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瓊
[摘要]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tǒng)一的學科,在語文中央施美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本文從美育的重要性出發(fā),對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的切實性粗淺探討,重點分析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的途徑。
[關鍵詞]美育;語文;教學;實施途徑
一、美育的重要性
美育,即審美教育,美感教育,它的任務是培養(yǎng)和提高人們對現(xiàn)實世界以及文化藝術作品的美的欣賞、鑒別和創(chuàng)造能力,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生活情趣,使人們變得高尚,在思想情感方面,得以健康發(fā)展。
美育,要追溯到很早的時代,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十分重視審美教育,對美育的任務就有過精辟的論述。中國孔子將“樂”列為學校教育科目?!傲嚒?禮、樂、射、御、書、教)中的一種,并對其中社會功能作過詳細的分析。稍后荀子也強調(diào),藝術具有“美人”、“美俗”即培養(yǎng)人才,移風易俗的作用。十八世紀德國著名劇作家、美學家席勒第一次提出“美育”這一概念,系統(tǒng)地闡述了美育問題,并把美育看著是培養(yǎng)新人和變革社會的有力手段。本世紀初,我國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說”主張通過美育來陶冶人的情操,培養(yǎng)人的高尚純潔的習慣。由此可見,古今中外教育家對美育的高度重視。
二、在語文中實施美育的切實性
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及人文性高度統(tǒng)一的學科,涉及到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諸多方面。它蘊涵豐富的美育資源,有著得天獨厚、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數(shù)、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jīng),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葉圣陶語文教育言論摘編》)。語文課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而教師傳授語文知識和過程也就包含著美育任務的完成。比如,在教學語文基礎知識時,教師通過字、詞、句、篇等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對字形的勻稱,字音的圓潤,字義的豐富,詞匯的準確、細膩,句子結(jié)構(gòu)的嚴密、精辟等特點的認識和理解。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利于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因此,語文教學離不開美育,美育融在語文教學中,缺少了美育蘊涵的語文教學是不完全的語文教學。
從目前中學生的現(xiàn)狀來看,學生的審美能力比較差,容易接受一些流行的審美標準和趣味,不能正確的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不少中學生面對清新動人、含蓄雋永的文學作品或迷惘不知所措,或無動于衷,或人云亦云。因此,我們對中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其任務就是在向?qū)W生普及美學基礎知識的同時,重要的是將美學滲透到語文學科中去,從而指導學生正確地欣賞、評價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審美觀念和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不斷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三、語文中實施美育的途徑
1、寓教于趣,在視聽中感受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創(chuàng)造一定的審美情景來渲染課堂氣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置身在特定的情景中,似見其物,辨其形,嗅其味,聞其聲,變作品中的“此情此景”為“我情我景”,讓學生“觸景生情”。
語文《荷塘月色》為我們描繪了明凈清亮的月下荷塘,輕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縷縷清香以及心懷淡淡的的哀愁和喜悅獨步下的作者,組成的靜謐、和諧,充滿著優(yōu)美的詩情畫意的自然之美。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用多媒體播放荷花圖,在選擇《春江花月夜》予以配讀,其樂曲優(yōu)美的旋律及表現(xiàn)出來的幽雅靜謐的意境深深的陶冶著學生,這樣的氣氛,學生很快地進入狀態(tài)。在學習“荷塘月色”這一段時,再引導學生依次找出荷塘的景物:月光淡淡,“似籠罩輕紗的夢”;荷葉田田,似裙裾飄展;荷花朵朵,那綻開的如明星閃爍,那含苞的似少女羞澀:荷香縷縷,若斷若續(xù),仿佛歌聲飄遠;微風吹葉,猶如閃電傳遞過去:流水脈脈,好像情意綿綿,更見風致盎然。讓學生置身在荷塘的景色之中,從視覺、嗅覺、聽覺等方面像作者那樣“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充分感到這段文字的獨特的美。作者怎樣描述荷塘的呢?引導學生了解作者不但寫景有序,同時還應用了比喻、擬人、通感、疊音字等多種修辭手法,讓他們品味到語言美,作者為什么把荷塘寫的如此之美呢?原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表現(xiàn)了作者在大革命失敗后不愿意同國民黨反動派同流合污的感情,讓學生進一步體味到作者的情操美。像這樣把學生帶到一定的情境中,讓他們?nèi)テ肺?,消化,?jīng)過一番耳濡目染之后,無論從哪方面講,他們的收益都是比較大的。
