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存德
摘要 通過選擇3個不同坡位植苗造林試驗結果表明,坡位對苗木成活率有重要影響,下部成活率比上部平均高出30.7%,同時指出了作業(yè)設計應做到適地適樹的重要性。
關鍵詞 川西云杉;不同坡位;造林;成活率;青海三江源高寒區(qū)
中圖分類號 S718.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3-0189-01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高寒、干旱,自然條件嚴酷,可供造林的樹種相對稀少,由于其面積大,地域廣闊,各地區(qū)在海拔、年均溫、降雨量等氣候、地理方面的差異較大,而每個樹種有其獨特的生態(tài)、生物學特征和適生條件。近年來,某些地區(qū)由于違背自然規(guī)律,在樹種配置、樹種搭配、造林季節(jié)的選擇等方面沒有真正做到適地適樹,因而出現了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下,勞民傷財的現象。川西云杉(picea balfour rehd. et wils)屬云杉屬,具有耐寒、耐干旱、耐瘠薄特點,是高海拔地區(qū)理想的綠化先鋒樹種,對于保持水土、涵養(yǎng)水源具有重要作用。針對這一情況,選擇了該地區(qū)的優(yōu)勢樹種川西云杉在不同的坡位進行植苗造林,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造林試驗地基本情況
造林試驗地地處玉樹縣結古鎮(zhèn)南山北坡(15林班8小班),面積24.5hm2,GPS坐標:縱3655015、橫0311884,海拔3 650~4 100m,平均坡度32°,年均氣溫3.40℃,平均最低氣溫-8.3℃(1月),平均最高氣溫13.1℃,極端最低氣溫為-26.1℃,極端最高氣溫為28.7℃,≥0℃的積溫為1 788℃,年降水量487 mm,集中于6~9月份,年蒸發(fā)量1 110mm,年總輻射量639.54 KJ/cm2。初霜9月中旬,終霜5月中旬,年生長期125d左右,土壤為高寒半濕潤草原草甸土,草本蓋度平均52%,灌木以山生柳為優(yōu)勢種,其蓋度平均為16%。
1.2 試驗材料
選用優(yōu)質川西云杉壯苗,苗齡5年,苗木平均30cm,地經0.54cm。
1.3 試驗方法
2008年4月20日開始邊整地邊造林,為了不破壞原生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發(fā)生,整地方式采用魚鱗坑整地,沿等高線進行整地,坑間距2.5m、行間距3.0m、魚鱗坑規(guī)格150cm×80cm×50cm,各個魚鱗坑沿等高線方向呈品字型順序排列,并將表層熟土回填坑內,整地力爭做到細致認真。苗木栽植株行距2.5cm×3.0cm,栽植密度為1 334株/hm2。栽植時嚴格按照“三埋二采一提苗”的技術要求進行,力爭做到根系舒展,不窩根,適當深栽。起苗后,要對根系加以保護,嚴禁失水。苗木栽植后,要根據天氣情況,及時進行澆水,力爭澆透。
2 結果與分析
10月15日,分別在山坡的上、中、下3個部位進行了苗木隨機調查,主要對其成活率進行了調查,不同坡位間F=31.77>F0.01,也說明上坡、中坡、下坡3個不同坡位間造林,川西云杉苗木的成活率差異極顯著。中坡同下坡間成活率差異不顯著,而上坡同下坡間成活率差異顯著。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不同坡位造林,苗木成活率有極顯著差異,下部成活率比上部平均高出30.7個百分點,川西云杉適宜在中下坡造林。在進行營造林作業(yè)設計時,必須堅持適地適樹、因地制宜的原則,堅持合理規(guī)劃、喬灌草兼并。作業(yè)設計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造林的成敗,在造林前必須實地調查后才能進行合理規(guī)劃設計,按設計進行施工,并且做好細致整地、良種壯苗、精心栽植、精心管護等各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特別是苗木的起苗—包裝—運輸—假植—栽植各個環(huán)節(jié)要緊密銜接,謹防苗木失水,否則會嚴重影響苗木成活率。
4 參考文獻
[1] 青海木本植物志編委會.青海木本植物志[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
[2] 青海森林編委會.氣候森林[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3.
[3] 西北農業(yè)科技大學.田間試驗和統計方法[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
[4] 童德英,張世璽,李春風.瑪可沙林區(qū)川西云杉大苗造林試驗[J].青海農林科技,2004(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