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娜娜 陳自力
摘 要:本文運用改進后的第二語言學習策略調查卷SILL(The 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進行大學英語專業(yè)學習者的學習策略有效性調查。通過實驗組和控制組所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及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并驗證了一些值得提倡、推廣的普遍學習策略,同時確認了一些對中國英語學習者不適用的學習策略。同時探討了造成學習策略有效和失效的成因,為專業(yè)英語教學研究方法提供了實證。
關鍵詞:二語習得;學習策略;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09)08-0032-4
Abstract: With the adaptation of the 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iciency ofEnglish major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is experiment bring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which are proved to be worthy of promotion andidentifies some better strategies out of those which are not appropriate to Chinese learners. At the same time,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factors of the strategies efficiency, and thus offers a case study for English major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earning strategy, experimental research
1. 引言
1979年至今,中國英語教師逐步意識到教學方法需改進的迫切性,并長期不間斷地引入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理論。盡管如此,英語教學效果并未達到預期目的。因此,較多學者將研究重心從教學方法轉到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性(Individual Differences)上。在這個相對比較新的學科研究中,語言學習策略(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因其自身的應用潛力和普遍趨勢引起了研究者的特別關注。每個個體的學習策略運用都有所不同。Horwitz(1987: 119-129)認為有些學習策略是受學習者以前學習經(jīng)歷的影響,而另一些則是在他們所處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中所形成的。語言學習策略現(xiàn)有研究表明:第一,成功的語言學習者總是運用多種學習策略來達到學習目標,且這些策略可通過測試顯現(xiàn)出來;第二,若把成功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傳授給較不成功的學習者,對于提高后者的語言學習成效有相當可觀的前景(OMalley, Chamot, Stewner-Manzanares, Kupper, Russo, 1985: 19, 557-584)。就英語本科教學而言,有哪些學習策略相對集中、有效以及值得推廣就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中國學者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例如饒振輝分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我國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影響(2002:40-63;2004:1-356);文秋芳考察了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策略之間的關系(2001:105-110)。本文對江西省普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二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進行了抽樣調查,以此考察江西省英語專業(yè)學習者的學習策略范圍、種類和使用頻率,并通過英語專業(yè)考核成績分析哪些學習策略的運用與提高英語水平的相關性高。
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把Oxford對語言學習策略的分類系統(tǒng)(1990: 17)作為研究的理論框架和研究范圍。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問卷共含80道題,改編自國際上較權威的語言學習策略測量用表SILL(The 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它與語言學家Oxford對語言學習策略的分類(ibid.)一致,即語言學習策略可劃分為六類:記憶策略、認知策略、補償策略、元認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會策略,每一類策略又由一項項單一具體的策略組成。Ellis把這一學習策略分類系統(tǒng)稱為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學習策略分類(1994: 539)。SILL量表自推薦使用以來,已在不同國家進行多次信度、效度檢驗并認定為合格的測量卷,能有效反映英語學習者的語言學習策略(Kaylani, 1996: 82)。本調查問卷通過對江西省普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調查,主要研究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 江西省普通高校的英語專業(yè)學生普遍采用哪些學習策略、使用頻率分別是什么?性別差異是否會影響學習策略的運用?
(2)學習者的學習策略與他們的英語學習成績是否呈相關關系?
(3)哪些類型的學習策略與學習水平的相關度最顯著并值得推薦?
