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娟
常聽到有的語文教師抱怨:“今天上課,大部分的學生簡直就像呆頭鵝,提問一點反應都沒有!……”我聽了這些抱怨之后陷于沉思,不可否認有的學生素質有些問題,但這些老師是否也應該反省一下自身呢?學生的知識多元化了,有些教師卻停步不前,沒有與時俱進;長期以來,部分老師的備課只依據(jù)舊的教參教案和固定的模式,因循守舊,沒有改變,在備課中忽略了對新入選課文的解讀,忽略了從學生的角度去備課,去調動學生的聽課興趣,只一味地把責任推給學生,這樣的老師,怎會得到學生的喜愛?
我覺得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應能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以己之疑帶動學生之疑,培養(yǎng)自主過手、主動探究質疑的精神,培養(yǎng)其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我贊成《語文課程標準》提到的一句話:“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倍L期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易引起學習疲勞。唯有新奇的變化才能刺激學生的興奮點,保持注意力。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伊始找準切入點、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呢?這主要就需要教師依據(jù)文本、反復備課,尋找新意,圍繞課文的重難點來進行。我經(jīng)過教學的實踐,摸索到了幾點行之有效的拙見,現(xiàn)總結如下:
一、從學生的興趣點切入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毙睦韺W上定義興趣:是個體力求認識某事物或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表現(xiàn)為從事該活動的選擇性態(tài)度積極的情緒反應,屬于心理學范疇。而初中學生的興趣,在一節(jié)課中或長或短,基本保持在二三十分鐘,語文教學如何在課堂伊始找準學生對一篇新課文的興趣并持續(xù)一節(jié)課呢?這就有賴于教師的“慧心”,即靈活地備課和教學。如我在教授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在備課中找準的興趣點是長媽媽講述的赤練蛇的故事。課堂一開始,我即進入了講故事的角色:先前,一個讀書人在古廟里用功。晚間,在院子里納涼的時候,忽聽有人喚他,答應著,抬頭一看,一美女臉現(xiàn)墻頭上嫣然一笑,便隱去了?!?半夜里,“沙—沙—沙”……學生聽得又驚又怕,興趣盎然,全神貫注。我趁機問:聽了這個故事,你對這個園子有什么感受呢?
學生紛紛舉手:神秘、好奇、有吸引力……
師說:這只是這個園子的一點趣味,在百草園的別處趣味還比比皆是……
學生紛紛去尋找草園之趣,而老師則水到渠成地引出下文百草園的樂趣并于三味書屋作對比。
整節(jié)課下來學生意猶未盡,下課后仍纏著我問魯迅的童年,問“怪哉”問“飛蜈蚣”,神色興奮極了!看著著一張張初一童稚孩童的激動笑臉,我體會到了教學伊始找準興趣點的樂趣,它不僅開啟了學生求知的大門,激發(fā)了學生的豐富想象由感性到理性,還獲得了別人身上的人生體驗,這就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魅力!長此以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學語文的興趣真正被激活!
二、從作者情感的爆發(fā)點切入
一篇文章的作者無論是寫景還是敘事、抒情,基本有其情感的爆發(fā)點,或悲、或喜、或贊、或恨,直接訴之于文字中,激動人心。我就要問了:他(她)為何而情發(fā)?情感爆發(fā)的方式有何區(qū)別?很快,就能依事而析,循景而覓,找出文章的關鍵來。如學習朱自清的寫景散文《綠》時,我是這樣就作者情感的爆發(fā)點來設計的:
師:從文中哪里可看出朱自清先生瞬間的情感爆發(fā)呢?表現(xiàn)在什么詞語的變化上?
