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偉平
摘要審前處分權只有與審判權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才能得到良好的行使,才能使審前程序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事實已經表明,審前處分權與審判權互相配合,協(xié)同運作的,其審前工作就做得好,糾紛解決的效率就高;反之,二者互相干擾,輕重失衡的,其審前工作就做得差,糾紛解決的效率就低。
關鍵詞民事訴訟 審前程序 處分權
中圖分類號:D9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2-162-01
當事人的訴訟權利與法院的審判權力的調整與規(guī)制是民事訴訟法的中心內容。恰當?shù)仄胶庠V訟權利與審判權力,對于高效公正地解決民事糾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處分權是訴訟權利的集中體現(xiàn),所以,合理配置訴訟權利與審判權力的過程,實質上是合理配置處分權與審判權的過程。
過分強調審判權而忽視處分權是我國現(xiàn)行民事訴訟體制的不足之處,在審前程序中的表現(xiàn)尤為突出。審判權與處分權的這種不平衡極大地削弱了民事訴訟“定紛止爭”的社會功能,所以在整個民事訴訟程序,尤其是審前程序中,弱化法院的審判權,強化當事人的處分權,使二者達到一個理想的平衡狀態(tài),成為我國民事訴訟改革的重要切入點。
本文從這一切入點入手,立足于我國的國情,選取審前程序這一重要階段,著重論述當事人的審前處分權。
民事訴訟是當事人通過國家公權力來解決私權方面的糾紛,所以進入訴訟程序后,反映私權特征的處分權必然和反映公權特征的審判權發(fā)生聯(lián)系。由于民事訴訟活動是在這兩種權利(力)的互相作用下逐步發(fā)展的,訴訟任務的完成又依賴于這兩種權利(力)在各自界域內的正確行使,而處分權與審判權的關系實際上反映了當事人的訴訟權利與人民法院的審判權力的關系。因而,正確認識和處理兩者關系,對改革和完善我國的民事訴訟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二者的關系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處分權與審判權是同等重要的;(2)處分權能促進審判權的實現(xiàn);(3)處分權構成了對審判權的合理制約;(4)審判權應當保障處分權的實現(xiàn);(5)審判權應當適度監(jiān)督處分權的行使。
在審前程序這一特殊的階段,二者關系便表現(xiàn)出了很多新的特點,這需要我們對審前處分權與審判權的關系加以研究。
審前程序的功能及其最終目的,都是為糾紛解決做準備的。處分權與審判權都要圍繞著這個目的運作,誰能為這個目的的實現(xiàn)起更多的作用,誰的地位將在審前程序中更加重要。通過對審前程序的功能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正是因為處分權的行使,才使得糾紛訴諸法院,使盡可能多的證據提交到法院,使爭點盡可能早地確定下來,并使具體的糾紛解決方式被選擇出來,法院的審判權也因此運轉起來。所以,是當事人的處分權的行使為糾紛解決做了最大程度的準備,很顯然,審前處分權的地位更加重要,審前處分權才是審前程序的核心內容。
在審前程序中,法院的作用應主要表現(xiàn)為輔助和指導,即審判權應服務于處分權的行使。對于原告的起訴,法院應及時地審查處理,不得無故拖延推諉,這是處分權理應得到的重視和尊重。在爭點確定及證據收集方面,當事人大都不是法律專家,又無律師協(xié)助,這就更需要法院承擔更多的輔助義務,指導當事人科學地行使處分權,正確地確定爭點和收集證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選擇糾紛解決方式方面,更應正確處理審前處分權與審判權的關系。雖然和解、調解是比較好的糾紛解決方式,但我們也要防止走向一味追求非訟方式的極端。事實已經表明,走正式庭審過程的審判的確不一定是最好的糾紛解決方式,但非訟方式也不一定就能滿足特定當事人的要求。例如涉及人身權的案件,和解、調解便是當事人所不能容忍的,他們更青睞法院的一紙判決,此時,一味追求非訟方式反而會侵犯當事人的處分權。所以,審判也罷,和解調解也罷,應由當事人自己去選擇,每個人都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斷者,別人是無法替代的,其中包括法院。法院此時應做的是,承擔自己的輔助責任,提供盡可能多的條件,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對話氛圍,給予當事人以科學的指導,讓當事人正確地行使處分權,協(xié)商選擇一種最佳的糾紛解決方式,以期獲得一種雙贏的糾紛解決結果。對于任何的解決方式,法院都不能表現(xiàn)出更傾向于哪一種,更不能積極促成當事人進行某種選擇,法院的工作僅僅是在一個寬松的對話氛圍中,將各種方式的優(yōu)缺利弊統(tǒng)統(tǒng)提供給當事人,僅此而已,多做一點都可能變成對處分權的不當干預。因為法院對任何一種方式的青睞,都會給當事人這樣的暗示:如果不選擇這種方式,將得到對自己不利的結果。審判權畢竟是天然強大的,當事人當然會有很大的顧忌。
還有一點,當事人之所以最初愿意將糾紛提交給法院,正是因為他看重法院所固有的權威性,這是其他機關所不具有的。當事人需要法院的權威,所以在審判之外,最終無論當事人選擇了什么樣的解決方式,法院都應滿足當事人的這個愿望,只要最終的解決不違法,法院都應當及時確認其解決結果等同于判決的效力。這樣,當事人最終的選擇不但是雙贏的,而且結果也是穩(wěn)定的??傊?在審前程序中,法院應發(fā)揮其固有的輔助作用,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機會,指導當事人科學地行使處分權,選擇最佳的糾紛解決方式,并賦予其最終結果相應的法律效力。
綜上所述,審前處分權只有與審判權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才能得到良好的行使,才能使審前程序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事實已經表明,審前處分權與審判權互相配合,協(xié)同運作的,其審前工作就做得好,糾紛解決的效率就高;反之,二者互相干擾,輕重失衡的,其審前工作就做得差,糾紛解決的效率就低。當然,審判權畢竟是天然強大的,所以在認識到審前處分權的重要性之后,我們就應更加強調對審前處分權的強化,注意對審判權加以弱化。同時,處分權也有被濫用的可能,所以審判權的適度監(jiān)督還是必不可少的。總之,在越來越講究經濟與效率的今天,任何低成本、高效率的糾紛解決方式,都是值得我們考慮和應用的。在這樣的價值追求的目標下,我們應該拿出我們的智慧,進行大膽的嘗試。
參考文獻:
[1]江偉.民事訴訟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李浩.民訴制度的改革與處分原則的強化和完善.陳光中,江偉主編.訴訟法論叢(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