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多鵬
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即個體的公民思想品德素質發(fā)展功能,是由當代思想政治課的性質決定的。它主要表現(xiàn)在對學生個體的公民思想品德的內容要素及其結構和功能形成發(fā)展的影響與作用,實現(xiàn)學生個體思想品德的社會化和個性化,它能夠依據(jù)學生個體的思想品德心理結構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按社會發(fā)展需求和趨勢,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常識和觀點,影響和促進他們的公民思想品德心理諸要素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和品德結構功能的健全。那么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如何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呢?
一、改革教學評價機制,教學評價多元化
現(xiàn)代教育學家葉圣陶曾經說過:“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實做而不在于能說會道”,說明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知行統(tǒng)一,教學評價應著重對學生實踐的考察,只有這樣才能突出思想政治課德育的功能。但是在現(xiàn)實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家長對學生的評價、學校對老師的評價以及社會對學校的評價,仍然是以考試成績作為根據(jù)和尺度。這種應試教育的思想和評價機制導致教師、家長、學生、社會只看分數(shù),過分重視考試成績,對于學生實踐能力如何、是否言行一致在評價內容上沒有體現(xiàn),產生師生忽視德育的現(xiàn)象,有的思想政治課成績“高分”者自私、冷漠、心胸狹窄、缺乏愛心,甚至有人說德育已“失效”,雖然有些夸大其詞,但也給我們敲響警鐘,說明思想政治教學評價內容嚴重淡化德育功能,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學評價的改革勢在必行。
作為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政治學科,要想實現(xiàn)其應有的作用,需要先從教學評價入手,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變單一的考試成績?yōu)槎嘣u價。評價的多元化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評價的內容、形式和主體。評價的內容既有對學生學科知識的書面考核,也有對學習能力、方法、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評價。比如對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與提出問題能力、收集和加工信息能力、人際合作交往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評價,還有對學習的認識、態(tài)度、方法、體驗和品質的評價等。評價的形式除了紙筆測驗以外,還有描述性評語、項目評議、學生自評與互評、談話觀察、問卷評價、小論文、成長手冊和表現(xiàn)性評價等。評價的主體既有教師,也有學生,還可以有相關的指導者。可以是學生個體,還可以是學習小組或整個班級。利用多元化評價,突出德育在政治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提高教師政治思想業(yè)務素質,增強德育觀念,發(fā)揮示范作用,用愛去感染每一個孩子
政治課教師是政治課的執(zhí)教者,是增強政治課德育實效的主導者。作為政治課教師,不僅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這一觀念應該深入每一位政治課教師的心。
為了教育、引導好學生,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政治教師必須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yè)道德水平。實踐證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教是無聲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不帶任何強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響學生、帶動學生,具有極大的感染力。言傳身教比單一的道德說教,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自身修養(yǎng),在言論上,要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負責。在舉止上,要時時處處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正如列寧所說“只有自己堅定,才能使人堅定”。
為了教育、引導好學生,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政治教師要用愛去感染學生。愛是與學生心靈溝通的橋梁,愛是德育教學的基礎。政治教師只有把愛學生放在第一位,關心他們的思想,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生活,尤其是要關心和愛護后進生,大到理想、信念、意識,小到問寒問暖,而且愛得深、愛得純、愛得真,學生才會樂于接近老師,接受老師的德育教學。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愛是無聲的語言,更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
三、運用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富有感染力的、真實的道德情境,促進學生道德的切身體驗
在德育工作中,空洞的強制性說教,往往會引起學生的排斥和反感。有位專家曾說,任何一種教育現(xiàn)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成功的一大亮點就是注重情境的創(chuàng)設,利用德育情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形成高尚的品德,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境界。如:在講授初二思想政治“不忘父母養(yǎng)育恩”時,為激發(fā)同學們對“母愛”偉大的理解,培養(yǎng)他們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操,我用多媒體向他們展示:四川大地震的感人故事“以肉身擋斷墻,雙親舍命救幼女”,一幅幅畫面通過多媒體呈現(xiàn)在同學們的眼前,他們被眼前的畫面深深地震撼了,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四、充分利用社會實踐活動,提高政治課德育的時效性
實踐是道德體驗的場所及主體性生成的基礎,同時是道德體驗深化、發(fā)展的動力。道德體驗不僅在實踐中產生,實踐建構著主體的精神世界,同時當代中學生有較強的自主意識和社會參與意識,他們已不再滿足課堂中的教學內容,渴望走向社會,深入生活。根據(jù)這一特點,我們要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適于社會實踐的因素,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實踐、體驗的機會。如:我在講初三政治《我國面臨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時,我先讓學生去了解我們身邊的環(huán)境狀況如何?又怎樣去解決?帶著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深入到校外進行調查,通過調查、訪問、搜集材料,并作統(tǒng)計,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交流,達成共識。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加深了對環(huán)保知識的認識,更養(yǎng)成了保護環(huán)境的習慣。社會實踐活動不勝枚舉,學生在課堂上明確深化觀點,并用課外實踐驗證觀點,不僅在實踐中學會了知識,得到了鍛煉,也在實踐中提高了道德認識和道德踐行能力。
總而言之,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應該明確思想政治課的性質、地位和作用,端正教育思想,強化德育功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時,作為教師必須勇于實踐,善于思考,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探索更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運用于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實踐,以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課的質量,發(fā)揮思想政治課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