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珍
對作文教學張志公先生曾有這樣的感嘆:“語文教學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個‘老大難。而作文教學恐怕又是語文教學工作中的一個‘老大難。換言之,作文教學是‘老大難的‘老大難?!比绾谓鉀Q這個老大難的問題,我認為語文老師在教學中應該做到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讓學生更好地積累與運用作文素材。
一、實用的例子:教材
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蹦敲?教師如何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更好的積累作文素材和運用這些素材呢?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利用好教材:一是仿寫課文練作文,即是將課文中某些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仿寫。如學習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后,我出了“我們的校園”、“我們的家”的作文題,鼓勵學生仿照作者文中描寫景物的句子進行習作;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擺脫了“無話可說”的困惑。二是,擴寫課文。即是在課文的結(jié)尾處或重要情節(jié)處,通過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象,使課文內(nèi)容得以拓展延伸。如學習《羚羊木雕》一文,我讓學生結(jié)合文中的“我”并充分發(fā)揮想象,擴寫一段話,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三是,改寫課文。即是從形式上提出一定的要求,對課文的文體或敘述順序進行改寫。如學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我從改變文體的角度出發(fā),讓學生將這首詩改寫為記敘文。如學習《最后一課》一文后,我從改變?nèi)朔Q的角度考慮,讓學生站在小弗郎士的位置上,改第三人稱的敘述口氣為第一人稱。
二、鮮活的例子:生活
學生如果僅通過課文內(nèi)容設計的作文題來訓練是遠遠不足以形成學生的寫作能力,作文要寫好,就必須貼近生活,正如葉圣陶說過的那樣:“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沒有生活,就沒有文章,不熱愛生活,就不會有佳作問世。這提示教師要讓學生懂得生活與文章的關系,要挖掘鮮活的生活例子,善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生身上雖然蘊藏著十分豐富的感情,卻不輕易動感情,更不輕易表達感情,正如裹在地球內(nèi)部的巖漿,不到火山爆發(fā)時是不會噴涌而出的。怎樣讓學生寫出立意深遠、內(nèi)容豐富、富有特色的文章呢?
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在作文教學中,我有目的寓觀察于學生的活動中,讓學生對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或身邊的事進行認真仔細的觀察。比如:一次班級參加拔河比賽,我要求學生注意觀察比賽的場面,學生回來說,“今天的這場拔河比賽,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團結(jié)就是力量這句話的含義”;一次平常的大掃除,學生發(fā)現(xiàn)了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班上的一位盡給班集體添麻煩的學生能主動整理教室的清潔工具,這使班上的學生發(fā)現(xiàn)了這個同學身上也有可愛的一面。學生通過觀察獲得寫作的材料。
其次要交給學生觀察生活的方法。學生周圍的客觀事物,有動靜之分,錯綜復雜,但都有一定的順序。在學生觀察時,我注意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有條理地進行觀察。如:觀察景物方面的作文,我引導學生按春夏秋冬的順序進行,觀察時又要引導學生分辨主次,要引導學生從細處著眼,利用各種感官進行細微觀察。如:寫關于人物的作文,就要引導學生善于抓住人物身上具有的與別人不同的地方(語言、心理、動作或為人處世)進行觀察,寫出人物的不同之處,展現(xiàn)人物的獨特性。因此,引導學生多留心生活,留心身邊的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寫出富有生活情趣的作文。
三、輔助的例子:課外閱讀
葉圣陶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文學欣賞水平,光靠語文課本是遠遠不夠的。我就讓學生廣泛涉獵各類文學作品,首先推薦學生閱讀名篇名著,拓展學生的視野。在作文教學中,我向?qū)W生推薦了《讀者》、《青年文摘》、《中學生閱讀》等雜志,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國四大名著及國外的一些名著。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受到書中的詞匯、語言、寫作技巧的影響,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寫作興趣。其次是寫讀書筆記,增強學生的練筆能力。在作文教學中,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在學生閱讀時,要求學生必須準備好一本讀書筆記本和一支筆,在看到精彩處要記錄下來,引起自己心靈共鳴處要學會把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筆者還嘗試創(chuàng)辦“班級月刊”,定期把學生的讀書筆記、優(yōu)秀作文打印編排成冊讓學生交流共享。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學生的閱讀量大了,知識積累也多了起來,寫作起作文來就會得心應手。
在作文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的實用價值、生活的鮮活性和課外閱讀的輔助性,來充實了學生作文的積累,也增添作文教學的生命力,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作文教學中會有更大的突破。
(責編 李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