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順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地發(fā)展奠定基礎。面對未來的挑戰(zhàn),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正在發(fā)生根本性的變革,教學已從傳統(tǒng)的知識論轉向現(xiàn)代的主體論,由側重結論性知識的傳授灌輸,轉向注重對知識的探索和體驗感悟,注重自主發(fā)展的過程。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也應從現(xiàn)代的視角去審視。
一、創(chuàng)設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課堂是教與學雙邊活動的主陣地,是師生播種希望的田野,課堂氣氛對教學質量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輕松、和諧、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一個死氣沉沉甚至壓抑沉悶的課堂是不能讓學生高效率地進行閱讀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最大努力為學生設置一個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例如在講課文《燈下漫筆》時,教師要求學生找出最能概括作者觀點的句子。學生初讀后,充分發(fā)表自己的學習所得,這時教師可抓住時機,讓學生圍繞“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歡喜”這個中心句子去積極思考,尋找出相應的關鍵語句、段落,仔細品味。這樣就較好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不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而感到一種樂趣,課堂就如同平靜的湖面投下一顆石子,激起陣陣漣漪。同時,教師在課堂上應把每一位同學當作知心朋友,平等相待,鼓勵他們暢所欲言,凡是學生合理的解答特別是獨到的看法,都給予肯定和贊賞,以真摯的愛心去融入學生,而且時刻謹記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痹谶@樣和諧民主的氛圍中,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地張揚,學生在這種輕松的狀態(tài)下,學生閱讀的主動權也就提高了。
現(xiàn)實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避免一味的繁瑣的提問和冗長細膩的分析講解,比如一上課教師就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分段、概括段意→分析講解全文→歸納中心→寫作特點”這一公式化的思路,課堂上多的是沉默寡言,少的是書聲瑯瑯;多的是被動地聽講,少的是熱烈地討論,把活的語文課變成了毫無生氣的課。這樣老師講的時間多,結果學生卻是如墜云里霧中,雖學得輕松,卻少有收獲。這是“以理解為目標,以講解為手段,以知識傳授為重點”的傳統(tǒng)閱讀教學模式的弊端。這種閱讀教學極大地抑制了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使閱讀教學出現(xiàn)了“高耗低效”的情況,影響了語文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以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為內容,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和習慣為目的的教學活動,是在老師啟發(fā)引導下的學生積極、主動地創(chuàng)造的學習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重視每個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閱讀的良好氛圍,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以讀為本,指導學生深層次地、廣泛地、自覺地讀書,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閱讀、自主發(fā)展的狀態(tài)。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激發(fā)閱讀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積極引導學生以疑促思,以思釋疑,把學生的積極性引到閱讀實踐上來,讓學生從不敢提問到想問、敢問、善問,小到遣詞造句的質疑,大到段落的探究,文章的缺點、不足。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閱讀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精心引導,讓學生讀、思、議相結合,使學生讀中有所悟,悟中有所感,使學生思中有所知,知中有所解,使學生在議中充分交流探究,在議中尋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議中得到共同提高。這樣,我們的閱讀教學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學《祝?!窌r,有人說祥林嫂是魯四老爺害死的,有人說她是柳媽害死的,有人說她是衛(wèi)老婆子害死的。究竟祥林嫂是怎樣死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便會議論紛紛。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通過教師的引導進而認清“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對舊中國勞動婦女的摧殘迫害”這一主題內容。
古代教育家孔子強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人們又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于做好任何事情,都是很重要的,閱讀也是如此。語文課本所選的文章都是名家名作,體裁多樣,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思想性、藝術性強,是學生學習的典范之作。同時,這些作品又往往在理解上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這就更需要豐富多變的教學方式和生動活潑的授課形式,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根據(jù)課文內容,設計言簡意賅、提綱挈領的導語,或通過對課文的插圖的描述、問答、討論等形式逐步引入課文內容,使學生產生閱讀的欲望和心理,或進行直觀教學,運用多媒體、影碟機播放有關的影像資料等。這樣,學生閱讀的興趣大大增強,閱讀的效果會事半功倍,閱讀能力就會日漸提高。
三、提倡拓展閱讀,把閱讀范圍放大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tǒng)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遍_放、有序的語文課程的含義就是在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選擇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站在另外一個高度,把教材當作一個“例子”,積極審視教材,用好這個例子,超越這個例子,引導學生向課外閱讀發(fā)展。比如學了沈從文的《邊城》(節(jié)選)便引導學生去讀原著全文。學了《失街亭》,可以引導學生讀《三國演義》。學了余秋雨的《道士塔》,然后引導學生讀《文化苦旅》等。學生在這些課文基礎上深入,獲得超課本的信息量,把課本讀厚了,閱讀范圍放大了,閱讀量擴大了,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三年中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閱讀材料包括適合高中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建議學生拓展閱讀文化經典著作,如《論語》《孟子》《莊子》等;小說,如羅貫中《三國演義》、曹雪芹《紅樓夢》、魯迅《吶喊》、茅盾《子夜》、巴金《家》、錢鐘書《圍城》、塞萬提斯《堂·吉訶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臺》、狄更斯《匹克威克外傳》、列夫·托爾斯泰《復活》、海明威《老人與?!?、莫泊桑短篇小說、契訶夫短篇小說、歐·亨利短篇小說等;詩歌散文,如郭沫若《女神》、普希金詩、泰戈爾詩、魯迅雜文、朱自清散文等;劇本,如曹禺《雷雨》、老舍《茶館》、莎士比亞《哈姆萊特》等;語言文學理論著作,如呂叔湘《語文常談》、朱光潛《談美書簡》、艾克曼《歌德談話錄》等。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大多基于教材,又擴展了教材,為高中生擴大閱讀面指明了方向。
新世紀的高中語文教學有新的要求,要順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轉變觀念,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tǒng)一的原則,構建和諧、高效、開放的大語文閱讀觀,大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每一個高中語文教師應該肩負的使命。
(責編 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