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瓊
摘要:中國社會當今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的轉型期,無論是經(jīng)濟體制,還是思想形態(tài)。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終極信仰的缺失,市場經(jīng)濟轉型過程中生存方式與思考方式的轉變,信仰政治化帶來的終極價值追求的迷失,多元文化交流引起的沖突與困惑,特殊的思維方式,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人們對信仰價值體系的懷疑?;谛叛鰧€人、對社會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應加強對終極信仰、政治信仰的塑造,實現(xiàn)意識形態(tài)的整合。
關鍵詞:信仰;信仰真空;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0-0232-02
一、信仰及信仰“真空”
“信仰”是人們對某種主張、主義或宗教的極度信服和尊崇,在這種極度信服和尊崇中,寄托著人的精神和終極關懷。 “信仰真空”,則指代的是一種信仰危機的狀態(tài),即人們對既有信仰價值體系及其精神基礎的懷疑、動搖乃至拋棄,但同時卻沒有形成新的信仰的一種空虛的精神狀態(tài)。正如高兆明對道德信仰危機的描述,信仰危機本身也是“一種深刻的精神危機”。
二、中國產(chǎn)生信仰“真空”的原因解析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終極信仰的缺失。李約瑟曾經(jīng)做過這樣的表達:“如果我們想到其他不同民族的觀念(如印度、伊朗、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我們便會了解中國古代思想史中根本沒有什么‘彼世——這正是它為什么常常使人覺得奇異之所在。”朱學勤先生認為,這是一個“外國學者對中國文化相當中肯的入門看法”,在《終極關懷——漢民族政治文化的基因缺陷》中,對這一問題作了精辟的分析:簡而言之,西方文化從泰勒斯“大地浮在水上”第一個哲學命題為發(fā)端,開始了有關于世界本源的本體論的探討,從而使終極關懷成為了西方文化鏈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使西方思想孕育出一種極其可貴的超越風范和理想熱忱,與現(xiàn)實拉開了距離。其政治哲學發(fā)育之初即獲得了一種“彼岸意識”——人間至尊貴皆退入此岸全景,化為第二或第三性的派生之物,降尊紆貴,任學者從彼岸關照,評論指點。
而中國第一個私家學派——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他提出的問題卻相當于普羅泰格拉,那極其重要的孕育終極關懷的一百年,被他直接跳過了。孔子論學,一開始就越過宇宙本源,進入經(jīng)驗世界,直接討論君臣之道,人倫關系?!墩撜Z》記載:“子不語:怪、力、亂、神”,“問之: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以及“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等等。寥寥數(shù)語,放棄了對鬼神問題的討論,推開了對彼岸世界的關懷??梢?中國文化中終極信仰的缺失,是中國當代信仰真空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我們尋求解決途徑時應首先考慮的因素。
(二)經(jīng)濟上,由傳統(tǒng)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型帶來的生存方式與思考方式的轉變。經(jīng)濟基礎對上層建筑有著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懊總€人都必然力圖抓緊良機進行買賣,每個人都必然會成為投機家,就是說,都企圖不勞而獲,損人利己,乘人之危,趁機發(fā)財”,馬克思以其精辟的語言揭示了市場經(jīng)濟中人們作為“經(jīng)濟人”的功利性。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變化,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快速積累,還有更深層次的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競爭已成為主題,利潤的最大化是首要的目標,人們在物質消費中得到滿足。而正如馬克思的預言,對物質的過分追求,使得我們自身“物化”了,也蛻變成了抽象的創(chuàng)造財富的工具。人類早已擠滿欲望的心靈中,信仰已無立錐之地。
(三)政治上,信仰政治化帶來的終極價值追求的迷失。共產(chǎn)主義從一個遠大的理想,演化出了一個科學的體系,也就是馬克思主義體系。我們毋庸置疑馬克思主義中深刻的思想內涵與無與倫比的現(xiàn)實意義。但是,當一種理論被推上了神話的寶座,成為一種“攻無不勝,戰(zhàn)無不克”的教條時,它在人們心目中的意義已經(jīng)遠遠大于了它作為一種理論所發(fā)揮的功效。政治化了的信仰,往往被物化為嘹亮的宣傳口號與鮮紅的大字標語,同時,由于政策宣傳的變動不居與政治信仰本身的相對穩(wěn)定性卻是矛盾的,信仰的政治化就導致了終極價值追求的迷失。
(四)多元文化的交流引起信仰的沖突與困惑。人類歷史以地理大發(fā)現(xiàn)為開端,不斷打破彼此的隔離狀態(tài),而近代資本主義大工業(yè)的發(fā)展則“首次開創(chuàng)了世界歷史”, “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tài)”,“造成了社會各階級間相同的關系,從而消滅了各民族的特殊性?!蔽覈膫鹘y(tǒng)文化,是強調整體與和諧,秩序與順從的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控制性較強的文化,而西方以市場經(jīng)濟和競爭為基礎的社會則是以自由、民主、個人、理性為自己的文化核心。當兩種文化碰撞之時,國人才能更全面地審視自己的文化,同時,又引起了對于自身文化內在精神內核合理性的追問,帶來了文化上的反思與困惑。
(五)思維方式方面。我國國民由于沒有擺脫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因此,那種企圖對內心潛意識或自我無意識的批判,一直沒有得到實現(xiàn)。于是,我們處在一種傳統(tǒng)與現(xiàn)在的自我分裂之中,并且在返回現(xiàn)代化的途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返回傳統(tǒng)的現(xiàn)象。正是信仰主體這種本身一直缺乏的深層次的自我批判、自我反省精神,從而使各種不同的信仰、各種價值尺度很難在更高的層面上統(tǒng)一起來,甚至形成同一層面上彼此知性對立的局面,進而造成社會終極價值選擇的失落或迷失,使人產(chǎn)生一種仿佛被撕裂的感覺并隨之形成一種強烈的危機意識。
