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成
北京市商業(yè)學校、北京市昌平職業(yè)學校、北京商貿學校、北京市電氣工程學校四所中等職業(yè)學校,與兄弟學校相比,這里也一樣:從事的都是就業(yè)教育,學生畢業(yè)后絕大多數(shù)直接就業(yè),開始職業(yè)生涯;學生大多來自中低收入家庭,文化基礎薄,行為習慣差,心理障礙多……這里也不一樣:在生源爭奪戰(zhàn)、社會就業(yè)戰(zhàn)均已白熱化的形勢下,近三年招生人數(shù)均在千人以上,近五年畢業(yè)生就業(yè)率均在98%以上。
為什么家長愿意把孩子送到這里?為什么用人單位愿意到這里招人?這里以什么魅力贏得家長和用人單位如此青睞?
中職生入學,正是奔18歲的年齡;中職生畢業(yè),正是或剛過18歲的年齡。中職生的18歲,是在中職學校的校園里。18歲,意味著生理成人,意味著法律成人,但是更主要的,應該“精神成人”。
精神成人至少意味著:第一,具備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質,如遵紀守法,行為文明,愿意付出,敢于擔當;第二,客觀認識自我,樂觀向上,人生目標明確,主動追求自我發(fā)展;第三,思想獨立,理性用事,能自制,善與人處。
玉不琢,不成器,精神成人也不是自發(fā)的。
北京市商業(yè)學校,北京市昌平職業(yè)學校,北京商貿學校,北京市電氣工程學校——讓每一個學生“精神成人”。
能夠讓孩子精神成人的學校,家長放心——“孩子在這里有希望,我們放心?!奔议L的想法很簡單,孩子在學校能安心學習,做個好人,畢業(yè)后能有一份工作,自食其力,就大可放心了。
能夠精神成人的學生,用人單位放心——“這里的學生能勝任工作崗位,我們放心?!庇萌藛挝辉谝獾氖菍W生的專業(yè)技能,更在意的是學生的精神成長。
“低頭走進來,昂首走出去”
——小朝,初中時學習一塌糊涂,用他自己的話說:“考試從沒及格過,60 分,想都不敢想?!奔议L對他很失望,說:“湊合上個中職就算了?!比雽W后,他自認為不是讀書的料,意志消沉,得過且過。
——小龍,父母離異,與開出租車的父親一起生活。入學后,論家庭條件,比學習成績,自覺一無是處,抬不起頭,于是封閉自我,逃避集體活動。
這是兩個個案,但“小朝”“小龍”在中等職業(yè)學校絕非少數(shù)。絕大多數(shù)中職生入學后都有一種失敗感?!昂命c的學生都上普高了,誰上中職呀!”“上了中職又能怎么樣,畢業(yè)后還不是庸才一個!”他們這么一想,就把自己當成了孬學生,就把自己當成了庸才。于是,他們悲觀失望,自暴自棄。未來無目標,學習無動力,生活無樂趣,他們成了“三無”人。
那么,他們真的就不是好學生嗎?他們就不能成為人才嗎?
對此,這些學校的回答是:不!
“如果單純以中考分數(shù)論英雄,他們的確算不上好學生。但分數(shù)是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標尺嗎?一些學生盡管在理論課上學習欠佳,但是動手能力強,組裝一件電子產品,又快又好。你能說這樣的學生不好嗎?再說,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面對的主要是就業(yè),而不是高考,他們需要學好書本知識,但是更需要鍛煉實際技能。僅以分數(shù)論學生的好壞,是不公正的,要知道,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數(shù)學邏輯智能弱,并不見得音樂節(jié)奏智能、身體運動智能差;人的智能雖有強弱,但無優(yōu)劣之分,絕不能以某一方面智能的強弱來定義學生的好壞?!?/p>
“我認為掌握謀生的知識和技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出類拔萃,就是人才!”北京市電氣工程學校校長劉淑珍這樣論人才?!澳茏屝l(wèi)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讓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比绱丝磥?中職生又怎能不會成為人才呢?
那么,怎么樣使這些“三無”學生陽光起來呢?
首先是“轉變學生的心理”,使他們振作起來,自信起來。劉淑珍校長說:“找回自信他們就能成功!”
