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闡述了新時期高職院校德育工作面臨的諸多挑戰(zhàn),從強調高職德育工作的實踐性、實效性出發(fā),根據(jù)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探討了應對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挑戰(zhàn)的新思路。
[關鍵詞]高職德育 挑戰(zhàn) 新思路
[作者簡介]閻麗紅(1970- ),女,河南長葛人,許昌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許昌 461000)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09)24-0074-02
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社會價值體系發(fā)生著深刻變化,價值觀念多元化的趨勢,對高職生的思想行為產生著巨大影響,也給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為此,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迫切需要注入新的活力。
一、高職院校德育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
1.高職院校對德育工作的認識沒有完全到位。不少人認為,高職院校培養(yǎng)的是技術應用型人才,高職生只要有過硬的專業(yè)技能就可以了;認為德育是務虛的,在當前大環(huán)境下難有實效;德育就是政治教育或道德教育,是德育教師的工作;高職德育是擺設,德育投入可有可無,能省則省。這種偏重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輕視德育,單純或過多地從專業(yè)知識與技能方面來衡量教學質量的觀點,使得不少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狀況,結果是“領導空喊、學校偷懶、學生反感”。
2.高職德育工作中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忽視。高職德育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之在沒有束縛、沒有壓力的狀態(tài)下,形成思想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的認知能力。當前,在高職德育教學過程中,過分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及權威,很少照顧到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特點,一味從教師的主觀愿望出發(fā),輕視或完全忽視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地位,忽視學生在接受過程中的感受,使教育過程中的“雙邊關系”成為教育者的“獨角戲”。這必然嚴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造成學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從而達不到德育的目的。
3.德育內容現(xiàn)實針對性不強。高職德育內容應具有時代性、創(chuàng)新性和前瞻性,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德育的實效性。高職德育過程中,學生存在著不同層次、不同指向、不同強度的需要、興趣和愛好,這就要求高職德育工作者必須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fā),區(qū)別對待。而在現(xiàn)實中,教育者往往只從自身情況出發(fā),對學生講大道理,唱高調,進行抽象、空洞的說教,對改革進程中出現(xiàn)的新矛盾、新問題,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和敏感問題,說不清,講不明,甚至避而不談,某些涉及陰暗面的東西,也不能從理性的高度進行科學透徹的分析,不能真心實意地去解決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和深層次問題。另外,高職生在大學校園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一些困擾他們的實際問題,如學業(yè)壓力、就業(yè)壓力、人際關系、戀愛與友誼、理想與現(xiàn)實等,這些問題處理不當,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但當前,有關這方面的德育內容仍然比較薄弱,尚不足以使高職生解除困惑,在德育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4.德育方法單一、死板。在目前的高職德育中,灌輸仍然是最主要的方法。雖然德育工作的政治性決定了必須灌輸馬克思主義理論及黨的方針政策,但這不等于就要采取“灌輸式”或“填鴨式”的方法,必須把灌輸?shù)娜蝿蘸头椒右詤^(qū)別?!肮噍斒健钡慕虒W方法把受教育者看做是“接受器”,其后果是使學生失去了應有的靈性。這種強制灌輸性的教育既缺少學生的實踐活動,又使學生缺少體驗,是崇尚獨立自主、講究自由選擇、以理解為接受的根本前提的高職生所厭煩的,這種方法往往導致高職生“知而不信”“言而不行”。
5.德育評價的一維性。高職德育評價是單維評價,道德評價標準是僵化的,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教育者習慣于用既定的品德標準來衡量不斷發(fā)展中的受教育者,當受教育者的品德言行與既定的標準不符合時,不是去反思既定的標準是否合理,而是用既定的標準全盤否定受教育者的新品德的發(fā)展狀態(tài)??梢?,這種評價不是積極大膽地激勵引導學生,而是想方設法約束防范學生。這樣一來,富有個性、敢于說真話、敢于發(fā)表獨立見解的人,反而不被認可、不受歡迎。在評價活動中,教育者擁有評價的絕對權力,學生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其自我評價不被重視。同時,眾所周知,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德育主要包括:理論教育,向學生傳授和灌輸價值觀念,由政治理論教學部門(或叫社科部)負責;行為教育,指導和規(guī)范學生的道德實踐及日常生活行為,由學生管理部門(或叫學生處)負責。由于這兩個部門基本上是脫節(jié)的,即社科部只負責教學,學生處只負責管理,從而使理論教育與行為教育相分離,理論教育的效果在學生的道德實踐和日常行為中難以得到驗證。
二、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1.提高認識,把高職德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上。長期以來,德育“首位”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不少人將政治、思想、道德割裂開,認為其中某一方面就是德育,從而使德育工作在這三者之間搖擺不定,也有人將德育工作同其他工作對立起來,認為將其放在首位會削弱其他工作,認為發(fā)展智力是學校的“硬任務”,德育是“軟任務”,對德育在其他方面的滲透性認識不夠。21世紀是知識經(jīng)濟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素質的競爭,而人才素質包括兩大方面,一是思想道德素質,二是知識能力素質??梢?,加強德育工作是知識經(jīng)濟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要求,只有從這個角度去認識、對待高職德育,真正地重視起德育工作,才能培養(yǎng)出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2.轉變觀念,創(chuàng)設提升學生主體地位的德育模式。高職德育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重視人的完善和發(fā)展的需要,把人的完善和發(fā)展作為德育的目標與規(guī)范行為的標準,確立高職生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自我意識和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呼喚人的獨立意識、自主精神。因而,提升高職生的主體地位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必然要求。單純灌輸?shù)赖乱?guī)范,簡單地告訴學生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這種“美德袋”式的德育顯然不能適應時代要求。為此,高職德育必須在目標、內容上變教會學生知識理論為教會學生自主選擇,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道德實踐能力;在方法、方式上,尊重高職生自我意識明顯增強的特點,變重結論、灌輸說教為重視啟發(fā)學生主動分析、判斷和選擇,能動地參與品德形成過程,變簡單防范限制為引導學生在開放的道德生活情境中自主選擇,變包辦代替為指導學生自主實踐,養(yǎng)成良好習慣。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客觀、全面、向上的自我意識,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自我教育,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自我塑造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主體意識的發(fā)展。
