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元
摘要:王艮儒學思想具有平民化視野的前瞻性和獨創(chuàng)性,在明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一席。本文從其平民生存觀背景、傳道對象、傳道方式、政治愿景等方面剖析其傳道中的平民視野。
關鍵詞:王艮 儒學思想 傳道 平民視野
王艮,號心齋,字汝止,是明代心學大師王守仁的得意門生,泰州一派開山鼻祖。王艮一直生活在社會底層,始終是勞苦群眾的代言人,他站在平民視野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百姓日用之學”,而為了使平民百姓能“與知能行”,達到致良知的境界,他把他的儒學傳道主體定為了平民。王艮曾作《鰍鱔賦》。把自己比喻成鰍,把下層勞動群眾比喻成鱔:
“其鱔因鰍得以轉身通氣,而有生意。是轉鱔之身,通鱔之氣,存鱔之生者,皆鰍之功也。雖然,亦鰍之樂也,非專為憫此鱔而然,亦非為望此鱔之報而然。自率其性而已耳。于是道人有感,喟然嘆日:‘吾與同類并育于天地之間,得非若鰍鱔之同育于此缸乎?吾聞大丈夫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幾不在茲乎?遂思整車束裝,慨然有周流四方之志。”
這篇文章的主題包含了王艮為啟民智、致良知、以平民為主體行道的決心和愿望。王艮儒學思想是以平民為行道主體的,我們還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看:
1他來自于平民
王艮乃“粗野布衣”,出身鹽場工人,曾因家貧而失學,并且曾代父親服勞役。王艮的家庭和他本人都曾深受統(tǒng)治者的剝削壓迫,這給他的思想烙上了平民要求反抗的烙印,打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階級基礎。
2他衛(wèi)道于平民
王艮治學的特點是“發(fā)明自得,不泥傳注”。王艮治學往往背反傳統(tǒng),能不拘守師說而重于創(chuàng)造。加之王艮7歲上私塾,11歲因家貧斷然輟學,學識有限,后來主要靠自學,故其思想淵源并非主要來自圣經賢傳,而是來自灶丁、農民、小商等下層勞動群眾。王艮用其“發(fā)明自得”的“百姓日用之學”與封建主義的圣經賢傳抗衡,倡導人的自然主體性,重視人的社會價值,表達了平民在沉重的封建剝削和壓迫下,爭取物質和精神上生存權利的強烈愿望,這也成了他平民儒學思想的主要內容。
3他“如傷”平民
王艮曾說:“文王‘望道而未之見。道。如‘魯一變至于道之道,‘視民如傷,故望天下于道也。見,如‘豈若于吾身親見之見。當紂之亂,故卒未之見也?!币馑际钦f,想治理好天下,就要能夠“視民如傷”,即把封建統(tǒng)治下受苦受難的人民看成傷病員一樣,不可驚擾他們。這體現(xiàn)了王艮具有的一種體察民情、感同身受的樸素平民情感。
4他歌頌平民
與封建統(tǒng)治階級把勞動人民視為“下人”、“踐人”相背,王艮與勞動人民休戚與共,深切體察到了他們之偉大,認為他們值得千歌萬頌,這在王艮《詠下》這首詩中反映得比較充分:
“世人不肯居斯下,誰知下里乾坤大。萬派俱從海下來,天大還包在地下?!?/p>
“下里乾坤大”是說只有社會“下”層才是最廣闊生動的世界,反言之,封建社會“上”層則是狹隘、憋萎的地方,這是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蔑視。“萬派具從海下來”,清楚表明世界上的一切財富都是“下”層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出來的,他以其社會實踐經驗,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疤齑筮€包在地下”,王艮大膽向封建倫理挑戰(zhàn),把“地”(勞動人民)與“天”(封建統(tǒng)治者)的關系顛倒過來,不是“天”大,而是“地”大,只有人民才是社會歷史的真正主人。
5他樂教平民
把王艮稱為近古史上的平民教育家,并無過譽之嫌。王艮不以科舉文字做進身階梯,淡然無仕之心,幾次拒絕推薦,終生不入仕場,但他大多時間奔走于市井和農舍躬行講學,以啟發(fā)百姓民智,其教學活動,盛況空前。據(jù)史料記載,王艮的學生至五傳弟子有名可查的有400多人,就其成分來說,主要是平民,其中有農民、樵夫、陶匠、商販、傭工等,而這也是他平民儒學傳道內容廣為流傳的群眾基礎。
王艮講學貼近平民實際思想和社會生活,立論的出發(fā)點是為勞苦大眾?!赌曜V》記載:“及各場官民遇難處事。皆就質于先生,先生為之經劃,不爽毫發(fā)?!倍豸拗员幻癖娝湃危旧线€在于他的儒學傳道立足于博大的平民視野上。
1傳道對象的平民大眾化
明中葉以來,隨著商人社會倫理地位的目漸提高,儒家營壘中的有識之士亦在轉變傳統(tǒng)的倫理價值觀,以順應這種時代進步。王艮認同和繼承了先秦儒家“有教無類”的平民傳統(tǒng),提出了兩個著名教育的論點:一是“容得天下人,然后能教得天下人”;二是“人之天分有不同,論學則不必論天分一。所以,王艮教人傳道“不以老幼貴賤賢愚,有志愿學者,傳之”。
事實上,王艮門下占多數(shù)的是來自社會底層的農夫、樵者、陶匠、商販等普通勞動群眾。