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計量、分析以及圖表生成都采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完成,并以此定量分析結果來說明學習策略使用上的個體差異所帶來的結果。
本研究中的被試為即將參加英語專業(yè)四級考試的英語專業(yè)二年級學生,分屬江西省三大普通高校:江西師范大學、南昌大學以及南昌航空工業(yè)大學。被試的選擇是通過電腦產(chǎn)生的隨機數(shù)字在三所大學按學號隨機各抽取32人,該樣本量基本能夠科學地體現(xiàn)學生總體的特性。
本調查問卷所含的80道題分屬6個方面的學習策略:記憶策略、認知策略、補償策略、元認知策略、控制策略和社交策略。為保證該策略使用情況的真實反映,每類策略的題項為13至14個。此外,該問卷的其余部分還涉及被試的相關個人信息,如英語高考成績、所畢業(yè)學校的屬性等。問卷采用5點記分法,即每道題有5個選項,選項1到選項5分別是:這種方法完全或幾乎完全不符合我的情況;這種方法通常不符合我的情況;這種方法有時符合我的情況;這種方法通常符合我的情況;這種方法完全或幾乎完全符合我的情況。選項1到選項5分別記1分到5分。
經(jīng)過嚴格規(guī)范的數(shù)據(jù)采集,三所大學共收到95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為91份,另有4份因填寫不完整或填寫不清而視為無效。數(shù)據(jù)采集時間是在被試參加全國英語專業(yè)四級考試之前。英語專業(yè)四級測試是全國英語專業(yè)學生在二年級下學期必須參加的英語水平考試,作為英語學習的有效性檢驗,并作為被試申請學士學位的其中一項要求,被試不允許提前參加該考試,如若沒通過有再考的機會。因此,本實驗研究的控制變量采用幾個月后才能得到的被試參加英語專業(yè)四級考試的成績。
3. 數(shù)據(jù)分析
根據(jù)收集到的英語專業(yè)四級成績,表1是三所大學的91名被試的成績分布表。
首先,從表1可以看出四級成績總體呈正態(tài)分布,則該四級成績可以作為有效控制組參與研究。
根據(jù)每個個體的四級成績數(shù)值與其在調查問卷中的學習策略分值,可在坐標圖中確定一個點,這就形成了學習策略與四級成績的相關散點圖。由于調查問卷所包括的80道題可歸類為6項學習策略,因此這6類學習策略的運用與四級成績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散點圖為6個(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僅在此列出一個)。
(1)由記憶策略和四級成績的相關散點圖(圖1)可以直觀地看到:四級成績與記憶策略的相關關系有兩種情況:四級成績在60分以下的被試,其記憶策略問卷得分跨度大而無序(分值越高說明該策略運用得越多),這種無序狀態(tài)表明記憶策略的運用與四級成績相關性不顯著,即記記策略與英語水平提高沒有很大關系。然而,四級成績在60分以上的被試,其記憶策略問卷得分整體上與四級成績呈正相關態(tài)勢,說明記憶策略的運用有助于英語水平的提高。
(2)由認知策略與四級成績的相關散點圖可知,被試整體上運用了較多認知策略,其分值平均分都集中在3.5分附近。四級成績在60分以上的被試,該策略的運用與四級成績呈正相關,說明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反思和推理可以有效提高語言水平。
(3)但是,補償策略與四級成績之間的關系則顯得有些雜亂無章。四級成績在60分以上的被試,該項策略分值還不及60分以下被試的分值高,這說明該策略的運用對于四級成績的提高沒有多大幫助。因此,學習過程中的憑空生造或替用是無益的,而要注重詞匯的確切意思及固有搭配,不可妄加揣測。
(4)元認知策略與四級成績的相關散點圖表現(xiàn)出的結果類似認知策略與四級成績的散點圖,呈正相關態(tài)勢。
(5)控制策略與四級成績的相關散點圖則體現(xiàn)出二者的關系無章可循,說明這類策略的運用對被試的英語水平?jīng)]有影響。
(6)與控制策略一樣,社交策略與四級成績的相關性不明顯,說明學生的社交、口語練習對四級測試影響不大。但這并不完全意味著學生的社交策略與英語水平無關,畢竟英語四級考試重點是考察語言讀寫能力,不能很好地反映交際能力。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記憶策略、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有助于語言技能提高,值得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推廣。
從各項策略與四級成績的相關散點圖來說,他們直觀可視,但卻不夠精確。由此,表2列出了各類策略與四級成績的相關系數(shù),用數(shù)據(jù)說明他們的相關關系。從表2中可以讀出與相關散點圖分析基本一致的結果,即四級成績與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的相關系數(shù)較其他三項策略系數(shù)更接近相關系數(shù)1,即完全正相關,但是相關值不大。相關系數(shù)雖然數(shù)據(jù)精確,但可能受到極端數(shù)據(jù)影響,這是造成相關系數(shù)不大的一個直接原因,也是造成記憶策略和四級成績有負相關態(tài)勢的原因。相關散點圖雖然不如相關系數(shù)精確,但也可從中觀察整個相關走向,以便濾掉極端數(shù)據(jù)影響并看清整體的相關趨勢。相關散點圖和相關系數(shù)表可以相互補充,客觀地揭示四級成績與學習策略之間的關系。
其次,從被試性別、中學分類、自評、興趣、四級成績等級各項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來看:(1)被試的自我評估和對英語的興趣存在性別差異。四級成績與性別雖然表現(xiàn)為相關,但其顯著性差。另外,91名被試中男生的數(shù)量僅為15,因此不能完全正確反映性別與四級成績的相關程度。(2)被試原來所在中學的分類(省重點中學、縣重點中學和普通中學)與四級成績基本不相關,說明大學英語學習已與中學教育拉開距離,并非省重點中學學生的四級成績就更高。(3)學生對自身的英語水平評估與四級成績相關性很顯著,說明學生對自己的英語技能水平處于什么位置是比較清楚了解的。(4)學生的興趣與四級成績的相關顯著性也很高,說明學習還是要以興趣為先導。
