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樂是一門特殊的藝術,聲樂特長生要想學好聲樂,首先要打破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分家的觀念,同時學好聲樂演唱的基本方法與技巧,然后充分認識自身的能力,根據自身的條件來量身定做歌曲,將來才能從容應對高考。
關鍵詞:聲樂教學 觀念 方法 演唱技巧
聲樂既是一門特殊的藝術也是一門科學。當今廣大中學生喜歡歌唱。為了實現夢想,他們懷著滿腔熱情投入到了高中聲樂的學習當中,那么這些聲樂藝術特長生在高中階段該如何學習聲樂呢?筆者認為他們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出努力:
一、首先要打破傳統(tǒng)的民、美唱法分家的觀念
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他們往往都存在這樣的想法,如有的學生一入學就開始對老師說:“老師,我要學唱民歌”,有的說:“老師我要學唱美聲”。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首先我們要知道,學習唱歌就是要學習科學用嗓來歌唱,我們要學會利用科學的歌唱方法來表現不同民族風格的作品。例如:我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老師就利用自己夜鶯般動聽、迷人的歌喉一次次成功演繹了西洋聲樂作品和中國民歌,她從沒有把自己劃向哪種唱法,而是根據自己對作品風格的理解,用她精湛的、科學的演唱方法與技巧來演唱,使得民、美兩種唱法互相借鑒、融匯貫通。還有我國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老師不但能完美地演繹西洋歌劇,還能唱中國的民歌、通俗歌曲,如:《絨花》《康定情歌》《同一首歌》等,這使我們懂得只要立足于“科學”歌唱,加上對歌曲風格、特點的理解,就能使我們的聲音流暢,充滿美妙、動聽的色彩。
二、要學好聲樂的演唱基本方法與技巧
(一)培養(yǎng)正確的歌唱姿勢
歌唱的姿勢在聲樂的學習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歌唱的姿勢正確,發(fā)聲的各個器官就能正常工作,否則會造成胸部緊張塌陷、聳肩、小腹癟縮等一系列的不利于歌唱的錯誤姿勢,從而使聲音的通道受阻、下巴和頸部緊張、僵硬等,影響了聲帶的正常發(fā)聲。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yǎng)正確的歌唱姿勢。歌唱的正確姿勢就是:身體直立,保持自然放松而又積極的狀態(tài)。目光平視前方,胸部打開,兩肩略向后展,小腹微收,下頜收回,兩腳既可一腳前一腳后站立,又可兩腳左右分開站立,站立時一腳實一腳虛,便于演唱時用上腰部和小腹的支撐。發(fā)聲時下頜不能用力,頸部放松,胸部打開,舌平方,軟腭抬起。對于初學者來要說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歌唱姿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在平時的訓練中逐漸培養(yǎng),注意在訓練過程中多對照鏡子不斷發(fā)現自己的不足并及時改正,及早形成一個正確的、良好的歌唱姿勢。
(二)運用正確的呼吸進行歌唱
呼吸是人體發(fā)聲的原動力,我國民族傳統(tǒng)的唱法中就有“氣為聲之本,氣乃音之帥”的說法,由此可見,呼吸在歌唱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呼吸的方式共有三種: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在這三種呼吸方法中,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法被聲樂界認為是一種完善而科學的呼吸方法。這也就是我國傳統(tǒng)聲樂理論中所說的“丹田之氣”的呼吸法。