就能做到“心中不慌”了。
這些做法必須長期堅持下去才能取得實效,學生心中積累的東西多了,就能下筆千言、得心應手。無論是閱讀積累還是生活積累,都圍繞一個核心:能引發(fā)心靈的感觸,是感受思考的觸發(fā)點、醒悟點。這樣才有興趣,才有不得不寫的直抒胸臆的快感。在最初的時候,教師要帶一點強制手段,使學生形成積累的習慣??梢砸?guī)定:每天至少摘抄一段;閱讀心得,觀察筆記不得少于 400 字,沒完成的守著完成。其次是培養(yǎng)積累的興趣:可定期評比表彰,調(diào)動積累的積極性;可把積累的文字裝訂成冊,使學生有成就感。再次是教給學生把積累的素材轉化為一篇文章的方法,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積累的作用。通過這樣的反復練筆,不斷強化積累行為,長期堅持,就會形成積累習慣,必將帶來“胸藏萬卷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的寫作自由境界。到那時,寫作就不再是一種痛苦而是一種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