黃宗羲在《泰州學案》中也生動地記敘了樵夫朱恕從學王艮的一段軼事:“朱恕字光信,泰州草偃場人。樵薪養(yǎng)母。一日過心齋講堂,歌曰:‘離山十里,薪在家里,離山一里,薪在山里。心齋聞之,謂門弟子日:‘小子聽之,道病不求耳,求則不難,不求無易。樵聽心齋語,浸浸有味。於是每樵必造階下聽之。”
“愚夫俗子,不識一字之人,皆知自性自靈,自完自足,不假聞見,不煩口耳,而二千年不傳之消息,一朝復明”。在這里,王艮族弟王棟想表達的意思是,孔子開創(chuàng)的儒學本是士農工商共同共明之學,但自秦漢以后,此學為少數(shù)經生文士所壟斷,孔子儒學的平民傳統(tǒng)反而被泯滅了。所幸王艮將其恢復過來,這是對王艮平民儒學思想意義的集中概括。
2傳道內容的簡易通俗化
王艮的傳道對象是普通大眾,在他看來,宣講圣學,惟其簡易,平民百姓才樂于接受。因此,他提出:“此至簡至易之道,視天下如家常事,隨時有處無歇手地,故孔子為獨盛也。”力求將儒學經典通俗化,圣人之道平民化。王艮進一步說:“圣人經世只是家常事?!边@就把經生文士、帝王官吏獨占的“圣人之道”平民化了,這不僅能引起一些士大夫的興趣,更在平民百姓中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王艮以平民為本位的立場是他將經典儒學改造成平民儒學的立論依據(jù)。
王艮治學也提倡“即事是學,即事是道”的簡易傳道,講學多隨事指點。他認為為學關鍵在于體道悟道,而不在于拘守經典,執(zhí)著先儒之言。為此,他傳道授業(yè)總是通過身邊小事點撥,篤信“言教不如身教之易從也”@的傳道解惑方式。王艮一生力圖將經生文士的章句儒學轉化為普通百姓的日用之學,激發(fā)人們對"SE道”社會的追求,這在中國儒學史乃至整個中國思想文化史上不失為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
3為民謀祉的政治愿景
王艮曾經當了八年制鹽的灶丁,自幼經歷和百姓疾苦,在他心中萌發(fā)了關懷眾生的信念。這使王艮一生信奉并宣揚“百姓日用即道”。其學說出發(fā)點就是“大丈夫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他出世為民的具體做法之一就是提出一系列的為民政治主張,從而縮小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緩解百姓的苦難。
王艮的第一個為民政治主張是:重視教化。省刑于民。王艮認為如果沒有教化群眾,而直接采取暴政苛律來鎮(zhèn)壓是殘忍的,正所謂“刑所以弼教者也,故不教而殺謂之虐”。王艮在《王道論》中說:“蓋刑因惡而用,惡因無教養(yǎng)而生。茍養(yǎng)之有道,教之有方,則衣食足而禮養(yǎng)興,民自無惡矣。刑將安施乎?”認為民有本自然無惡,有了生活依靠才能減少惡和刑罰。
第二個為民政治主張是:務本節(jié)用,關注民生。民生是國之根本,如果民生不養(yǎng),則教化無施,“然養(yǎng)之之道,不外乎務本節(jié)用而已”。所謂“務本”,就是要使“眾皆歸農”,發(fā)展生產;所謂“節(jié)用”,就是要求封建統(tǒng)冶階級節(jié)省開支。只有讓勞動人民安息有養(yǎng),統(tǒng)治階級杜絕奢靡濫費。才能緩和階級矛盾及其他各種社會矛盾。
第三個為民政治主張是:均田均地,使民樂業(yè)。王艮早年在自己的家中均分過財產,認為“家人離,起于財產不均”,企圖用均平思想解決家庭問題。在他晚年,“時安豐場灶產不均,貧者多失業(yè),奏請攤平,幾十年不決。會運佐王公、州守陳公共理其事,乃造先生謀,先生竭心經劃。二公喜得策,一均之而事定,民至今樂業(yè)。他認為這種“攤平”的均分辦法能滿足失業(yè)貧者的要求,符合王者締造大同社會的精神。
第四個為民政治主張是:“先德行而后文藝”。他鄙視重功名富貴者,認為“以文藝取士”的八股科舉造成了很壞的社會風氣,世人“皆文藝之是貴,而莫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學矣一。他認為只有那種“有德行才藝者。必見于人倫日用之間,而一鄉(xiāng)之人無不信之者”才能真正取信于民、造福于民。這種舉以德行優(yōu)者為士的思想,反映了平民階層參與政治的需求。在王艮的政治愿景中,整個社會既以道德仁義為美,又以道德仁義為教,人的精神與物質需要能和諧交匯,人與人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達到了平民希望的理想狀態(tài)。
王艮立足于人的自然性和本體價值,致力于在平民階層的布道傳說啟蒙,代表著進步平民階層的思想,這使他擺脫了傳統(tǒng)儒學的束縛,在自己的理論上建立起人人都能修得儒學精髓的通道,把自古以來統(tǒng)治、特權文化階層的學問播灑到了平民百姓之中,拓寬了中國儒學的世界化發(fā)展之路。同時他和他帶領的泰州學派所開創(chuàng)的平民化的儒學豐富了儒學的內涵,更是儒學創(chuàng)立到歷經千年后復位民本的開端。一股平民儒學思想勢力在晚明之際開始崛起,其理論學說引發(fā)了后來影響深遠的人文主義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