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飛
[摘要]《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蔽以谥笇珔^(qū)教師培養(yǎng)學生數學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要求教師改變觀念成為教學活動的真正組織者;指導教師選擇適應兒童學習的教學方法;促進教師的數學教學改變針對性,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在學習中都有所收獲。
[關鍵詞]數學 教學策略 新理念 教師角色
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的內涵更為豐富了,各地在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培養(yǎng)學生數學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都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在我區(qū)為做好本輪課改,指導好教師的課堂教育教學,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新觀念,改變教學策略。即發(fā)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組織作用,適應兒童的學習,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獲得必需的數學,向40分鐘要質量,讓學生在愉悅和諧的氣氛中學習,收到了可喜的教育教學效果。《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fā)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地發(fā)展?!薄皵祵W課程最終目的是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那么,關注學生潛能的開發(fā),開展學生持續(xù)發(fā)展的探討,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要求教師改變觀念,體現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币蠼處熢诮虒W中,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把握好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關系。
1.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
一所學校由教師和學生兩部分組成的。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教師應從學生的發(fā)展著想,不能包辦代替,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我國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教是為了不教”,一個人獲取的數學知識幾年不用,就會遺忘大部分,而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卻能終身受益。所以,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只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長期不用,幾年以后學生就會一無所獲。因此,我們的教學,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fā)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tài)度。
2.教師要有良好的心態(tài)
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主要體現在行為上的,身教重于言教,而不是在語言上。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很強的感染力,特別是站上講臺的精神面貌,直接影響學生的精神面貌和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學習效果。我在每節(jié)課前除做好教案、教具準備外,盡量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使課堂充滿歡聲笑語、充滿活力。只有教師的情感到位了,學生才能產生學習的激情,使教與學進入最佳狀態(tài),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教學中應盡量選擇適兒童學習的教學方法
教師的教學工作必須通過學生的內因才能收到效果,而教師面對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性的未成年兒童,所以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要求,適應學生的身心需要。
1.創(chuàng)設合理情境,喚起學生好奇心
兒童的天性是好奇。好奇是創(chuàng)造型人才所必需的,因此只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合理的環(huán)境,好奇心就會自然而然的得到發(fā)展,從而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兒童對身邊許多事物都會不理解,由此出現了激動、驚奇、詫異,從而喚醒了正在沉睡的腦細胞,迫切需要解決“為什么”。因此,每位教師要誘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學精神,使學生主動去探求數學奧秘。
如我區(qū)一位教師在學科競賽活動中講“年、月、日”一課之前,先教學生唱“三百六十五個祝福”這首歌,上課前問學生:“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個日出是什么意思?是每年都有365天嗎?對‘年月日你們知道一些什么呢?”同學們帶著許多的好奇、疑問,積極地查找資料、詢問家長。當上“年月日”一課時,同學們都爭先恐后地訴說著自己獲得的相關信息。一個個為什么被學生講得有理有據,頭頭是道。學生帶著好奇、疑問去搜集信息的同時,既解決了數學問題,還博覽了群書、增強了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讓學生多說、多問
好問、好說是也兒童的天性,是主動求知的表現。兒童都喜歡將自己知道的事情說出來,對自己不懂的東西問清楚,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份天性,為所有的學生創(chuàng)設“說”“問”的教學情景??鬃釉唬骸安环撇粏?,不憤不發(fā)。”今天的新課程理念,對學生們的基本要求再次驗證了這句哲理。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做到:學生能說的教師不說;學生能提的問題教師不提;學生能解答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解答,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又使學生在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養(yǎng)成了質疑、敢說、敢問的習慣,并逐步培養(yǎng)了會問、善問的思維品質。