3.高職德育內容的創(chuàng)新。高職德育效果不佳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教育內容與學生的思想和社會現(xiàn)實脫節(jié),而且德育要求高、口號大、內容空,難以令學生信服。高職德育內容應改變以往政治化、說教化的傾向,要圍繞著學生的成長和成才來設計德育內容,如理想、信念、堅強意志、良好的學習品質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與訓練;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的教育;積極向上、奮發(fā)進取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熏陶;分析和鑒別真假、是非、善惡、美丑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和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等等。同時,高職院校培養(yǎng)的是面向生產第一線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在高職德育教學中加強職業(yè)道德教育,滲透職業(yè)指導教育,既是高職生自我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實現(xiàn)高職德育培養(yǎng)目標的必然要求。
此外,還應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德育工作體系,使之成為高職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競爭程度的加劇,高職生們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焦慮、抑郁、悲觀、孤獨等各種心理疾病,高職德育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可能出現(xiàn)或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將有關心理學知識和心理保健方法傳授給學生,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和科學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質。高職德育要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要充分發(fā)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緊密結合高職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幫助高職生處理好人際關系、戀愛與友誼、學業(yè)與就業(yè)、理想與現(xiàn)實等方面的具體問題。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據(jù)高職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教育規(guī)律,注重培養(yǎng)高職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優(yōu)良品格,增強高職生克服困難、經(jīng)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
4.德育方法的改進和教育手段、途徑的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德育教學方法多局限于單純的說教式,在教學手段上是黑板加粉筆,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死板,容易導致學生厭學,不能充分發(fā)揮德育教學應有的主渠道作用。德育教師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注重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切實提高教學效果。首先,改變傳統(tǒng)德育中的“填鴨式”為啟發(fā)式、討論式教育,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自覺性,努力形成生動活潑、民主平等的良好學風;支持學生暢所欲言,允許發(fā)表不同意見,促使學生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各顯其能。啟發(fā)式教學的核心是尊重學生,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對待,一切教育活動都應當圍繞著學生來考慮、設計和實施。德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其次,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應注意對社會調查、課堂討論、課堂辯論、小組發(fā)言、自由發(fā)言、演講比賽等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方法的利用,在課堂上堅持“無錯”原則,鼓勵學生多思、多講、多問。同時,在教學實踐中,應注意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聯(lián)系較為密切時,可先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然后采用課堂討論法,小組發(fā)言與自由發(fā)言相結合,最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教無定法,各種教學方法都有利有弊,應注意對各種教法的綜合使用。
目前,傳統(tǒng)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手段已顯得力不從心,教學手段需要多樣化、現(xiàn)代化、可視化。德育教學要努力加強直觀教學、形象教學和多媒體教學,充分發(fā)揮多媒體在現(xiàn)代化教學中的作用。網(wǎng)絡已經(jīng)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網(wǎng)絡文化正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價值觀、擇友、學習和生活方式。因此,德育工作者應善于利用網(wǎng)絡信息、計算機多媒體等手段,將德育內容設計成吸引人、易為高職生接受的信息,使教育對象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同時,要建立一支網(wǎng)上德育隊伍,運用技術手段,營造健康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引導學生正確選擇信息。
5.建立德育評價新體系。德育評價具有導向功能,是高職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改變那種“老實”“聽話”“高分”的學生就是優(yōu)秀學生的評價標準,克服以往德育評價主體的單一性、評價內容一元化的狀況,改革、完善評價辦法和指標體系。不僅教師參評,而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評價,可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參評相結合,以互評為主的方式。與此同時,政治理論教學部門和學生管理部門應結合起來,利用科學方法和技術手段,整體考核,綜合評定,使學生所參加的社會實踐、社區(qū)服務、社團活動、理論學習、公益活動等內容都能作為成績得到評定,從而使理論教育與行為教育相結合。
[參考文獻]
[1]白秀欽,林志卿.新時期高職德育內容改革之研究[J].衡水師專學報,2003(3).
[2]吳燕華.試議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大學生德育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7(4).
[3]朱平.學生為本——高校德育新觀念[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4]靖國平,姚蕾.價值多元化背景下學校德育環(huán)境的反思與重建[J].教育科學研究,2007(4).
[5]馬德秀.注重人文關懷心理疏導加強改進高校思政工作[J].中國高等教育,2007(21).
[6]劉桂芳,孟慶坤.我國高校德育關懷缺失原因探析[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