學生紛紛尋找、討論,確定答案為:“可愛的,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第三人稱“她”瞬間變化為第二人稱“你”,變成了面對面直接抒發(fā)對綠的喜愛之情,情感達到了高潮,這些情感源自于何景呢?俗話說:“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學生很快就引發(fā)了對前文寫景的學習。找準了這一點,課堂教學的切入快而直接,一言中的,極其自然地導入,學生亦很快地把握了文章的重點,找到了作者情感的依托,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三、從文章的疑難點切入
閱讀一篇新的課文情感紛雜,“疑”也成為閱讀的一個思維情感的體驗。讀中生疑,疑能促思,思能出新,新的觀點又能重新引領對該文的閱讀,環(huán)環(huán)相扣。因每人的生活體驗不同,疑的程度范圍亦不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亦是這個道理。而學生的生活體驗相對于成人來說較少,因而備課時教師若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尋疑解疑,對課堂引領會有極大的好處。如我在教學陸蠡的《囚綠記》時,這篇課文相對于學生來說較為艱澀難懂,而老師對于某些知識點也不一定理解得透。怎么辦呢?我在備課時把自己當作學生,單看課文,就在閱讀中就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疑點:文章的主題是什么?是通過怎樣的寫作技巧來表達?這是全文疑點,繼而又發(fā)現(xiàn)內容上的疑點:如“為何我深愛著綠卻囚住了綠?”接著又發(fā)現(xiàn)句子方面的疑點:如“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薄澳钤谖倚闹猩L了”的“魔念”是什么?等等,我對這些疑點都進行了圈畫。那授課伊始如此多的疑點應從哪點導入呢?關鍵還是在結尾。我上課開始分析時請同學們翻到文末,念“我臨行時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蛩抡\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么?”我抓住了三個詞語:“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祝福”“懷念”請學生從全文找相應的內容,探尋作者隱晦而略帶憂郁的情感。經(jīng)過尋找分析討論,學生歸納出了主旨:通過贊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頌揚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抒發(fā)自己忠于祖國的情懷。這一步是由我的疑而引出學生的疑。下一步就是學生自己尋疑提疑了,果然,學生尋找的一點與我備課時估計的疑差不多,在我“胸中有丘壑”的準備下,許多疑點在我和學生的共同探討中得到了解答,甚而還有了一些我意想不到的理解,讓我驚喜萬分。整節(jié)課就在釋疑中解析了課文,得到了情感的陶冶。實際上,疑就是學生主動學習、潛心領會文章的一個過程。這樣學,是基于興趣之上的更深層次的學,同時為用語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從實踐活動切入
上課初,如能以實踐活動切入,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調動起來,也能很快地進入實踐創(chuàng)設的情境,把抽象的甚而枯燥的課文化為具體可感,強烈的求知欲也勢如泉涌。在教學《斜塔上的試驗》時我的感受尤為強烈。
一上課,我就拿出一個乒乓球和一本語文書,說:今天我要先做一個實驗。請一個同學幫忙。學生馬上人聲鼎沸起來,爭著舉手。我讓一個好動的男生站到課桌上(注意要保證課桌干凈),雙手同時舉高乒乓球和語文書到同一高度,(其他學生爭先恐后地圍在該生的四周,唯恐看不到)我說:“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看有什么現(xiàn)象?!比缓笠宦暳钕?“放!”兩個物體同時從同一高度落下,竟同時落地!學生喧嘩起來很詫異。我乘機導入:“這就是我們伽利略的斜塔上的實驗”!
看了這個實驗,大家有什么思考嗎?學生激動地踴躍舉手:“老師!這是因為伽利略注意觀察!”“老師,如果用一根羽毛和一個鐵球,也會有這樣的結果嗎?”
我馬上說:“那來試試吧!”又請一同學用一張紙和一本書做實驗,明顯,紙的落地速度慢。為什么?學生們紛紛思考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哎!還真找出了正確答案!我說:“你們就是伽利略!”一邊表揚學生一邊引入對伽利略人物的分析、成功原因的探討。這節(jié)課使學生明白,要想在各領域有收獲,離不開細致的觀察和思考,對自己的學習也有了深刻的啟迪。學習和思想教育雙豐收!
那么,在教師尋找切入點的時候需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切入點要緊扣課文的重難點,不要流于膚淺,以至于課堂泛濫,覆水難收,找不到貫穿課文的主線。例如教陸蠡的《囚綠記》,教師不注意的話會引入這么一個主題角度:深愛一個人(物)就要自私地占有他(她、它)。這下有著朦朧愛意識和敏感的初三學生可熱鬧了。要回到作者真正的主題,很難!
二、教師知識的豐富積累,并要注意分類比較,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不能只局限于該課文,要不然也會出現(xiàn)審美疲勞,思維狹窄。例如教朱自清的《綠》時若能同時聯(lián)系到他的另一篇情深意切的敘事散文《背影》,一起比較同一作者不同文章的情感觸發(fā),且稍提到初中課文尚未提及的《荷塘月色》,有利于對該作者的文風語言、寫作技巧、內容選材進行歸類積累,整體全面的把握,利于培養(yǎng)學生看事物的全面性。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苯處熑裟茉谏险n伊始注重尋找了興趣、情感、疑難、實踐的切入點,就好像得到了一把打開了新課文的鑰匙,經(jīng)過長期訓練,也使學生得到了一把學、用語文的鑰匙,從而培養(yǎng)出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而如何找準,則有賴于教師的責任心、基本功、鉆研能力、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和一顆愛學生的玲瓏心。
(責編 李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