例如,教學“乘法估算”時,例題31×52可以看作30×50進行估算,一位學生質疑提問:“52看作50后,31×50也可以口算,為什么一定要兩個數都看作整十數呢?”問題的提出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學生激烈爭論,最后在質疑提問中得出了估算是根據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就行。
例如,在學習“角的度量”一課,看度數時,到底是看內圈還是看外圈的刻度是一個難點,為了讓學生自己突破難點,我找兩個已經會量角的同學到黑板前來演示量角(由于沒正式學習,多數同學都不大會量),我問男生:你看的是哪圈刻度?(內圈。)又問女生:你看的是哪圈刻度?(外圈。)我接著幽默地說:“看來要看哪圈的刻度還要分男女嗎?你們有什么問題要提出來嗎?”時機成熟了,立即有同學提出:為什么有時看內圈刻度有時看外圈刻度呢?前邊的同學指著黑板上的角,邊演示邊說,很快就講清楚了怎樣看內外圈的刻度。學生給學生解答,往往比教師講還清楚,因為他們的語言更接近,感受更親切,這樣的學習效果更好。
3.盡量讓學生多動手
好動手是兒童的又一天性。人們常說,讀百遍不如寫一遍。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又在實踐中運用,教學中要加強動手訓練。通過動手,既可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也是培養(yǎng)學生個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手段。所以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學習某些知識是必要的、高效的。
例如,教學“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每個同學都準備了幾張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但要擺一擺推算課桌有多少平方分米還不夠,怎么辦?只有同座合作著擺。要推算得快,兩人還需協作分工好,一人擺長邊,看一行能擺幾個;另一個擺寬邊,看能擺幾行。讓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中,體會到快樂、成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例如,在教“10÷3”這道有余數除法時,可以讓學生把10個圓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這10個圓片平均分成3份,學生怎么分也分不開。老師問:“每份有幾個”?學生說:“每份有3個,還多出1個?!崩蠋熣f:“像這樣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題,就是有余數的除法,多出的一個叫余數。”這樣建立起來的“余數”概念,學生不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著老師多費口舌去講解。動手操作也是兒童最感興趣的事,對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大提高。
三、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
小學數學的教學目的是要通過數學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兒童變得聰明伶俐。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數學,而現在的孩子們對數學的熱愛已經喪失,出現了嚴重的厭學現象。學生們所厭棄的不是最基礎的知識,厭棄的是人為地復雜難懂的數學,厭棄的是教師給他們的一成不變的老模式教學方式。
1.讓數學教學方式適應學生
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數學,應該讓數學去適應學生,當學生不能適應數學時,我們要改造數學,對數學實行再創(chuàng)造,使得它適應學生的學習。讓數學“恢復它質樸的、自然的、由繁到簡的、生動有趣的本來面貌”。
如在教學“認識乘法”時,先讓學生先觀察圖畫,在小組內說一說看到了什么?問題提出后,不限制學生先看什么,再看什么,而是讓他們隨意觀察,然后匯報。這樣,學生可以展開想象,自主學習。在教學“一共有多少朵花”時,有的學生橫向觀察,列出了5+5+5這道算式,有的學生縱向觀察列出了3+3+3+3+3這樣的算式,還列出了5×3=15,3×5=15兩個乘法算式,并說明了理由。教師應該充分肯定了他們的想法,并表揚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這樣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異常高漲,他們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索、自主創(chuàng)造的實踐中去,并充分體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
2.運用多媒體使教學形式豐富多彩
如果每天總是一種學習方式,學生會厭煩,導致厭學、學習成績大大降低。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zhèn)涞奶攸c,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由于小孩喜歡新鮮,這樣學習興趣就會明顯提高,有了興趣,就有了力量,學生的主動性就能得以發(fā)揮,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在講解“圓的面積”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圓面積計算的方法這一重點,我先在電腦上畫好一個圓,接著把這個圓分割成相等的兩部分共16份,然后通過動畫把這兩部分交錯拼好,這樣就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反復演示幾遍,讓學生自己感覺并最后體會到這個近似的長方形面積與原來的圓的面積是完全相等的。再問學生還發(fā)現了什么?這個近似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什么有關?從而導出求圓的面積公式。使得這課的重難點輕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要改變教學策略,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素質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非智力因素,有效地培養(yǎng)更多的新世紀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
參考文獻:
[1]《黔江區(qū)2008年小學數學學科競賽》教學設計.
[2]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實驗稿).
[3]標準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
[4]孔企平在重慶市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研討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