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娟
歷史開卷考試已實行了多年,但我發(fā)現(xiàn)每當臨近中考時,學生都在忙著往書上抄題,密密麻麻的字覆蓋了整本書。學生指望著在這些題海中能找到中考題的影子。其實這樣做只會增加學生臨考前的負擔和焦慮,使學生變成抄題的機器,根本沒有使學生動腦筋思考,學生的能力也得不到發(fā)揮。
還有人說“開卷考試不用背,也不用記,不掌握知識也能考好”這些做法和想法都是錯誤的,危險的。
開卷考試是以開放性、主觀性、探究性為特點的考試,要求我們以主觀思維為主,融歷史知識于其中;重過程,輕結論;重能力,輕知識。因此我們應營造一個寬松、民主、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合作共進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能力和素質的不斷提高。
歷史開卷考試考查的核心是學生的能力。那么,對于教師來講如何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能力,以適應開卷考試呢?
一、轉變思想
教師在思想上要轉變觀念,放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教師要認識到教師不是歷史知識的簡單灌輸者、壟斷者、權威者,而是和學生一樣的知識的探究者、組織者、運用者,還應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欣賞者、促進者、幫襯者。還要認識到學習首先要得到的是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而不是知識的單一掌握。
二、教學方式、方法多樣化
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和課本內容的不同,在教學中應大膽嘗試,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談話法、討論法、自學引導法、比較法、論文交流法、探究問題等方法。培育新型的教、學關系,通過活動、探討、交流,一起構建知識體系,得出結論或知識。
如:在講《三國鼎立》一課時,根據基礎年級的特點,重點從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出發(fā),鼓勵學生自編小品。通過扮演“曹操和“袁紹”的學生的對話表演,來加深對本課的印象。并讓學生分析“同樣是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曹操為什么在官渡之戰(zhàn)中取勝,而在赤壁之戰(zhàn)中會失???”充分調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講美國歷史時,可以運用問答和比較法。例如比較美國歷史上的兩次資產階級革命,即獨立戰(zhàn)爭和南北戰(zhàn)爭,可以從戰(zhàn)爭的性質、原因、結果上來提出問題,進行分析比較,從而認識到美國是如何通過兩次戰(zhàn)爭走上強大的。
總之,因課而異、因人而異,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或學校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要重視過程教學,力求讓學生多講、多說、多做,在過程中培養(yǎng)各種能力。
三、挖掘教材和聯(lián)系知識
對教材知識的進一步挖掘和聯(lián)系,包括學科重點知識的挖掘、學科內知識的聯(lián)系、跨學科知識的綜合等。它是學生學習能力強化的一個重要步驟,也是近年來中考對學生知識能力考查的重點。只有通過對教材知識的深入挖掘和聯(lián)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識,提高綜合學習能力。
1.強調基礎和重點
歷史的每一部分內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共同構成完整的歷史學科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中,要把零散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進行系統(tǒng)的掌握,熟悉的掌握。小到熟悉每一單元、每一課,大到熟悉某一個國家、某一階段的歷史。
重點掌握重大歷史事件的背景、經過及影響。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工業(yè)革命、兩次世界大戰(zhàn)及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等。必須記住這些重大事件的時間,了解其經過,掌握其影響。
除了掌握重大歷史事件外,還需要對教材中的材料、圖表熟悉、理解、認真閱讀。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進行探究。如:觀察“歐洲開辟新航路示意圖”讓學生指出歐洲航海家所到之處,并聯(lián)想中國的鄭和下西洋,“比較這兩次航行在歷史上有什么不同”。通過深入挖掘教材,既培養(yǎng)學生識圖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思考和探究問題能力。
2.注重學科內知識的橫縱向聯(lián)系
對歷史學科內知識的綜合能力,是學生建構完整的歷史學科知識體系的關鍵,也是中考命題能力測試的重點。因此在學習中要注意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對比和綜合。
在橫向聯(lián)系上,可尋找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區(qū)域或不同方面歷史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響,并進一步歸納出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 如:“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可設計以下問題:分析工業(yè)革命給人類帶來了怎樣的重大影響?聯(lián)想到它會給中國產生什么影響?歐洲發(fā)生工業(yè)革命時,當時中國又是什么狀況?在學習中指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挖掘和聯(lián)系,并進行知識遷移,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在縱向聯(lián)系上,可尋找同一大專題或小專題所屬的各時期中外歷史相關內容進行聯(lián)系綜合,分析其相互關系,比較其異同點,分析其異同的原因、影響,并嘗試將各部分知識遷移重組,形成專題線索,以此提高綜合歸納概括能力。如:近代史上,中國是如何一步步走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的?比較分析17-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異同。
3.重視跨學科知識的滲透和聯(lián)系
重視跨學科知識的滲透和跨學科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個趨勢,也是近年來中考能力考查的重點和趨勢。在教學中,應注意指導學生以正在學習的內容為立足點,聯(lián)系其它學科中與之相關的知識,進行分析或對比,從多學科的角度,更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識,并能運用綜合知識解答相關問題。如:17-18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后,歐美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法律制度的建立情況??陕?lián)系到政治課中的“民主法治建設”的問題。再如:通過學習“創(chuàng)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紅軍長征”等史實,可聯(lián)系到我們的黨和人民創(chuàng)造了哪些偉大的精神,及弘揚民族精神的意義是什么,培養(yǎng)學生綜合學習的能力。
4.關注熱點和注重實踐
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和熱點問題,與歷史知識鏈接起來,從中挖掘出新的知識,既開拓了學生的思路,又體現(xiàn)了學生對國家重大問題的關心。
如: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請你從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各舉一例,說明我國在30年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007年7月1日是我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10周年的日子,從而聯(lián)想到中英鴉片戰(zhàn)爭后簽訂《南京條約》,香港被割占的史實,認識到中國的社會性質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四、運用所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前,考試是檢測學生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說是最重要手段。通過練習、考試和講評的不斷重復和提高,使學生逐步形成適應命題考試的能力。每次考試后,通常由教師進行分析、點評,或學生借助答案進行自我分析、評價?,F(xiàn)在可以采用學生轉換角色的自評互評方式,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命題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題的一般規(guī)律,了解答題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題的基本要領,從中發(fā)現(xiàn)自己在解答問題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誤原因,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類問題的能力。
總之,只有在教學中不斷的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才能使學生在開卷考試中做到胸有成竹、從容應考,才能發(fā)揮出最好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