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國斌
地理圖片以其特有的符號手段綜合、形象、直觀地記錄和傳輸大量地理信息而成為了地理事物與人的認知活動之間的第二語言。它能使學生形成從形象到抽象的思維,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用圖、析圖能力也就成了地理教學中最基本、最富學科特色的內(nèi)容。景觀圖是眾多地理圖片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的是地理事物的外貌特征或景象,與其他圖片相比,更加直觀、形象、感性,表現(xiàn)的事物特征更加突出和鮮明。
初中生第一次系統(tǒng)接觸地理,學科觀念稀少而松散,加上地理領域的廣袤性和復雜性,許多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難以直接觀察而不易理解,初中生的思維認知特點又決定了單靠文字敘述或抽象的地圖符號很難形成清晰完整的地理觀念。利用景觀圖片反映的感性知識引導,可以形成具體、形象的地理表象,進而理解地理概念、規(guī)律、特征及成因等理性知識,形成系統(tǒng)、本質的學科觀念與教學能力。因而在教學中需要重視景觀圖的地位與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時下的地理教育現(xiàn)狀因不中考、課時緊等原因而未盡如人意。受此影響,不少教師備課只備文字與地圖,講課只講重點詞句,甚至連地圖都少用。他們極少觸碰景觀圖,認為景觀圖片可有可無,或認為使用景觀圖會浪費時間,因而很少考慮景觀圖與文字敘述的關系,以及怎樣才能充分發(fā)揮景觀圖的特殊功效。可是,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運用,特別是在舉行各種比賽課、研討課的時候,幾乎每一位授課教師又都會不約而同地絞盡腦汁去搜集、運用大量圖片,制成精美的課件來達成課堂目標。這時候的他們應該都很清楚,這些課件中就有許多平時束之高閣、棄若敝履的景觀圖片!這些平時毫不起眼的景觀圖片除了能輕巧幫助他們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幫助學生形成地理專業(yè)知識技能而為他們的課堂增色不少以外,學生廣闊的視野空間、濃厚的學習興趣、高昂的愛國熱忱、正確的人生觀的培養(yǎng)和形成,都跟這些反映大好河山、風土人情、文物古跡、建設成就等的景觀圖片有關系!
景觀圖因其用途廣泛而大量出現(xiàn)在各種地理素材中。以湘教版為例,初中四冊課本共有300多幅景觀圖,比其他圖表的總數(shù)還多。這么多的景觀圖片要輕松自如地運用好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怎樣才能熟練地利用景觀圖啟發(fā)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呢?可以在教給學生最基本的讀圖基本功和地理基礎知識之后,視具體情況提出以下一個或幾個問題:第一,“是什么”,讀圖名,準確判讀并提取最能反映主題的地理事物或現(xiàn)象。第二,“在哪里”,弄清楚這些地理事物或現(xiàn)象的時空位置。第三,“為什么”,分析這些地理事物或現(xiàn)象的本質特征并找出它們之間存在的因果聯(lián)系。第四,“怎樣了”,解讀地理事物或現(xiàn)象的演化規(guī)律。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有計劃有步驟地體驗觀察的全過程,養(yǎng)成他們靈活運用知識、讀圖析圖技巧、圖文相互轉換等能力。有些景觀因為只在特定時空出現(xiàn)或獨一無二的特性而成為那個區(qū)域或時段的象征或標志物,抓住這個特性,往往能觸及課堂的核心或關鍵,順藤摸瓜,還可以推測出與之相聯(lián)系的其他事物或現(xiàn)象。例如在教學湘教版七年級上冊的《世界主要氣候類型》一課中,筆者利用與氣候特征相對應的植被景觀圖提出這樣一些問題:這是一幅什么圖?圖中主要表現(xiàn)什么內(nèi)容?熱帶雨林中各種動植物的生長與分布有什么特點?大樹根部與各種植物的葉子有什么特點?將各圖對比后再提問:各氣候類型分布區(qū)下的動植物景觀有什么不同?從樹葉的形態(tài)特點、植被的大小高矮程度來看,樹木的空間分布有什么規(guī)律?跟什么因素有關,有什么關系?又如在教學“中華五岳”這一內(nèi)容時,對五幅五岳美景圖片,筆者首先通過問題讓學生牢記它們的名稱及所在地,再讓他們搜集各岳的特色景觀,最后用充滿激情的、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使課堂、學生融為一體,激發(fā)他們熱愛祖國、保護祖國錦繡河山的真摯感情。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景觀圖能給教學帶來幫助而應該加以重視,但也不能過多過濫使用,應選取最具代表性、主題最突出的圖片,教材中若已有提供則一般不宜再另選,因為用圖過多容易造成學生沉湎于欣賞,忽視教學目標而出現(xiàn)課堂熱鬧但所得甚少的現(xiàn)象。要會引導,雖然景觀圖片大有用途,但也容易造成部分聯(lián)想豐富的學生注意力分散而影響了課堂目標的達成,運用不當反而得不償失。還需掌握好圖片出示的時間,引導學生達成目標后應立即收起,消除可能的干擾。
總之,地理課堂上“善待”景觀圖,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知識的內(nèi)化,培養(yǎng)他們的地理學科觀念與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責編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