這種呼吸方法吸得自然、深入,能使吸進的氣息到達肺葉的下部,歌唱者兩肋擴張,橫膈膜下降,小腹微收。這種呼吸方法的運用,能使歌唱者的聲音得到后腰和小腹的支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①在利用胸腹式聯(lián)合式呼吸的時候忌小腹癟縮。因為如果癟縮了小腹,吸氣時氣息就會吸到胸部,那樣就會使聲音缺少支撐,不好控制,而且氣息在歌唱中也不夠用。②吸氣時注意用口鼻同時吸氣。③吸氣時要注意胸腔打開,兩肩放松,兩肋擴張??傊?正確的呼吸方法能讓我們的聲音運用自如,使我們發(fā)出的聲音自然、準確,音質優(yōu)美,使歌曲的情感表達更加完美。所以同學們在學習聲樂的時候,只要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就能唱出優(yōu)美動人的歌曲。(建議:呼吸練習的方法:可練習吹氣球、吹蠟燭,在騎自行車時邊騎邊唱,尋找氣息支撐的感覺,或邊唱邊原地小跑進行訓練。)
(三)運用好共鳴腔
歌唱共鳴的運用可以豐富、改變聲音的色彩和音量的大小,促進聲區(qū)的統(tǒng)一等。美好的共鳴是提高歌唱表現力的關鍵。那么,什么是共鳴呢?共鳴就是:聲帶本身發(fā)出的聲音在人體的各個共鳴腔得到了共振,使音量變大,音色變豐富等。在聲樂上,人體的共鳴腔體一般分為: 頭腔共鳴(即鼻腔共鳴,包括鼻腔、鼻咽腔和鼻竇)、口腔共鳴(包括口腔、口咽腔和喉腔)、胸腔共鳴(包括氣管、支氣管和整個肺部)三大部分。演唱者在歌唱時要根據人聲各聲區(qū)來調節(jié)自己的共鳴。如:唱高音時(也就是高聲區(qū))應該以頭腔共鳴為主(頭腔共鳴時,歌唱者的頭頂有震動感,聲音傳的很遠),口腔共鳴次之,胸腔共鳴更次之;唱中音時(也就是中聲區(qū))主要以口腔共鳴為主(聲音在口腔的前上部引起振動,在上齒背方向集中、推送,聲音圓潤、流暢),其他共鳴腔體為輔;唱低音時(也就是低聲區(qū))主要運用胸腔共鳴(聲音渾厚、有力,胸部有震動感),其他腔體的共鳴為輔。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得到好的共鳴呢?①正確的呼吸方法的支持,是良好共鳴的基礎。如果缺少了呼吸的支持,去找哼鳴的話,全身都是緊張、僵硬的,發(fā)出的聲音是擠、卡、干澀的,沒有彈性的,所以,我們在歌唱時,一定要在正確的呼吸支持下進行,適當調節(jié)各共鳴腔的使用程度,使我們的聲音更加優(yōu)美、動聽。②歌唱時多找“頭聲”。我們在歌唱的時候,無論唱到哪個聲區(qū)、哪個音,都要把聲音的集中點放在頭腔共鳴(大家可以感覺自己兩道眉毛的中間部位,也就是額竇處有一個集中點)。在歌唱中有了頭聲,就會使我們的聲音充滿色彩,音量增加,使聲音更具有穿透力,同時也會減輕聲帶的負擔,節(jié)約氣息,減少體力的支出等。③多做哼鳴練習。多做哼鳴練習,在正確的呼吸基礎上哼,感覺在假聲位置上哼,同時把氣嘆出來,哼時可以閉嘴哼,也可以開口哼或者嘴巴開閉交替的哼。哼鳴的練習可以使聲音的上下通道更加統(tǒng)一,氣息更加連貫,更便于共鳴腔體的使用與調整。運用好共鳴腔是我們在歌唱中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它會使我們的聲音立體而有磁性,使我們的情感表達更盡善盡美。
(四)解決好換聲區(qū)的問題
一個沒有經過訓練的聲音,當由低音到高音唱到一定高度時,就會感到很吃力,聲音變得擠、卡、暗啞,音色不統(tǒng)一。失去了唱中、低音時的那種圓潤、明亮而又流暢的聲音,需要運用某些技巧與方法才能繼續(xù)往高聲區(qū)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到換聲區(qū)了。要想使自己的聲音色彩統(tǒng)一起來,并且在換聲時聲音能自然地過渡到高聲區(qū)而不發(fā)生明顯的過渡痕跡,這就需要我們在換聲區(qū)加強練習,先不要急于往高聲區(qū)去唱,應該從換聲區(qū)開始做下行音階發(fā)聲練習。當聲音由中聲區(qū)唱到高聲區(qū)時,這個時侯我們需要采用另外一種方法來解決,而不再是利用唱中聲區(qū)時的那種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將胸腔打開,調低喉頭位置,加強小腹和后腰的支撐力,并將脊椎向兩端伸展,使用大量的頭腔共鳴,發(fā)聲位置稍往后移一點。這樣唱出的聲音才會上下貫通,使自己的音色在整個音域都保持圓潤的色彩。當然,要想渡過自己的換聲區(qū),使自己的聲音上下暢通無阻,還需要大家耐心刻苦的訓練,只要用心練習,會很快渡過換聲區(qū)這道坎。
