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成
【摘 要】在高考作文備考中,以隨筆為訓練形式,師生利用網(wǎng)絡資源收集相關的寫作素材進行專題整合,教師對學生隨筆中的素材進行篩選加工以專題的形式再現(xiàn)給學生,結合講評交流提升,這種師生共同梳理構建系列專題的作文復習模式,可以使學生的積累鮮活,在一定范圍內消除傳統(tǒng)作文訓練的不足,可全面提高學生作文素養(yǎng)。
【關鍵詞】作文備考 積累 專題展示 講評
毫不夸張地說,得作文者得高考。作文在高考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決定了教師科學指導作文的意義。然而作文備考少慢差費的現(xiàn)象卻普遍存在,就作文論作文使作文訓練幾成雞肋。筆者在高三作文備考中,堅持以多媒體為手段,以隨筆為載體,指導學生的作文訓練,取得一定的效果?,F(xiàn)就將粗淺做法略陳一二。
一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高三生活單調,直接導致學生作文視界狹窄情思貧弱,陳例不絕論證乏力。為改變這一現(xiàn)狀,教師往往選擇大量摘抄,考前誦讀的方式。然而主題及范圍缺少限定的摘抄,密集型的記憶其弊端是明顯的:抄用兩張皮,讀寫不統(tǒng)一,積累對寫作的實際意義極為有限。為此我做了新的嘗試,即從生活中抓取一個寫作話題,寫一篇隨筆,然后師生利用網(wǎng)絡資源收集相關的寫作素材進行同題分類整理,教師再對素材進行篩選加工以專題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結合講評交流提升。實踐證明上述方式能較好彌補傳統(tǒng)方式的不足。
教師抓取的寫作話題最好緊緊圍繞高考常考內容,比如價值觀,人與自然,傳統(tǒng)美德,人文關懷等。進行專題作文訓練最好抓住生活契機。如我圍繞科學發(fā)展觀的學習進行“發(fā)展中的科學與科學的發(fā)展”專題的作文訓練,圍繞食品安全進行“道德與健康”的作文訓練,抓住農(nóng)民工返鄉(xiāng)這一社會問題制作了三個系列的農(nóng)民專題。專題還可結合節(jié)假日進行。結合清明節(jié)我布置了與死亡有關的一篇隨筆,師生利用網(wǎng)上資源收集相關資料,專題對學生進行了較為深刻的生死觀教育。還可制成系列專題。如在婦女節(jié)來臨之前,我讓學生對包括語文課本在內的古今中外有影響的女性進行小結。此專題可分如下幾部分:一是課本中的女性形象。二是古代女作家,現(xiàn)當代女性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作家。三是當代其他領域女性精英,四是中外名人女性觀。此專題收集了大量的資料,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讓學生發(fā)現(xiàn)了自己認識上和寫作中的不足,活動還提高了女生的自信心,培養(yǎng)了學生尊重女性的意識。
筆者認為這種相對分散的隨筆寫作,分點分塊進行的專題收集,既自成系統(tǒng)又能適應高三的實際,使讀寫緊密結合。且為寫而收集的素材是學生的所思所需,學生主動吸收的愿望較為迫切,實際效果遠遠勝過單純的摘抄。
二
專題再現(xiàn)可通過兩種形式進行。一專題課件展示;二專題文稿。本文主要談前者。在緊張的備考階段,尤其是專題復習階段,要提高復習效率就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發(fā)揮多媒體的形象化等功能。專題展示能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閱讀到大量的作文素材,并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的摘錄,剪輯存儲。師生圍繞專題,還可開發(fā)出系列產(chǎn)品,如可按照一定的標準對素材進行歸類整理,如歷史回眸,今日風采??删庉嫹段拇笕?組成作文資料庫,供學生查詢調用。還可制作系列圖片、動態(tài)的影像資料。所有文稿均可存放在教室的電腦中以備學生查閱選用。教師定期輸出文稿就形成了學生適用的的素材讀本或校本教材。
高三生活緊張忙碌,兩周一次的作文講評,可以讓學生在圖文并茂的‘專題片欣賞中,在師生繪聲繪色的點評中,獲得美的享受,讓學生視覺、聽覺、乃至心理上產(chǎn)生全方位的綜合刺激。大量的信息通過聲情并茂的音像手段呈現(xiàn),使豐富的信息成為學生多彩的課外讀本,活動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這無疑也是高三學生單調生活中的一場場甘霖。講評作文時,我將優(yōu)秀隨筆制作成幻燈片。分門別類起些有趣的名稱,配上精美的圖片,制成學生喜歡的頁面,如在發(fā)表園地一欄中,我為學生作品配上編者按,賞析導言,讀者感言?;蛘吲渖献髡叩恼掌?配上小作者專訪,……學生作品觸電給學生帶來的激勵是巨大的。尤其我用學生的精彩語句為前言,為過渡語,為警示語,這無疑是對學生最大的褒獎。我以為作文教學的目標就在于點燃學生,而點燃的方式必須與時俱進,符合當代學生的身心特點。渴望露臉,渴望出鏡正是這一代孩子的夢想。我曾通過小崔說事,每月一星,對話名人的方式“包裝推介”我的學生,在一種寓教于樂的推介中表達我對優(yōu)秀學生、優(yōu)秀作品的期盼。真誠的方式拉近我與學生的距離,也為學生樹立了奮斗的目標。
三
筆者認為在專題課上,教師要有獨到的思考與判斷,教師一定要有提升的過程,講評要結合學生隨筆中提及的素材進行辨析,要對學生的認識進行簡明的點撥,提高學生的認識應是主要目的之一。
講評時教師還可結合社會的熱點,引導學生參與評論或辯論,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辨、樂于表達的途徑。比如圍繞索馬里海盜、奧巴馬、感動中國人物等等,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通過閱讀隨筆可發(fā)現(xiàn)學生不同的見解,時不時地在課堂上引發(fā)學生進行觀點的碰撞交流,將聽說讀寫融為一體,既提高了學生的認識水平,又鍛煉了學生各方面能力,不失為一種較好的交流評價方式。
四
我們常說寫作重在積累,就高三學生而言,他們是有一定積累的。作為教師在擴大積累的同時,還應當采用為學生喜愛的方式激活學生已有的積累,做到活學活用,常練常新。而借助媒體引進作文素材活水,就是激活學生積累,優(yōu)化作文選材,突破作文教學難點,提高作文教學效率的一種方式;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專題整理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養(yǎng)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掌握了專題研究的基本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把學生由感性逐步引向理性,其素質培養(yǎng)的意義也將是長遠的。
作文屬于綜合表達,專題就要從多角度進行綜合。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教師需要有一種“大語文”教學的思想和方法。我認為高三作文復習更應在內容設置上有一個逐步歸納、逐步提升的過程,由零散到整體,直至形成某項專題。從一定的層面來說,筆者這種嘗試也是研究性學習在高三語文作文指導中的具體應用。
當然教師要力戒形式主義,要注意與常規(guī)教學相協(xié)調,還要爭取家長的理解,一定要把媒體當作一種手段,以文為主,語文老師一定要做個有心人,以確保訓練的科學有序。
★作者簡介:金成,新疆烏魯木齊市第七十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