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小霞
針對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弊病,新課程標準提出了“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全新的教學理念。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文本的個性化解讀首先強調獨立閱讀,讓學生在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過程中嘗試個性化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這實際包含兩個方面:走進文本和讀出自我,而學生走進文本是關鍵,是讀出自我的前提和基礎。因此,筆者認為:只有引導學生深入的“融入文本”,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個性飛揚”。
當然,引導學生融入文本,理解文本,并不能由教師通過講解傳授,把自己的解讀灌輸給學生。而應該是在教師搭建的平臺上,在教師提供的途徑中,在教師適時的點撥下,學生自主地與文本進行精神的交流,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這一過程中教師的組織、指導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補充背景資料,讓學生走近文本
文學作品(文本)是作者內心獨特情緒與感受的流露,而作者的情緒與感受又深受其所處的環(huán)境和人生經(jīng)歷的影響。如教學李商隱《錦瑟》時,假若學生不了解李商隱的身世和寫作的歷史背景,他們將根本無法理解“莊生夢蝶、杜鵑啼血、遺珠有淚、藍田生煙”等的象征意義。通過補充背景資料,讓學生走近文本,深入理解到全詩借助詩歌的語言和意象,將錦瑟彈奏的各種藝術意境(迷幻、哀怨、清寥、縹緲)化為一幅幅形象鮮明的畫面(莊生夢蝶、杜鵑啼血、遺珠有淚、藍田生煙),以概括抒寫其華年所歷的種種人生境遇和人生感受,傳達他在思華年時迷惘、哀傷、落寂、惆悵的心聲。反映出一個衰頹沒落的時代中正直而不免軟弱的知識分子典型的悲劇心理:既不滿于環(huán)境的壓抑,又無力反抗黑暗社會;既有所追求向往,又時感空虛幻滅;既為自己的悲劇命運而深沉哀傷,又對造成悲劇中的原因感到惘然。因此,我們有必要為學生閱讀文本提供一些線索和補充一些背景,以利于他們正確地理解文本。
二、聯(lián)系生活體驗,讓學生融入文本
生活體驗,是指個人的經(jīng)歷、閱歷,所涉世事的體會、認識和感想。學生的生活體驗是理解文本的倉庫。閱讀歸根結底就是讀自己,生活體驗越豐富,理解就越豐富、越深刻。所以在教材的選取和對教材的發(fā)掘中,教師必須充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閱歷,把學生的生活體驗融入到文本的理解之中去。如教學必修三《老王》時,可讓學生回憶父母艱辛勞動的場景,回憶工人、農民等社會基層群體勞動生活的情景,讓學生體味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以及他們善良樸實的本質,從而也就自然地感受到文本中傳達出來的情感。
三、品味獨特語言,讓學生感受文本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物質手段。正如樂曲中《梁祝》不會用進行曲的調子,《滿江紅》不會用小夜曲的調子一樣。每一篇文學作品,它的語言特色都是要與它的主題思想、情感內涵相一致的。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沉潛到語言的深處,把握一種與情感和諧統(tǒng)一的特征與魅力。如黃藥眠的《祖國山川頌》一文,運用結構大致相同、內容相關或相對的對稱句式,讀起來連貫流暢,富有形式美和聲音美,增強了表達效果;富有濃重情味的語句,又渲染了充沛的氣勢和強烈的感情。品味了這些,作者所要描寫的,所要表達的,就都已內化為學生的感受了。
特別提醒一點:品味語言最有效的辦法是朗讀。通過朗讀,可以把書面符號變?yōu)橛新曊Z言,把抽象靜止的感情變?yōu)檎鎸嵕唧w的感情,使課文中的人物、景物躍出紙面,讀者可以直接地體味、感受、感知。
以上所談的這些是引領學生深入文本、融入文本的方法,是讓學生與文本融合,與作者共鳴的過程,學生的思維和情感也有了強大的本體。在此基礎上,若能再引導學生融入自己獨特的體驗,學生個性化的解讀就產生了。為達到這一目的,在教學中我們還應做到以下兩點:
1.教師用個性化的教來啟發(fā)學生
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教學包括教師個性化的教和學生個性化的學兩個方面。在這兩個方面中,教師個性化的教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是學生的示范,教師以自己對文本個性化的解讀,提供個性化有創(chuàng)意解讀范例,為學生的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開拓視野。第斯多惠曾經(jīng)說過:“教師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個性化的教,正是為了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個性化的學。如教學《安妮日記》時,學生的解讀多是關于歷史的話題。假如,教師能引導學生從人性的角度去解讀出其中人性丑陋的一面,這無疑是一個有創(chuàng)意的理解。這樣的理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摒棄用簡單的、一元化的方式去理解文本,使他們在多元化解讀中形成自己個性化的閱讀體驗。
2.尊重、鼓勵學生的閱讀體驗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同一篇作品,可能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不同的理解,教師不能給學生設計一條通向己定答案的路徑,把“教參”的或自己的理解分析作為標準答案強加給學生,取代學生豐富多彩的解讀,以致使學生對作品的解讀走向單一化、概念化的死胡同。教師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學生才能在閱讀過程中迸發(fā)他們智慧的火花,彰顯個性的風采。筆者在教學《蜀道難》時,一學生認為本文是借蜀道的艱難喻指自己仕途的艱難的獨特見解受到老師的贊揚后,其他學生的積極性被激發(fā)起來。一系列如“諷喻說”、“送別說”等有個性的解讀涌現(xiàn)了出來,真正達到了學生的個性化解讀。
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閱讀中擁有自己獨特的體驗,是新課標對我們語文教師提出的要求。讓我們引領學生深入文本,植根文本,給學生一副壯實的身軀;再讓我們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給學生一對自由的翅膀,讓我們的學生健康的“個性飛揚”。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大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