這些學校先以科學的手段使學生對自我有個正確認識,扭轉學生的自我“偏見”。
學校首先對學生開展心理測量,用科學測量結果告訴學生:你,智力正常,你并不差,只不過你的潛能現(xiàn)在沒有發(fā)揮出來罷了。然后就是創(chuàng)造發(fā)揮他們潛能的機會。
中專生是好動的,他們也有時間來動。這些學校以活動為載體,來激發(fā)他們的潛能,讓他們體驗成功,以成功喚起自尊,用信心引導進步。
這些活動有:武術、籃球、健美操,曲藝、演講、朗誦,校園歌手大賽、無線電組裝競賽、舞蹈比賽,校運動會,迎奧運系列活動,等等等等。總之,這里為每個學生施展身手提供了空間,只要你愿意,在這里你都能找到自由揮灑的舞臺。何云偉在北京市昌平職業(yè)學校學習期間,酷愛曲藝,一有機會就要秀一下?,F(xiàn)在,他成了德云社一名相聲演員。
舞臺有了,這些學校給予學生的是信任和寬容、驚嘆和鼓勵、期待和發(fā)現(xiàn)、啟發(fā)和引導。
在活動中,一些學生很快找到與自己興趣點相契合的活動,主動投入進去。張淇皓,一個初中時“成功對我來說似乎是高不可攀的懸崖峭壁”的男孩,進入北京市電氣工程學校后,因為英語有些基礎,于是老師支持他成立了校英語協(xié)會,不但在校內組織同學學英語,還走進社區(qū)講授奧運英語?!白孕抛屛艺归_騰飛的翅膀?!彼闪恕俺枀^(qū)校園之星”,還獲得了第四屆中國中學生正泰品學獎。他成功了,他找到了自由翱翔的天空,不再因為是一名中職生而自卑,不再令人“頭疼”。
還有的學生不知自己有什么可秀的?!叭巳擞胁?人無全才。換一種眼光,沒有‘差生,每個學生都是可愛的、耀眼的?!边@里的老師,用賞識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小玲,北京市電氣工程學校學生,班里活動不愛參加。班主任權福苗看到她在作業(yè)本上經常畫各種卡通人物,于是,在新年聯(lián)歡會布置會場時,和她商量,能不能由她負責設計一期板報。她略顯遲疑地問:“我行嗎?”權老師說:“我覺得你畫得不錯,我相信你肯定行!”她用了一周的時間反復設計、構思,結果這期板報是同學公認的本學期里最成功的一次。她信心倍增,在聯(lián)歡會上還秀了一下自己的朗誦天賦。權老師大力表揚了她。嘗到勝利滋味的她,開始觸電校級比賽,開始了主動尋求成功的歷程。她變了,以至于她初中的德育主任驚嘆:“真沒想到你原來這么優(yōu)秀!”
其實,不僅是在活動中,這些學校在學生學習中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改變著學生,“讓每一個學生昂起頭來走路”。小新,北京市電氣工程學校的學生,以搗亂聞名,對一切毫不在乎。在班主任劉建坡看來,他搗亂的背后,那是他對關注的熱求;他不在乎的表象下,那是他對肯定的渴望。一次,小新主動為班級打水,劉老師當眾表揚了他。他第一次低下了頭。從此,他校服穿得整齊了,廣播操做得用力了……他獲得了進步學生獎。在回家的路上,他雙手捧著獎狀,唯恐弄皺?!斑@是我上學以來得到的第一張獎狀?!敝新殞W校像這樣的學生還有很多,他們受過太多的批評與指責,這里的老師常用一句肯定或表揚的話語,鼓起他們自信的風帆。
關注學生成長的每個細節(jié),發(fā)現(xiàn)潛能,點燃激情,讓每一個學生體驗成功,找到目標——這些學校在細節(jié)上做足了功夫。劉淑珍校長就要求每個教師都要關注學生細節(jié),凡是好現(xiàn)象都要表揚,凡是能點名表揚的都要點名表揚,讓學生明白自己好在哪里,強在何處,使學生都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智能強項,主動發(fā)展。
一個曾讓家長幾乎放棄的孩子在主題演講會上說:“我不是最美麗,但我可以是最可愛;我不是最聰明,但我可以是最勤奮;我不是最富有,但我可以是最富有情趣;我不是最健壯,但我可以是最樂觀……”自信讓她長大。
“低頭走進來,昂首走出去,開始自信、健康、陽光的生活”,說的就是這里的學生。
“生活在這里,就有規(guī)定”