2、寓教于樂,在對比中鑒賞美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只有讓學生學得有味才能樂在其中,有味才能迎刃而上,怎樣才能學得有味呢?根據(jù)心理學研究,要使學生的學習心理不斷失去平衡,這就產(chǎn)生了求知欲,學習的興趣也就是這么產(chǎn)生的。比如在《祝?!贩治鱿榱稚┬蜗髸r,有位教師提問:“作者為什么讓祥林嫂反復叨念‘我真傻呢?”這一問問到了學生的心坎上,學生原以為“我真傻”是句大白話,產(chǎn)生了“已經(jīng)明白”、“沒什么學頭”的心理和錯覺,這一問,把他們的注意力“牽”了過來,他們的心理失去了平衡,不能立即回答,因而翻書閱讀,思考探求,通過學習、討論學生明白了祥林嫂只看到了自然界的狼吃掉了阿毛,卻沒有看到社會上的各種各樣的狼正在吞噬著她,這樣就進一步揭露了封建禮教對她的迫害。
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笔郎系氖挛镆云渥匀坏男螒B(tài)陳列于人們的面前,對于事物的觀察,既要看到他們的共同性,又要看出細微的差別:不同事物相比,可以比出本質(zhì)區(qū)別,也可以比出某些相近或相通的復雜性來。同是散文,劉白羽的文筆熱情奔放,楊朔的筆調(diào)清新雋永,秦牧的筆觸哲理深邃等等,各自展示出雄渾、豪放、曠達、飄逸、沖淡、含蓄、委婉、綺麗、濃艷、平素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風格情調(diào)美。同是寫三峽,酈道元勾畫出了“清榮峻茂”的景色,卻籠上了“猿鳴三聲淚沾巾”的凄清;而劉白羽的《長江三峽》,寫得豪邁激越,給人以積極向上,激流涌進的啟示。即使是同一個人,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文章的情調(diào)也不一樣。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看花是“花濺淚”,聽鳥鳴是“鳥驚心”;而在安居成都草堂后,生活較安定,心情恬靜,在《江畔獨步尋花》中寫到“黃四娘家花滿蹺,千朵萬朵壓枝底。流連戲蝶時是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比妼懗隽嘶ㄖφ姓?,蝶舞鶯啼的春意盎然的景象。如此引導學生體察、辨別、琢磨,不僅可以讓學生吸收作品中健康、積極的感情,抵制和擯棄消極頹廢的感情,而且還可以提高他們鑒賞美的
能力。
3、寓教于疑,在感知中體驗美
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質(zhì)疑,從而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得法,可以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習興趣,所以有位教育家說:“教師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shù)靥岢鰡栴}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比缣丶壗處熷X夢龍教《愚公移山》,在講到京城氏小孩“跳往助之”時,巧妙地問:
“這個年紀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的爸爸肯讓他去嗎?”
(學生一時不能回答,稍加思索,七嘴八舌)
“他沒有爸爸!”
“你們怎么知道的?”
“他是寡婦的兒子,孀妻就是寡婦。”
錢夢龍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擴散思維,教師發(fā)問后,學生沒有立即回答,因為從課文中看來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學生思索、讀書、看課文注釋,迅速擴散思維,從多種渠道思考問題,隨之而來要“變通”課文和注釋的內(nèi)容,進行一系列推理:課文中“孀妻弱子”的“孀”——寡婦——死了丈夫的女人,對兒子來講,就是死了爸爸,由于老師提問巧妙,學生自己就解決了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善于引導學生“質(zhì)疑”、“釋疑”,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學生在學習課文中似乎沒有問題時,教師可采取揭疑式提問,促進學生思考。如《赫耳墨斯雕像》是篇淺顯易懂的寓言,學生一看,好像懂了,但是怎樣深入一層領會這篇寓言的道理呢?教師可問:
①在商店里有那么多的雕像,赫爾墨斯為什么偏偏要問宙斯、赫拉和他自己的這幾座雕像的價錢?
②赫爾墨斯三次問話的神態(tài)怎么樣?可以看出他的內(nèi)心活動是什么?
③赫爾墨斯對自己雕像的估計與別人的回答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差距?
這些問題促使學生琢磨,發(fā)掘其中蘊藏極深的內(nèi)容,理解作者“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的動力,不至于對那些看似明白的字、詞、句一掠而過。學生議論后懂得,因為赫爾墨斯認為自己是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所以覺得他的身價當然要比宙斯和赫拉的高貴,由此諷刺了那些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
4、寓教于情,在動靜中領略美
在語文教學的美育中,感情是激勵學生學習的起點,更是吸收知識轉(zhuǎn)變能力、陶冶性靈、形成信念的終點。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情”是一根主線。那么,教師如何應用情感來感染學生呢?
