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忠
在中國,歷來就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社會成見。古時候,由于科舉取仕的制度導向,讀書是寒門子弟向社會上層流動的必由之路,因此,讀書就得到了廣泛地重視和推崇。按理說,讀書的重要性應當是毋庸置疑的了。可是,根據(jù)近期觀察的見聞來看,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并沒有在全社會達成廣泛的共識,“讀書無用論”在相當一部分人群中還有一定的市場。
與1970年前后產生的“讀書無用論”相比,如今的“讀書無用論”有了新的內涵。以前的“讀書無用論”主要是指知識受到猛烈批判,社會上出現(xiàn)學生不愿上學,認為“知識越多越反動”的思潮。自改革開放以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知識改變命運”已經成為社會的廣泛共識,如今認為“讀書無用”的人也并沒有對知識持強烈排斥的態(tài)度——在對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看法上,他們持消極的看法,通過對讀書的短期投資與回報的簡單分析,學生或者家長做出了“不讀書”的選擇,這大概就是目前逐漸形成風氣的“新讀書無用論”的內涵。
2009年,大學畢業(yè)生610萬,加上往年150萬未就業(yè),就達到760萬之多。應屆畢業(yè)生整體就業(yè)率為35,6%。大學生出現(xiàn)就業(yè)難,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應該是多種原因共同的結果。但無論何種原因,都不應該得出“讀書無用”這樣的結論。大學生就業(yè)難,已成不爭的事實,“讀書無用論”重新抬頭。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國務院原分管教育的副總理李嵐清說,有一件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歷歷在目。他說:“有一年,在延安郊區(qū),我訪問了兩家農戶,兩家的窯洞緊挨著。一家是富裕戶,家里有電燈、電話、彩電、冰箱等現(xiàn)代化家用電器,可以說是小康了。我問是怎樣致富的?這家主人告訴我,先是靠種蔬菜和果樹,由于他最早引進優(yōu)良品種,科學栽培、管理,銷路好,賣價高。后來積累了資金又外出搞運輸銷售,賺的錢就更多了?,F(xiàn)在全村的農民都要求他回來,黨員們選他當村支書,要求他帶領全村脫貧致富。他答應了,剛回到家不久,正同大伙合計脫貧致富的路子。我再問他念過書沒有,他回答說他妻子是初中畢業(yè),他是高中畢業(yè),后來X,I-_了技術培訓班并仍在繼續(xù)自學。而他們的鄰居,住的卻是一個又破又窮的寒窯,可能比戲劇里王寶釧武家坡的寒窯好不了多少。全家在那里苦熬。我也問他們念過書沒有,說念過幾年小學。再問他們認識多少字,回答說識不了幾個。這就是給我印象最深的鮮明對照。結論應當是:農村人讀書決不是無用,而是有用得很?!?/p>
“種田不如老子,喂豬不如嫂子”。讀書有啥用?“如果我們用于傳統(tǒng)落后的農業(yè)。似乎學不學并無大礙,農民不識字,不是也過來了嗎?地里不是照樣長莊稼,照樣養(yǎng)活了幾億人的嗎?現(xiàn)在,這當然是不行的。農民群眾文化水平低,這正是我國農業(yè)長期難以擺脫傳統(tǒng)落后面貌的重要原因。”
讀書有用!只有讀書才能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只有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能為社會為個人創(chuàng)造更多、更好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才能成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人。展望2l世紀。世界正在走向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將成為最重要的經濟力量,知識越來越顯現(xiàn)出無與倫比的價值。據(jù)聯(lián)合國不完全統(tǒng)計,在60年代,企業(yè)利潤的13%左右來自科學發(fā)明;而在70年代,企業(yè)利潤的30%來自科學發(fā)明;在當代,企業(yè)利潤的70%以上來自科學發(fā)明。
“讀書無用論”者都有一個通病,就是過分強調能力的重要性。有些人是很聰明,什么事情都是看一下就能上手。但是,如果他們多讀點書,提高理論素養(yǎng),那么他們的能力肯定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同樣智力水平的人,讀過大學的跟沒讀過大學的人一比,差距馬上就出來了——整個人的氣質都不一樣。我們學的課本上的知識,受到很多人的指責,說學了之后出來工作用不上。我們承認有些科目確實是很垃圾,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否認,我們在學習大部分某些人認為是無用的東西的時候,就算以后用不上,我們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都在不知不覺中被這些“無用的科目”潛移默化。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看一下,同樣都是學那些“無用的科目”,文科生的思維跟理科生在同一個問題上的反應可以相差十萬八千里!學過數(shù)學的人跟沒學過數(shù)學的人一比較,思考的邏輯的嚴密也有很大的差距。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經過多年含辛茹苦地學習研究,終于突破了難關,在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培育出強優(yōu)雜交水稻。從推廣種植雜交水稻以來,已累計增產稻谷3600億公斤,為社會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財富。2000年隆平科技上市,袁隆平以自己的名字獲得了200萬元財富,他的知識得到了具體的體現(xiàn),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后,隆平科技一路攀升,再一次展示了科技知識的巨大價值。熟悉袁隆平的人都知道,他一生從不提如何賺錢,唯一的工作就是用知識進行創(chuàng)造。他是在一種不追求財富的過程中得到了巨大的財富。
成都一位普通的地質工人——劉京英,他非常好學。工作之余,總是孜孜不倦地學習,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2003年秋季,他發(fā)明了“納米稀磁芯片”牙刷,獲得了中國和國際兩項專利。前不久,香港一家企業(yè)盯準該牙刷市場“錢景”,以1500萬元的天價。將其專利買走。
由此可見,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一個人如果不讀書,不堅持學習,他只能成為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累贅,必將被社會淘汰。現(xiàn)在不少而立之年的工人、醫(yī)生、教師、國家干部為了適應形勢的發(fā)展,工作之余紛紛走回課堂,以獲新知,使自己在競爭上崗的年代不至于被淘汰。這也充分說明了“讀書無用”論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