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忠
摘要:本文以《詩經(jīng)》中的《蒹葭》一詩為例來談詩歌的欣賞。文章提出了欣賞詩歌時要遵循“解其言、入其境、感其情、品其味”的四個原則,并通過對《蒹葭》一詩的解析,講解了詩歌欣賞時的有關(guān)知識與具體方法;強調(diào)了讀詩時要能走進(jìn)去,還要出得來;要用形象的語言去讀,要用心的感悟來品的審美觀。
關(guān)鍵詞:詩歌;欣賞;審美;品味
所謂欣賞,不是一種單純的文字閱讀而是要通過“讀”來審美,是以美學(xué)的角度來讀、來體會作品內(nèi)涵美的所在。詩歌的欣賞與一般文章的閱讀不同,一般文章的閱讀重在意和理上,而詩歌的閱讀則重在形和情上;前者多用邏輯思維,而后者多用形象思維。如果說我們讀一般的文章要做到按馮友蘭說的“精其選、解其言、知其言、明其理”[1]的話,那么我想在欣賞詩歌時一定要做到:解其言、入其境、感其情、品其味。
下面就以《詩經(jīng).》中的《蒹葭》一詩為例來談?wù)勗姼璧男蕾p。
一、讀詩要從形上“解其言”
《蒹葭》各章首句,“蒹葭蒼蒼”、“蒹葭凄凄”、“蒹葭采采”中蒼蒼、凄凄、采采,雖都是寫茂盛之狀,但卻不是單一的重疊復(fù)沓。蒼蒼,是以顏色“白蒼蒼”來狀其形;凄凄,同萋萋,是指出草密密麻麻的樣子;采采,是從可摘采的成熟期角度來描繪。詩人是從三個角度將蒹葭茂盛之形逼真地顯現(xiàn)出來。如果只讀出茂盛之意,而讀不出茂盛之狀,那就談不上欣賞了;所以解詩中之言,不是只解言之意,而是要解出言中之形。
再如詩中的“在水一方”的水,只讀出“水”字之意很容易,但要讀出水之形就必需要下些功夫。水之形狀各異,故古人寫水時多以江、河,或冠以水名來區(qū)別水之形?!对娊?jīng)》中的詩歌多處寫到水,但都是以具體的江、河、濱、澤、泉、流,或以漢、渭、淇、彭、溱、洧、泌、汾等水名來稱之,唯有此一處直稱為“水”,可見此“水”有別于它水。
就詩中對蒹葭、白露的描寫看,此時正値秋景,此時秋水的特點是: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水大而多,即使平時無水的支流或灘地此時也會水滿形成漫流之勢而無法逾越?!遁筝纭肥乔貒窀?秦地處西北,為多山、多灘涂之地,詩中描寫的正是塞外秦地之水,杜甫有“塞水不成河”的詩句,聯(lián)想詩中的“道阻且長”、“且躋”、“且右”句可知,此水應(yīng)是秋水漫流到山坡之下的葦蕩濕地之水,而非江河之水。由此詩中“水”之形可見一斑矣。
再比如,對詩中的“洄”與“游”二字如果只停留在一般的簡單的字面解釋,就很難想象到詩中語言的形象。如果我們讀到詩中的“洄”與“游”時,聯(lián)想詩中北方秋季葦蕩濕地的背景,那么詩中“水”之形就會更清晰了。因為北方濕地中的常年水流,在遇秋水之時,往往會在一時之間漫上水道而形成大面積的漫流之水,故“洄”,則是指一夜間漫上水道又遇山阻的洄流之水。關(guān)于“游”字,《說文》解釋為“旌旗之流也[2]”,即旗幟上的飄帶。聯(lián)想詩中之水,此“游”,當(dāng)指秋水未至?xí)r原有的象飄帶似的水道。這樣,“洄”、“游”之水與“在水一方”的“水”就融為了一體,各自的形象也都躍然紙上。
由此來看,只有以詩中之言解詩中之形時,詩中的語言才能變的鮮活起來,才能使人賞心悅目。倘若只以言中之意釋詩人之語,那無論如何也審不出詩人所言之美。所以讀詩一定要學(xué)會從形象上“解其言”,不能只從辭意上解;有了形象其意會自明,而只解辭意則很難構(gòu)思形象。
二、讀詩要讀到“入其境”才能“感其情”
寫詩講究意境,意境是指詩中的情景交融?!霸娧灾尽?志是主觀感受,詩人有了感受,要通過一定形式抒發(fā)出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情”;詩歌的情通常是要用“曲”的方式,即借助于客觀的景與物來抒發(fā)的,這就是所謂的曲則有情、情景交融,就是我們常說的詩的意境。所以我們讀詩,如果讀不出意境,那就等于沒有讀懂詩人的情感。
小說也是寫景和情的,但讀小說只能站在外面讀不能走進(jìn)去,因為小說往往是通過虛構(gòu)的情和景的畫面來讓我們明白社會現(xiàn)實中的道理的,如果我們一旦走進(jìn)去把自己融于這虛構(gòu)的社會之中,就會忘記自己是現(xiàn)實中的人而不能自拔。有人讀小說會讀到走火入魔正是這個道理。但詩歌抒發(fā)的是詩人的真情,要想體會到詩人在詩中的感情,就必須要能身臨詩人所處之境,所以讀詩一定要讀到“入其境”。
