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艷
一、在朗讀教學中做學生的示范者
當前,朗讀教學中有些教師習慣于讓學生愛怎么讀就怎么讀,指名幾生朗讀后,見效果不理想,教師便再請其他學生朗讀,以至于學生越讀越?jīng)]趣。對于低年級學生,讀書還處于起始階段,面對陌生的課文,要求學生很流利地讀出其中的生字新詞以及較長的句子有一定困難,更談不上有感情地朗讀。所以,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示范朗讀非常重要。教師要能夠用標準的普通話范讀,準確表達作品的感情,這樣,學生聽讀后就能在模仿中糾正自己發(fā)音、語氣等方面的錯誤,掌握朗讀課文的方法,提高朗讀能力。如教學《愛國將領鄧世昌》時,我讓學生邊看文中插圖,邊聽我朗讀課文。我飽含激動、自豪之情的范讀,潛移默化地感染了學生,學生仿佛置身于甲午海戰(zhàn)的現(xiàn)場。教師的范讀,以聲傳聲,以情激情,可以引發(fā)學生情感的共鳴,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激蕩于語言文字之間的思想感情。
二、在口語交際中做學生的傾聽者
在口語交際活動中,教師要學會做傾聽者。低年級學生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卻常常站起來就忘了該說些什么,有的表達斷斷續(xù)續(xù),話也說不完整,有的由于理解能力較差而答非所問。如果教師缺乏傾聽的耐心,給學生一個不置可否的表示或一個不滿的眼神,甚至一聲呵斥,這個學生可能今后再也沒有表達的自信了。所以,教師要善于傾聽。
當學生忘了說什么時,教師可耐心地說:“別著急,你再好好想想”;當學生支支吾吾說不清楚時,教師可以說:“我知道你想表達的意思,我?guī)湍阏f一說”;當學生發(fā)言膽怯時,教師可以說:“你講得很棒,能不能說得再響亮些,讓同學們都能聽清楚?”這種鼓勵,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說”的自信心。只有當教師以一個聽眾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聊天、討論,并與學生進行開放式的交流時,才能激發(fā)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積極性,提高“說”的質量。
三、在方法點撥中做學生的引導者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引導學生利用課外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和用結合;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掌握識字的“秘訣”,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識字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擔當起學生學習方法的點撥者、引導者的角色,不但“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在課堂上我們經(jīng)常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有的學生能想出好的辦法來,但卻不能將這種方法進行歸納和總結,這就需要教師適時點撥,然后再引導更多的學生用這樣的方法進行識字、記字。如在《古詩三首》一課學習“楓”字時,有的學生說:我是這樣記住“楓”字的,左邊是個“木”字,右邊是個“風”字,合起來就是楓樹的“楓”。該生是根據(jù)形聲字的特點來記字的,這時教師應該相機進行引導,可鼓勵學生說:“用形聲字的方法記字多好啊,這篇課文里還有這樣的形聲字呢!看誰能用這種方法記住這些字?!苯處熯@樣的引導,不但保護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還在鼓勵中讓學生學會一種識字方法;教師不但傳授了知識,還引導學生學會了學習,可謂一舉兩得。
四、在情感教育中做學生的激發(fā)者
漢字不僅是用來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也是表情達意的一種交際工具。在識字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記住這些漢字符號,還要在語言情境中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歷史文化、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保護動物等情感教育。如學習“飯”字時可以隨機滲透節(jié)約糧食的思想教育,學習“父”字時可以滲透尊敬長輩的情感教育。通過情感教育使學生學會知識的同時學會做人,這也是語文教學中人文性與工具性和諧統(tǒng)一的體現(xiàn)。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與學生一起和語言符號打交道的過程,也是為學生建筑一座精神家園的過程。在建筑這個家園時教師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豐富家園中的一草一物,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任編輯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