一些中職生紀律散漫,如遲到、早退,行為習慣不良,如喝酒、吸煙、說臟話、燙染發(fā)等。對于一個即將或已經18歲的學生,一個畢業(yè)后就要走向工作崗位的人,應該學會對規(guī)則的尊重,學生有學生的準則,工人有工人的規(guī)范;應該能夠自制,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覺遵守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校有校紀,行有行規(guī)。不懂禮貌、不守規(guī)矩的人是不受歡迎的。
怎么辦?抓養(yǎng)成教育是關鍵。
這些學校抓養(yǎng)成教育是從學生一踏進校園就開始的,貫穿學生整個校園生活。首先是從制度入手,規(guī)范學生行為。這些制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把遠目標變成近目標,把模糊的目標變成具體的目標,從小處著手,從最基本的規(guī)范抓起?!凹毠?jié)決定成敗。小處做好了,大處自然能做好。”
拿北京商貿學校來說,學校對學生每日出勤、衛(wèi)生、紀律、儀容、儀表等等都作了明文規(guī)定(如文明儀表項要求:穿校服,戴胸卡,不戴飾物,發(fā)型合格等),而且進行全時空量化考核:課上考核、課下考核、年級考核、宿舍考核。為了使這些規(guī)定易記入腦,學校把它們編成歌謠(如《紀律歌》:上課聽講要專心,一寸光陰一寸金;不遲到,不早退,關心集體不掉隊;早自習,晚自習,認真到課不缺席;自學為主不說笑,不串位子不喧鬧;見到老師先問好,尊師敬長不打鬧;不穿高跟講樸素,不留長發(fā)不化妝……)張貼在每個教室,學生抬頭就可以看見。學生行為不但在校內有規(guī)定,回家也有規(guī)程,包括孝道、禮貌、勤儉等方面?!抖Y貌篇》就規(guī)定:見到客人要主動問好,謙恭有禮;聽家長教誨,要主動摘下耳機,眼睛注視對方,姿態(tài)謙和;衣冠整潔,樸素大方,不追時髦,不穿過于暴露的服飾,不赤背,不赤腳;等等。
制度有了,然后就是“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這些學校對于學生行為都有非常明確的獎懲規(guī)則。北京商貿學校將學生行為考核結果與學分掛鉤、與獎學金掛鉤、與分配掛鉤,而且實行“一票否決制”,即如果出現(xiàn)打架等行為,考核即為不合格。北京商業(yè)學校則堅持對考核不合格的學生暫緩推薦實習、就業(yè),“不達標不出門,不合格不上崗”。
這些制度在規(guī)范學生的同時,也對教師提出要求?!皩W生在看著我們老師,我們老師要以身作則?!蔽覀兛吹?北京市商業(yè)學校校長史曉鶴微笑著向門口執(zhí)勤的學生點頭問候,北京商貿學校書記高書忠將地上紙片撿起放進垃圾箱。那情形,是那樣的自然。“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這些學校還將養(yǎng)成教育與學生活動結合起來:北京商貿學校開展了宿舍、校園、教室“三文明”評比活動;北京市商業(yè)學校在學生會中增設了禮儀部,班級干部中增設禮儀委員,開展文明禮儀月活動,“見到師長鞠躬問好”“看到垃圾彎腰撿起”……這些學校還將養(yǎng)成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北京市商業(yè)學校拍攝了學生日常禮儀規(guī)范專題片,利用校電視臺、廣播電臺、校園網、櫥窗、黑板報進行宣傳,營造著禮儀之校的氛圍……
養(yǎng)成學生好行為,這些學校不但進行規(guī)范約束,而且還進行意義引導,即通過教育,觸動學生的心靈,震撼學生的靈魂,讓學生自己感悟:為什么該做,為什么不該做。
一學生吸煙,高書忠書記對他說,你吸煙,一說明你沒有自制力。古人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你只有戰(zhàn)勝自己,才能說你強;你連吸煙這件小事你都無法自我控制,你怎么能做得成大事呢?“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二說明你不孝。你父親整日開著出租車掃馬路,現(xiàn)在可能還沒吃飯呢,他賺錢供你上學容易嗎?你母親現(xiàn)在躺在醫(yī)院里,需要花錢治病,如果你把不吸煙省下的錢哪怕買一塊糖送給她,你母親都會流淚的。你說你孝嗎?聽完高書記這些話,這個學生愣在那里,只有“心動”的份了。
