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19世紀俄國偉大的女學者科瓦列夫斯卡亞曾形象地揭示過審美素質(zhì)對一個人的作用:“不能在心靈上作為一個詩人,就不能成為一個數(shù)學家。”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審美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途徑很多,語文教育是主要渠道之一。
使學生擁有“繪畫的眼睛”和“音樂的耳朵”。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要重視在教學過程中訓練學生的審美感觀,使他們能夠透過文字對他所展示的色彩、音韻、節(jié)奏、結構等形式因素有敏感的感知力。有時,一篇作品可以當作一支樂曲來欣賞。有的似玉蕭,如怨如訴;有的如羌笛,哀婉悠揚;有的似銅管,渾厚雄壯;有的像小號,激越騰躍。如豐子愷的《山中避雨》,悠揚的《梅花三弄》、三家村青年齊唱《漁光曲》,這些都給我們美的享受:真摯之美、青春之美、繪畫之美、音樂之美、深邃之美、和藹之美……真是美不勝收!除此,老師還要引導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因為大自然就是一幅美麗的畫卷,一支動人的樂曲。凡是經(jīng)常接近大自然的學生,對美的食物要比一般人敏感得多。
給學生插上審美的翅膀。想象是審美的翅膀。德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萊辛說:“凡是我們在作品里發(fā)現(xiàn)為美的東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有想象力通過眼睛去發(fā)現(xiàn)為美的?!?/p>
中國有許多美麗的繪畫典故都是啟發(fā)想象的經(jīng)典,如“深山藏古寺”、“踏花歸來馬蹄香”。其實這種方法也可以用到中學語文教學中來,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曾讓多少人嘆為觀止,他就妙在一個“綠”字上,然而如何喚起學生對綠的全部意義的認識呢?只有依靠想象了。一個“綠”字,賦予無生命的春風以主動的品格,論視覺則仿佛看見春風過處,遍地披上綠裝,一派明媚春光,一片勃勃生機;論聽覺則仿佛聽到春風化雨淅瀝瀝、鶯兒飛鳴;論嗅覺則春草的甜香、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論觸覺則春暉和煦,春風拂面,綠茸茸的地毯觸手可摸。
藝術是相通的,語文教師還可以借助其他藝術形式來開闊學生的想象空間。我們曾經(jīng)嘗試讓學生聽貝多芬的“春天奏鳴曲”,然后寫“春天奏鳴曲——聽音樂作文”。學生在反復讀解音樂形象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聯(lián)系和想象,由悠揚抒情的旋律演繹出和煦的春風、溫暖的陽光、飛翔的小鳥、潺潺的流水,還有藍天、白云、綠樹、紅花以及快樂的游人。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想象能叩開學生靈感的新窗。
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格。在語文學習中首先讓學生了解人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內(nèi)心世界。例如在講解古代詩文作品的時候,不僅要告訴學生作品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生活和歷史事件,還應該讓學生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思想情緒推動下創(chuàng)作作品的,以及作品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個人情感和社會心理,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更容易和作者的情感溝通,產(chǎn)生共鳴。
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質(zhì),教師不能忽視課外閱讀這一領域。假如局限于課本這塊小天地,學生的見識畢竟有限,很難完成審美素質(zhì)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飛躍。所以,聰明的教師會把學生引向一個更廣闊的審美空間,像他們認識哈姆雷特、唐·吉珂德、奧勃洛摩夫、保爾·柯察金,使我們的學生感性和理性、知識與能力得到和諧發(fā)展,真正成為一個“具有深刻的感召力和知識豐富全面的人”。
作者單位:河北省鹿泉市獲鹿鎮(zhèn)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