(五)要學會咬字吐字
在學習聲樂的過程,大多數的學生只注重氣息、共鳴等發(fā)聲技巧的使用,往往忽略了字音的正確發(fā)聲位置。其實,咬字吐字在歌唱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咬字吐字的正確與否能直接影響到歌唱技能的培養(yǎng),能增強歌唱語言的表現力,以達到生動、形象的演唱效果。那么,什么叫咬字吐字呢?咬字是指字的字頭(聲母)的發(fā)音,就是把字頭的聲母按照正確的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予以咬準。吐字指字腹和字尾而言,就是把字腹的韻母,按照開、齊、合、撮的口形找準著力點予以引長吐準,并收清字尾。在歌唱的過程中,聲母發(fā)音時間很短,要唱得準確、敏捷,而字音的響亮度直接來源于韻母中的母音,母音發(fā)音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字音的準確、清晰、歌唱聲音共鳴的大小、音色的豐富、字音的圓潤以及歌唱語言的連貫性。所以在歌唱吐字中要掌握好以下幾點:①要將字腹適當延長,然后通過鼻腔進行歸韻,并在額竇處形成一個亮點。②打開各個共鳴腔,將元音的共鳴位置稍向后移。③將聲音成柱狀豎起,穿透頭頂,并使聲音圓潤,像流水一樣流動起來。所以同學們應該大力加強普通話的學習,以此來提高歌唱中咬字吐字的能力,增強歌唱的表現力,使歌唱達到生動形象的效果。
(六)注重歌曲情感的表達
要想學好聲樂,我們不但要仔細推敲演唱方法與技巧,還要進一步增強自身的文學藝術修養(yǎng)。因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文學藝術修養(yǎng),才能幫助我們理解歌曲,加深對歌曲創(chuàng)作、內涵民風等的理解,從而才能更加準確地表達歌曲的情感,才可以將演唱的作品演繹得淋漓盡致。
三、了解學生的能力,為學生量身定做歌曲
有的教師在教學中不顧學生的能力如何,盲目給學生留難度很高的歌曲,總以為這樣學生進步快,在考試中占優(yōu)勢、得分高,可是事實并非如此,招生的院校在考試時不但要考查考生的演唱基本功,而且還要考查學生的音準、節(jié)奏、嗓音條件等,如果評委老師認為你有培養(yǎng)潛質,即使你唱了一首很小的歌曲也會給你打出滿意的分數,相反如果你選擇的歌曲從難度音域表現力上力不從心,必會取得相反的效果,要知道大作品誰都能唱,但是想要唱好卻不容易。在中國作品中有許多小巧而又經典的歌曲,他們雖然小但也具有一定的難度,且風格各異,非常適合參加藝術考試。所以,教師應對學生聲樂演唱程度進行客觀而又仔細的分析后,再為學生確定考試的歌曲,只有認識到自己的真實的能力,才會揚長避短,輕松自然地完成自己的演唱。
總之,在學習中我們不但要掌握科學的發(fā)聲方法,立足于學習利用科學的發(fā)聲方法來歌唱,還要客觀分析自己的真實演唱能力,為自己量身定做適合的歌曲,并根據不同作品的語言、風格,利用不同的表現形式來體現作品的特色。如果做到以上這些,相信每一位同學都能在藝考時取得好成績。
參考文獻:
[1] 雷禮著,《歌唱語言的訓練與表達》,上海音樂出版社
[2] 周小燕講,《歌唱的訓練》教學光碟,中央音樂學院北京環(huán)球音像出版社
[3] 余開基 編著,《高考音樂強化訓練》(聲樂卷),湖南文藝出版社
[4] 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 》
作者簡介:
趙春妹,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學音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