北京市昌平職業(yè)學校則將吸煙的危害制成動畫片,讓吸煙的同學觀看。被焦油浸染的黑肺在費力掙扎的場景,令學生肝顫。這時無需多言,學生知道該怎么做。
這些學校養(yǎng)成的不僅僅是學生的行為,還有未來職業(yè)人的行為。北京市商業(yè)學校根據(jù)各專業(yè)特點建立了有專業(yè)特色的學生行為標準,要求學生“日常行為職業(yè)化,日常禮儀標準化”。 每個專業(yè)將職業(yè)行為養(yǎng)成目標分解到每門課中。這既體現(xiàn)在課堂制度上,如旅游系國際酒店班根據(jù)專業(yè)特點,上課下課使用前臺迎賓制度,課堂教學使用酒店專業(yè)崗位制度,慢步輕聲,右行禮讓,等等;也體現(xiàn)在課程教學中,如體育課,根據(jù)學生將來可能的工作崗位的要求,每節(jié)10分鐘進行站姿、走姿、鞠躬、問好、微笑等等方面的行為訓練。學校還嘗試在“上學如上班,上班如上崗”的仿真模擬實習環(huán)境中規(guī)范學生的職業(yè)行為。商貿系物流管理專業(yè)就要求學生統(tǒng)一穿實訓服,帶上工具包,憑胸卡進實訓教室,嚴格按照安全操作規(guī)程和操作流程操作。行為重復多了、久了,自然也就成了習慣。
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這些學校有的是耐心,打的是持久戰(zhàn)。北京商貿學校校長張香永就說:“這要有一個過程,得一點點來。一個學生戒煙,先是逐漸少抽,然后才能徹底不抽?!苯涍^反反復復的練習,經過獎優(yōu)懲劣的引導,學生對行為規(guī)范從依從走向認同,最后內化為內在需要。走出校門時,人說:“很有樣?!?/p>
“你生活在這里,就有規(guī)定。”馬克思如此說,這些學校如此辦。
“18歲,責任為我們起航!”
一個人,即使掌握著尖端的技術,如果不懂得責任,不承擔責任,那么也只是“只懂技術的狗”(愛因斯坦語)。是否具有責任感,是一個公民誕生的標志,更是一個人精神成熟的標志。
沒有擔當就不懂得責任。這些學校將學生責任感的培養(yǎng)重點放在實踐體驗活動中,相信學生,由學生去擔當。
一是給學生一個崗位,讓他負責。北京市電氣工程學校將第31屆校運動會主辦權交給了班級,由學生策劃、分配、承擔。首先要申辦。各班學生集思廣益拿出本班創(chuàng)新比賽預案。經過角逐,獲勝班級出現(xiàn)。接著,這班學生分工協(xié)作,主持詞的設計,入場式的安排,后勤的保障,項目的設置與裁判,獎項的設定和評比,等等,全面鋪開。運動會開始了,每個學生扮演多重角色,有的脫掉拖鞋就去宣讀廣播稿,有的頒獎完畢又跑去監(jiān)督各班紀律的評比。運動會后,這班每個學生又留下來打掃“戰(zhàn)場”。學生黃雪飛說:“我們班的每個人,神經都繃得緊緊的,生怕自己在這次運動會上有一丁點的疏忽,給集體抹黑?!睄徫涣蠲恳粋€學生生發(fā)出責任感。
二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擔當社會責任的平臺。這些平臺有:到社區(qū)講授知識,到敬老院照顧老人,到公交車站清潔衛(wèi)生,等等。2008年北京奧運會更成了這些學校學生擔當?shù)奈枧_?!拔拿鞫Y貌,微笑服務,嚴守崗位,恪盡職守,盡己所能,幫助他人,為北京奧運貢獻力量?!边@是這些奧運志愿者的誓詞。北京市昌平職業(yè)學校共有1299名學生參加了奧運服務,劉云石是其中的一名。她的崗位是在鳥巢售賣點。在38℃的空間,她戴著口罩,在炙熱的烤腸機器前忙碌著??灸c的味道讓她窒息,她躲到盥洗室里任由眼淚流淌。而后,她帶著微笑,又回到機器前,繼續(xù)工作?!拔覅⑴c,我奉獻,我快樂”,這背后是沉甸甸的責任感。
