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
摘 要:新形勢下思想品德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思想品德教師應主動變通。本文對思想品德教學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應對的方法,對教改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新形勢 新要求 存在的問題 變通
十年的思想品德教學工作中,面對不斷變換的形勢;不斷地總結提升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要求。新的形勢要求我們學會應對和變通。
一、新形勢下思想品德課教學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在教育目標上,一方面以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來要求學生;另一方面,卻又僅僅把學生理解和接受系統(tǒng)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基本知識、觀點作為核心目標。
(二)在教學內容上,往往從社會道德要求和道德知識體系出發(fā),教材內容編寫多數是從成年人的思維角度選材。忽視道德教育內容和現實生活的復雜聯系,忽視學生已有的道德知識和生活經驗。缺乏站在學生立場上,以平等的口氣,探討學生人格發(fā)展和道德生活中面臨的關鍵問題的內容。如人際交往、心理健康、處理各種道德問題的社會技能和策略等方面的指導。課改后教材中的某些內容、觀點也顯得脫離學生發(fā)展實際和簡單化。
(三)在教學過程組織和教學方式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主,以灌輸說教為基本教育方式。教師僅從社會道德要求和知識體系出發(fā),組織教學過程,而學生已有的道德經驗、情感、思想卻被排斥在外,得不到真實的展示、交流和指導。忽視了學生人格和道德心理發(fā)展的過程。學生往往只是按教師的意圖,被動地答問、討論、辨析、選擇。課堂上看似熱鬧,但缺乏一種坦誠、平等的氣氛。學生能正確地回答問題,但不一定是自己真實的思想和態(tài)度的表露。教師常以社會道德評判者的角色對學生的回答作判斷,而不是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并站在和學生相互平等、理解的角度上去討論、引導。學生的主體性被壓抑或限制。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現代教育已經把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和培養(yǎng)學生具有現代人的道德精神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因此,應對新形勢下思想品德教學的新要求教師應主動“變通”是對我們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師提出的新的要求。
二、新形勢下教師應主動“變通”
(一)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新的教學觀
現代教育意義上的思想品德教學,不僅是按既定的道德教育要求去培養(yǎng)學生相應的道德品質、更重要的是通過德育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道德主體性,促進人格精神的豐富和發(fā)展,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和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能力,從而使其整體素質和諧主動地發(fā)展。而學生道德主體性和人格的發(fā)展,不是一種被動的過程,而是一種在教育者指導下,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自己去體驗、去思考、去選擇、去行動的結果。因此,我們應當樹立一種以發(fā)展學生道德主體性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學觀。即以促進學生道德和人格的整體主動發(fā)展為主線,把社會的道德要求、知識有機地納入學生道德發(fā)展的需要之中,成為促進和指導學生道德發(fā)展的動力和方向。
(二)優(yōu)化自身的教學內容
思想品德課是以提高學生道德認識,培養(yǎng)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為主要任務的學科。而電教教材具有直觀、形象、聲像并茂、活動變化的特點,對學生有很大吸引力和感染力,容易引起他們對道德情境、道德形象具體而真切的感知,導致對道德情感的體驗,對道德概念的理解,對行為規(guī)范的認同。
(三)充實完善自己
1.善于學習
為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完成教學工作,要注重自身文化素質和業(yè)務素質的提高。教師要進一步學習教育學、心理學;閱讀大量的教育教學專著、報紙、雜志,并且積累教學反思、教學心得等。
2.善于提問
提問,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通過教師提問和學生的回答,使學生化難為易,真正理解教育觀點,使之變被動為主動地獲得知識。提問應先易后難,設計巧妙,在循序漸進中使學生對學習的投入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激發(fā),學習動機也得以維持。提出問題還應使學生產生懸念和求知欲望,從已知到未知,由具體感知到抽象分析,從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從自己較熟悉的事例入手,去主動弄清問題,明確道理,才能增強學習效果。
3.善于取材
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堂上多開動腦筋,教師必須積極提供可供思維的感性材料,廣泛應用各方面知識充實內容,借以明確道理,提高教學的思想性。善于取材,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趣味性,直接關系一堂課的氣氛和質量。所以,取材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眼:
①集中反映某一社會現象,具有豐富內涵的;
②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有助于對教材理解的;
③是學生普遍關注又迫切希望了解的;
④具有典型思想,便于進行思想教育的。
如講《珍愛我們的生命》時我選取了汶川地震中的一幕幕感人的畫面,學生看后不再是學教材,而是感受生命的價值,傳遞生的希望。當我提問“什么樣的生命最有價值呢?怎樣才能使生命價值得以提升呢?”學生們答“生命的價值在于奉獻。我們要珍愛生命,不懈的努力奉獻延伸生命的價值?!?/p>
4.善于分析
教師發(fā)揮示范作用,鉆研教材,弄懂概念和原理,善于對實際材料對比分析,通過科學綜合,揭示事物本質,才能引導學生思維活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說明問題的能力。
5.善于總結
總結,意味著一節(jié)課的結束。如何把強化的知識、激發(fā)的情感化作行為實踐,為他們的行為實踐明確方向,從而使知、行統(tǒng)一有重要意義。總結的內容,宜具體而切合實際、有針對性。
如講《人生難免有挫折》時,當學生列舉大量造成挫折的具體原因后,他們總結出造成挫折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后,我進一步引導他們將認識進一步深化最終總結出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內因和外因。經過總結學生們認識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加強。
(四)營造真誠、平等的師生關系
思想品德課教學核心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道德態(tài)度。而道德態(tài)度的形成,不同于道德知識和觀點的接受。它必須在一種坦誠、平等的關系中,通過積極思考、相互交流、借鑒及教師引導,才會形成。教師要淡化道德說教者和評判者的角色,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體驗,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和選擇,并善于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理解和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的道德積極性。把致力形成認真探討、開誠布公的課堂氣氛,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學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王獻章.生成“無意”引導有術.思想政治課教學.2008.11
2.李超.精心選擇話題.思想政治課教學.2008.11
作者單位: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