蒹葭、白露、秋水、伊人,這是一幅秋日清晨茫茫葦蕩的清冷水面圖,是詩人所描繪的詩中之景,是我們讀詩時用形象思維來完成的畫面。但在這幅畫面中我們體會不出詩人的情感,因為這只是靜態(tài)的畫面。
如果我們能走進(jìn)畫面去讀,通過動態(tài)思維讓畫面鮮活起來,那么情形就不一樣了。
古人的生活習(xí)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故詩中的主人公要約會心中的“伊人”只能是抓住日出前這段時間。這時,只有我們能身臨其境地感觸到蒹葭上的白露,由“霜”到“未晞”再到“未已”的融化過程,感到時光的移動,才會感覺到詩人心情的變化,而切身體會到時間的緊迫所增添的詩人心中的急切。
同樣,在水一方的“伊人”并沒有動,但如能身臨其境地從其所處方位的 “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的變動中,體察詩人波動的心情,才會真正感觸到詩人的焦灼。
從詩中的主人公的“溯洄”、“溯游”的動態(tài)形象中,我們可感觸詩人追求的執(zhí)著;從“道阻”且長、且躋、且右中,我們感悟?qū)と说钠嗤?從隔水相望中,我們又感到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悵。
詩人的所有情感都是這樣融合在看似平靜的景中。所以讀詩不能象讀書一樣只在書外讀,而需要走進(jìn)畫面、走進(jìn)詩境;使自己融進(jìn)詩的意境,觸摸詩人的心志,在詩的意境中體驗情與景交融的和諧美。
三、讀詩貴在“品其味”
古人稱讀詩為品詩,唐朝的司空圖就寫了一本非常著名的書叫《二十四詩品》,并提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詩也” [3]的主張。
品味,本指品嘗食物的美味,在這里是講對詩的主觀的審美。
比如我們走進(jìn)了《蒹葭》的畫面,進(jìn)入了詩的意境,融進(jìn)了主人公的急切、焦灼、惆悵之情,但這些還未必會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如果我們要欣賞到詩的美妙,則需要再從詩中走出來,對讀過的一切再重新回味,在回味中才會獲得無窮的美的感受,正如孔子所言:“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在反復(fù)的品味中獲取主觀上的愉悅,這就是審美。
品味首先要從詩的形象上感受,要讓詩中的語言活起來,將詩中的語言轉(zhuǎn)換成鮮明的形象,并使這些形象構(gòu)成一幅活靈活現(xiàn)的生動畫面。
品味要體驗詩中的情感,要賦予詩以活的靈魂。詩中主人公的溯洄、溯游,只是單純的動態(tài)形象描寫,當(dāng)把它放入到蒼蒼的葦蕩、茫茫的寒水、凄涼的秋景之中,人與景的融合就將詩人的欲求不得、可望而不可及的急切融進(jìn)了凄婉與惆悵的情思;詩中沒有出現(xiàn)一個“愛”字,但詩人對“伊人”追求的摯愛已不言而明。
品味還要感悟詩中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詩歌講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在《蒹葭》一詩中,以葦蕩、秋水的凄涼,來襯托詩人的凄婉惆悵;而詩人的失落,又反襯本已凄涼的秋景中的濃濃秋色,使我們在悲秋之時感悟人生對“愛”的追求與失落。
品味還要體味詩的音樂美?!遁筝纭肥堑湫偷乃难悦窀梵w,全詩三章八句,每章一韻、韻腳整齊,具有泛音效果的音樂美。三章復(fù)沓、層層遞進(jìn),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了詩人對理想的追求與惆悵;回環(huán)詠嘆的韻律使詩人的凄苦情思在秋水中化為持久永恒的主題。
讀詩要讀到詩味盎然,則詩情畫意盡現(xiàn)眼前;讀詩能讀到心爽神怡美不勝收,始知詩之美在于品味。所以讀詩不但要能走進(jìn)去,還要出得來;要用形象的語言去讀,要用心的感悟來品。一首好的詩就是一首心靈的歌,需要以同樣的心靈來感悟。
參考文獻(xiàn):
[1]畢樹春,《新編大學(xué)語文》,大連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109頁。
[2] (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12月,第1版,140頁。
[3] 肖弛,《中國詩歌美學(xué)》,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