每個人內在都是有責任感的,讓它表現(xiàn)出來,在于規(guī)約,更在于喚醒。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后,北京市電氣工程學校號召全體師生向災區(qū)獻愛心。晨檢時間,教室里,四川籍學生林林按照劉建坡老師的安排開始播放他和母親制作的小電影。在《我們都是一家人》的背景音樂聲中,畫面出現(xiàn)了:一幢幢倒塌的建筑,一輛輛毀損的汽車。一位老人在瘋狂地挖掘,一位媽媽在絕望地哭泣?;野档膹U墟下微弱的聲音在呼救,斷裂的道路上蹣跚的腳步在行走……教室里傳來隱約的抽泣聲。隨后,蒙蒙宣讀了捐款倡議書:“……我們與災區(qū)的人們一樣,同為炎黃子孫,同為龍的傳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挽救那些正在受苦受難、走向絕望的同胞。也許,你的捐助對于自己來說算不上什么,但是,你的捐助可能會挽救一條生命……我們的行動就是他們的希望!”學生們含著淚花開始捐款,很快便是滿滿的一盆。四川籍學生鈺鈺走上臺來,深鞠一躬,語帶哽咽:“我代表四川災區(qū)人民感謝大家的愛心,我們一定會重建家園!”臺下同學回以熱烈的掌聲。此時此刻,任何語言都是多余的。責任感被喚醒了!5月20日,班里學生自發(fā)穿上白襯衫,左上臂佩戴黑絲帶,以示向死難同胞致以最深切的哀悼。有了這種責任感,學生才成了“完全意義的人”。
一個人的責任意識一旦喚醒,就成為一種習慣。付冬梅,北京市昌平職業(yè)學校學生。入學第二學期,她開始擔任班級的衛(wèi)生委員。她不但把班級衛(wèi)生工作做好,還將宿舍的衛(wèi)生工作視為己任。2008年,付冬梅也和同學一樣,想做一名志愿者,為北京奧運出一份力,但是因為實習單位要求她隨時準備上崗,她與志愿者擦肩而過。不能到現(xiàn)場為奧會服務了,在學校里為奧運服務也好。于是,她成了志愿者的志愿者:每天早晨,她幫助早班的同學整理內務;晚上,給晚班的同學打好熱水,鋪好被窩。同學們說,她才是優(yōu)秀的志愿者。2008年10月24日早晨,付冬梅像往常一樣,來到北京北三環(huán)輔路機場大巴西壩河停靠站,開始了一天的實習工作。突然,一輛公交車失控沖向候車人群。在這危急時刻,付冬梅沖過去,奮力推開兩人,而她自己被卷入車下——她的生命定格在了18歲!是什么讓她奮不顧身?已化作本能的責任。這樣的學生,走到哪里都是好樣的!
“18歲,責任為我們起航!”這是學生的主題演講,更是學生的成人宣言。
學生的精神成長是需要成本的,需要人力的投入、物質的投入、財力的投入、智力的投入、情感的投入。這些學校對此是舍得下本的。北京市商業(yè)學校給德育以充足的人員編制,單在科級干部層面,30人中就有10人直接從事德育工作;成立了校長親自掛帥的“德育工作小組”,成員包括校領導班子成員和督導室、學生處、團委、德育體育美育教學部、專業(yè)系部負責人;“十五”期間投入2000余萬元建設了學生活動室、禮儀訓練室、演播室等硬件設施;成立了德育體育美育教學部,專任教師占教師總數(shù)的13.3%。這些為學校開展立體德育,從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各方面促進學生精神成長奠定了基礎。
學生精神成長需要學校的引領。引領的前提是了解:一是了解中職生這一群體,二是了解每個中職生。怎么了解?
北京市昌平職業(yè)學校將全體教師(包括干部、職員)打亂部門界限,作為學生,統(tǒng)一編班,每周五下午,走進固定教室,體驗學生生活。各個教師將觀察到的學生問題分類,提煉出問題,模擬表演,討論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及解決的方法。最后,每個教師深入一個班級,與3~5個學生結成對子,走進學生的心里,幫助學生設計未來,督導學生去實現(xiàn)。
北京市商業(yè)學校則在新生入學后,便針對每個學生開展文化課測試、特長申報、體檢、特質體質備案、特殊家庭備案、困難申請、綜合能力測評、專業(yè)興趣調查等工作,摸清基本情況,以此制訂教育教學方案,幫助學生制訂“成長計劃”。
各學校了解學生的途徑是不同的,但目的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
引領的關鍵在于愛。這些學校對學生有愛的情感、愛的藝術,更有愛的行為。拿關愛貧困生來講,北京市昌平職業(yè)學校舉辦了“陽光工程班”,為貧困生減免學費,并且在生活上給予補助;北京市商業(yè)學校則成立了“愛心社”,用教工黨員繳納的特殊黨費幫助貧困生。
精神成人的歷程是一直到老的,但是這些學校讓每一個學生在這里跨入了精神成人的大門,從此,他們可以在天地間,更有意義地過活。
責任編輯/孫 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