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新平
摘要:中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綜合而復雜的問題,語文教師可依據(jù)《語文課程標準》培養(yǎng)學生閱讀課外書的習慣,指導學生讀先秦散文、唐詩宋詞、經(jīng)典名著、現(xiàn)當代著名文人的作品等等,并在書籍空白處寫自己的見解、體會、建議以及評價。在開主題班會時進行讀書經(jīng)驗的交流。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 課外閱讀
平時語文教師談起學生,往往對學生語文能力太差、作文水平不高大傷腦筋,而對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探討較少。誠然,語文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綜合而復雜的問題,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的影響,這里的重要問題是,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該怎么做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呢?
想到了魯迅和以他為代表的一批名垂青史的現(xiàn)代學者,他們不但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讓人欽佩不已,文章也無可爭議地成為我們學習的典范。關(guān)注他們的成長或許對我們有所啟發(fā)。
魯迅七歲到私塾學習,對四書五經(jīng)之類深感枯燥無味,而對課程以外的野史、筆記、小說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方面內(nèi)容的大量閱讀,對他文學基礎(chǔ)的形成大有裨益。
冰心被我們成為世紀老人,她在晚年回顧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時,特別強調(diào)中國古典文學對她產(chǎn)生的影響。
當然,還有無數(shù)類似的國內(nèi)外作家和文學家,他們的語文能力、文學素養(yǎng)可謂高矣。但在學堂里的正規(guī)學習連本人也不大提及,卻對大量的自由閱讀津津樂道。這不是說學堂里的東西完全沒有用處,而是在強調(diào)大量課外讀物對他們的成長所起的不可忽視的作用。
有一本書的名字叫《低下頭來數(shù)星星》,編者名叫曹文軒。他專門研究歷屆全國各省市進入清華和北大的狀元,探究他們之所以成為狀元的奧秘。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狀元們的生活背景不同、性格愛好各異,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在中學時都有課外閱讀的習慣,而且數(shù)量可觀。
人們參加工作走上社會以后,回憶起中學時代的生活,很難說對某一堂語文課留有深刻的印象,但對自己心愛的一本書、書中一個情節(jié)、情節(jié)中的一個人物卻記憶猶新。不知不覺中你已經(jīng)潛移默化地受到了這本書的熏陶。這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在證明自由閱讀的價值的同時,也對我國的教育體制的某些環(huán)節(jié)提出了質(zhì)疑,至少說明語文課本的內(nèi)容不能滿足學生們的需要。
現(xiàn)代初級中學語文課本每冊有230篇左右的文章,約一百五十多萬字,其中有近三分之一是附錄內(nèi)容。32開170頁的書要半年的時間才能學完,算下來每天只學一頁,這怎么能滿足精力充沛、思想單純、思維活躍的青少年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啊!他們亟需從其它渠道獲得足夠的營養(yǎng)。
可是長期以來,大量的學生家長視孩子們的課外閱讀為不務正業(yè),把他們手頭那得到世界認可的著書稱為“閑書”。誠然,學生如果在課堂上讀小說,那勢必會影響考試課程的學習,我們是反對的,因讀小說而影響甚至放棄其他課程的學習更是不可取的。在完成課業(yè)以后,捧起自己喜歡的書籍,以欣賞的心態(tài)在真善美的世界里與哲人對對話,有什么不好呢?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不少人的語文能力和文學素質(zhì),正是在這個美妙的世界里逐漸提高的。
如果說《紅樓夢》是閑書的話,那么中學課本里為什么有“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如果說《水滸傳》是閑書的話,那么中學課本里為什么有“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如果說《三國演義》是閑書的話,那么中學課本里為什么有“楊修之死”。這一切都該怎么解決呢?難道那些德高望重、造詣頗深的編者錯了嗎?不是,這只能說明那些經(jīng)過歷代考驗的作品里,有值得我們吸取的精華。正所謂“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只要人家愿意讀,就讓人家讀好了。正像人的骨骼成長一樣,那是需要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的。
為了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根據(jù)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原則,結(jié)合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教育部于2001年制定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令人欣喜的是這個《標準》對中學生的課外閱讀作了明確的肯定:“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辈⑶以凇案戒洝敝辛谐隽艘恢亮昙壭枰痴b的70篇古詩和7—9年級需要背誦的50篇優(yōu)秀古今詩文,明確要求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還向大家推薦了童話、故事、寓言、散文、長篇文學名著、當代文學作品以及科普科幻等讀物的篇目。
歷史上《語文教學大綱》修訂過多次,任何一個版本都不如這次《標準》對課外閱讀的重視。自由閱讀的春天到來了,有了這把尚方寶劍,教師們再也不用有什么顧慮,可以大膽的鼓勵、指導學生讀名著了。學生再也不用懼怕家長的指責,可以把地下活動轉(zhuǎn)為公開活動了。
面對書市上琳瑯滿目、浩如煙海的讀物,家長們感到困惑,有的教師也不知如何選擇。這時,應該記起《標準》中的一句話:“鼓勵學生自由選擇閱讀材料?!边@就是說,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想讀什么書,就讀什么書;對哪類讀物有興趣,就買哪類讀物,甚至包括武俠題材的書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陶行之語)人只有對某項工作產(chǎn)生了興趣,才會自覺的堅持下去;也只有在興趣的驅(qū)使下,才會有所提高、有所創(chuàng)造。這樣說來,《標準》上鼓勵學生自由選擇的界定實在是意義重大,家長大可不必杞人憂天了。
同時,并不是說家長們可以撒手放羊了,我們教師還有推薦建議和指導的任務。對于不少學生來說,在閱讀哪些書籍上他們也存在著盲目性,自主選擇買來的東西未必就真的十分理想,而師長畢竟經(jīng)歷較多,哪些東西的教育意義更大有過切身的體驗。因此,可以用建議(而不是硬性的指定)的態(tài)度予以指導。
充斥市場的各類中學生作文,一般說來不宜推薦,小作者畢竟閱歷有限,其作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也就大打折扣了。常見作文課上個別同學捧著一本類似的書尋尋覓覓,這是不足取的,有臨時抱佛腳和大孩教小孩之嫌。
建議學生讀先秦散文、唐詩宋詞以及各朝代的優(yōu)秀詩文,那是經(jīng)歷史考驗得到公認的經(jīng)典之作,它們曾陶冶過歷代無數(shù)先人的思想,最該精讀乃致背誦;以魯迅的著作為代表的現(xiàn)代文學作品是我們文化寶庫中的一大筆財富,不繼承無以對先人;當代活躍在文壇上的季羨林、余秋雨、畢叔敏等人的作品也有必要涉獵;而獲“茅盾”文學獎的中長篇小說更是不該放過的。
各類書籍的邊沿空白處算起來要占全部頁面的三分之一,這些地方是為了美觀,更是讓讀者在上面寫字用的。師長應該建議學生隨手寫心得體會,生疏的字詞、對書中高明見解的贊嘆、自己對作者觀點的不同意見等等,都可隨手寫在書頁的空白處。每頁書上有作家的原文,又有自己的評價,這才是實際意義上的與哲人對話。
語文教師可過一段時間開個主題班會就讀書的經(jīng)驗交流一番,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會談出新意來,與此同時,也已經(jīng)收獲了課外閱讀的成果。
請大家都來關(guān)注課外閱讀,放開手讓孩子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吧。從某種意義上說,狀元就是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