(1)誘發(fā)感情。對于一篇文章,要研究一下從什么地方講起學生最有興趣、最能吸引他們,最能打通他們的思路,啟發(fā)他們的心扉,誘發(fā)他們的感情,因為這是教學的突破口。學生的感情萌發(fā)了,對所學的課文就會孜孜以求,就能產(chǎn)生學習的強烈欲望。例如,《背影》這篇課文主要寫了父親送別兒子的事情,表達了濃烈的父子之情,俗話說:“父子之情大如天?!泵總€學生都會有自己對父母的親情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更好地理解課文。教師要求學生背誦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然后教師說:“同學們,當你們的父母來送別的時候,你們的感情是怎樣的?你們對父母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一首詩,一席話,誘發(fā)了學生的離別愁緒,為在感情上接受作品中父子惜別深情作好了鋪墊。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學生心靈的琴弦被老師撥動了。
(2)激發(fā)情感。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感情往往是潛在的,內(nèi)蘊的。因此,教師要利用教材,用“動情”的語言“傳達”的事,讓字字句句撞擊著學生的心靈,“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列夫-托爾斯泰語)以感情之火點燃學生感情的火焰,激發(fā)出學生那灼熱的感情,使他們敢奮起來,震驚起來,在強烈的感情驅(qū)使下,學知識、受教育、懂道理、明人生。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適當進入“角色”積極投入情感,與作者悲歡于共,休戚相關。洪鎮(zhèn)濤老師教《最后一次演講》,講到“擂桌”處,不僅音量提高,一字一頓,而且和學生一起擂響了桌子,聲音、表情一起到位,讓人們感到了聞一多先生當時的激情和憤氣。
為了激發(fā)感情,教師的語言必須包含著感情,使學生的感情和著作品的節(jié)拍起伏跳蕩。
(3)觸發(fā)共鳴。人們因某人某事的具體情景或具體的某一方面與自己的情景相同或相似,會產(chǎn)生感情的振動,進而引起與作品人物相類似的情感沖動,這種心理現(xiàn)象就叫共鳴,進行審美教育,要觸發(fā)學生的思想感情使之與作品的思想感情一拍即合,感同身受,連類而及,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從而把真、善、美融化在心靈。
共鳴與情境、心境有關,因此渲染課堂氣氛,創(chuàng)造與課文相適應的情境就尤為重要。人們在特定的審美情境中會產(chǎn)生特定的心境,萌生特定的感情,從而與作品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如講《周總理,你在哪里?》,教師可在電腦屏幕上顯示鑲著黑紗的周總理的照片,學生的心境頓時就會沉重起來,接下來,教師可用語言把學生帶到周總理逝世的日子里:“那是一九七六年一月六日,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與世長辭了,高山在慟哭,大海在涌淚!周總理啊周總理,全國人民都在哀悼您,八億雙眼睛都想看一看您,八億顆心都在為您哭泣!您生前為人民鞠躬盡瘁,逝世后還把骨灰撒在祖國的江河大地……可是萬惡的‘四人幫竟不許人們到天安門悼念您,人們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憤激之情,聲聲呼喚著:周總理,你在哪里啊,在哪里!”……教師悲痛、憤激的感情牽動著學生們的心,他們的心早已隨著詩句飛出課堂,跟著作者一起去尋找周總理的蹤跡,飛越高山、大海、樹林、邊疆、祖國的心臟——北京…·這樣師生都沉浸在熾熱的感情中,緬懷周總理的豐功偉績,追思周總理對全國人民的關懷和愛撫,對周總理的愛,對“四人幫”的恨,都凝聚在學生那晶瑩的淚花中,這樣,學生的感情與作品的感情達到高度的共鳴,從而收到美育的效果。
5、寓教于境,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美
意境,是文學作品的一種藝術境界。包括“意”和“境”?!耙狻敝缸骷夜P下的客觀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所謂意境就是作家們的主觀思想和客觀事物相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境界。
入境,即把學生帶到作品的意境中,讓他們看作家筆下的“境”,體會作者苦心經(jīng)營的畫面再現(xiàn)出來,而領會作品的內(nèi)容。如講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教師把學生帶到“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境”中,展示了這樣一幅圖畫:
看吧,那遠處的群山都被披著通紅的盛裝!啊,原來那層層疊疊的楓林經(jīng)霜之后,都變得絢麗嬌艷,真是“霜葉紅于二月花”!近看哪,滿江的秋水碧綠透明,江上船只竟發(fā)力爭上游,激起一層層波浪;抬頭看,澄澈清朗的水中,魚兒盤旋游動,天倒影在水中,那魚兒好像又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飛翔
學生在這一幅清朗明麗的南國深秋圖中,浮想聯(lián)翩,領略詩“情”。作者把寒秋嚴霜下的萬物寫得蓬勃活躍,奮發(fā)自強,是為了贊揚黨領導的蓬勃開展的工農(nóng)運動,贊揚革命的大好形勢,作者寫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從景來說,有形、有聲、有色,動靜交融,遠近交錯,給人以美的享受:從情來說,激流涌進,蓬勃向上,哲理深邃,給人以美的陶冶。情、景結(jié)合,不是讓人領略到詩中的意境美么?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加強美的教育,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既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zhì),又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增強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