最后,91名被試中有73人按要求填寫了其高考成績,這73名被試的四級成績和該被試的高考成績相關顯著性高,四級成績70分以上的被試的高考成績集中在105分到115分之間。但是也有占總人數(shù)1/10的被試,雖在高考中取得110分以上的好成績,在經(jīng)過大學兩年的專業(yè)學習后,四級成績不及格。另外也有高考英語不及格的被試在專業(yè)四級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相對比率小。這說明英語學習過程相當艱苦,即使基礎好,若不持之以恒,將會前功盡棄。
4. 結論
本文通過對江西省普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二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策略與四級成績相關關系的抽樣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不同類型策略的運用呈現(xiàn)相當大的個體差異。本文對6類學習策略的80道題與四級成績作了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與四級成績相關性大的、值得推廣的策略,如“我會將新內(nèi)容與學過的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我在閱讀時不會對每個生詞都查字典”,此類策略共8道題。這些結論是通過實驗反映出的、可信賴的策略。與此相對的與四級成績比較不相關的策略有,“我將新學單詞的讀音與一個相近單詞聯(lián)系起來”、“在英語學習遇到困難時我總是請教老師”,此類策略共有9道題。究其原因,其一是這些策略對于中國學習者不適用;其二是學生沒有掌握好這些學習策略,從而造成相關分析的偏差。學生的四級成績與其中3類策略的正相關程度高,分別是記憶策略、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說明學生對這些策略掌握得比較好,并有效地運用了這些策略。此外的3類策略分別是補償策略、控制策略和社交策略,學生對這些策略的運用頻數(shù)明顯不如前3類高。從常識上看,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學習策略應該是呈正相關趨勢的,所不同的是相關性的高低不一樣。然而,本文所做的實驗從數(shù)據(jù)上表明某些學習策略與四級成績不相關,但是從散點圖上可以看到一定的相關態(tài)勢。這說明學生在備考英語專業(yè)四級考試時,只側重部分策略運用,注重記憶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其他有效策略的運用,這是實驗前不曾預料到的。因此,大學英語教學可以從本實驗出發(fā),鼓勵學生重點掌握好那些對語言技能有所提高的策略,并弱化某些對于中國學習者不適用的學習策略,最終使大學專業(yè)英語教學揚長避短、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539.
Horwitz, E. Surveying student beliefs about language learning[A]. Wenden, A. & J. Rubin(eds.).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C]. London: Prentice-hall,1987: 119-129.
Kaylani,C. The influence of gender and motivation on EFL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Jordan[A]. Oxford, R. L. (e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round the World: Cross Cultural Perspective[C]. Honolulu: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Center, University of Hawaii, 1996: 82.
OMalley, J, M, A. U. Chamot, G. Stewner-Manzanares, L. Kupper, R. P. Russo. Learning strategies applications with students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J]. TESOL Quarterly, 1985: 19, 557-584.
Oxford, R. L. Language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 New York: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90: 17.
Rao zhenhui. A close look at the Chinese cultural influence on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J]. Asia Englishes, 2002(5): 40-63.
Rao Zhenhui.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Used by Non-English Majors in a Chinese University-Individual and Cultural Factors[D]. Unpublished Ph. D thesis.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2004: 1-356.
文秋芳. 英語學習者動機、觀念、策略的變化規(guī)律與特點[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2):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