三、中國信仰狀況探討的理論意義
(一)信仰是個人安身立命的諾亞方舟。信仰本身是一種對于終極價值與終極關懷的追求,它使得“寄浮游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人類在感懷自己的渺小與卑微之時,尋得內心的安身立命之地,它使得在茫茫人海中穿梭的人們在精疲力竭之時,仍然知道自己有一個心靈棲息的港灣。據(jù)透露,我國每年有28.7萬人死于自殺。自殺問題,從一個小小的側面透露出了心靈的“流浪者”在困境面前更加脆弱的選擇。
(二)信仰對群體的凝聚作用和對社會的整合作用,要求我們對中國目前的信仰現(xiàn)狀予以充分的重視。一種信仰往往是一種無形的紐帶,但也許正是因為無形,這種紐帶更加堅不可摧。當苦難中的猶太人散落在世界各地時,信仰卻使他們并不孤獨,并且賦予了他們?yōu)楣餐w努力的信心與勇氣;當9·11災難降臨時,總統(tǒng)發(fā)言中《圣經(jīng)》的引用——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給了每一個熟悉它的美國人更多面對苦難的信心和勇氣。
“如果你不信仰上帝(他是一位嫉妒的上帝),你就應當尊敬希特勒或斯大林”,艾略特這句話雖然有些危言聳聽的味道,但是卻從一個方面揭示出了信仰的缺失可能帶來的可怕后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相應策略
我們不能忽視信仰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作用,因此,面對中國信仰“真空”的現(xiàn)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采取新的對策:
首先,“為生民立命”——重新塑造對終極信仰的追求?!拔液籼靻镜氐嘏c你作證,我將生死陳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選擇生命啊,讓你和你的后裔得以生存?!?《圣經(jīng)·申命記》),終極信仰包含對生命存在本身的尊重與珍惜;“有些字像自由,說起來甜蜜動聽美妙無雙,在我心弦的深處,自由無時不在盡情地歌唱”(《像自由這樣的字》,蘭斯頓·休斯),終極信仰包含對自由的不懈追求……一種終極價值,可以給我們帶來心靈的安全感、歸屬感,以及對自我與他人的認同。
在當今的思政教育中,首先應該將其基礎工作,亦是屬于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內容落到實處。用一種源于內心的召喚帶給人們一種“溫柔的沖撞”,使得每一個人都會無比真誠地諦聽來自生命最本真的悸動和低語,在日漸清晰的人生路途中,心靈變得澄澈透明。
其次,“為生民立信”——樹立堅定的政治信仰。個人的生存因終極信仰而有了根基,政治信仰則使個體更好地被連結于群體,并使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穩(wěn)定、團結、發(fā)展得以保障。個人僅僅擁有共同彼岸的追求和心靈的港灣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對當前的價值、制度等一定程度的認同。只有這樣,才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與民族的向心凝聚。因此,一種政治信仰的樹立,是十分必要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注意:
(一)正確對待共產(chǎn)主義信仰的終極性和現(xiàn)實性的關系。共產(chǎn)主義信仰當今面臨的詰難,主要集中在共產(chǎn)主義何時才能實現(xiàn),它是否只是美麗的“海市蜃樓”。因此,在確立對共產(chǎn)主義的信仰時,不能僅僅流于空空的口號,而應從其價值理念的實現(xiàn)(如“人的全面自由的發(fā)展”、公平、正義等)來指導我們的法律法規(guī)和行為方式。只有這樣,信仰才不是鏡中花,水中月,而只有當其理念的合理成分被應用于現(xiàn)實,這樣的信仰才能植根于人的心中。
(二)正確處理好理論的穩(wěn)定性與政策宣傳時代性之間的關系。政治信仰一旦形成,在一定時期內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理論與時俱進固然需要,可是如果理論的變化過多過快,就很容易造成理論疲勞,讓人們眼花繚亂,影響了人們已經(jīng)構建起來的政治信仰。我們應該挖掘馬克思主義中適合我國國情和人民文化心理的政治原則,把它作為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東西。無論具體的政策隨著時代環(huán)境怎樣改變,核心價值思想應該堅持不變。
(三)正確處理理論宣傳與實際行為之間的一致性關系。這一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政治理論和其政治行為的同一度,二是在這一理論體系指導下,是否真正達到預期目標。如果口號和行動不相一致的話,就會使人們對于正在宣傳的理論產(chǎn)生抗體和不信任感,信仰面臨著懷疑的沖擊。同樣,即使口號和行動相一致,如果不能產(chǎn)生良好的后果,人們對于共產(chǎn)主義的信仰也會大打折扣。對于現(xiàn)階段的我國來說,主要還是靠發(fā)展。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發(fā)展不只是經(jīng)濟問題,實際上是個政治問題。
參考文獻:
[1]黃楠森.人學原理[M].南京: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
[2]高兆明.論社會轉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機[J].浙江社會科學,2001,(1).
[3]李約瑟.中國的科學與文明[M].劍橋大學出版社,1974,(2):98.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黃慧珍.信仰與覺醒——生存論視域下的信仰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吳寧,李海平.轉型期自殺行為的非理性因素探析[J].山西師大學報2005,(1).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