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寶 王睿穎
摘要:1957年秋冬(9月3日至12月2日),鄭振鐸應邀去東歐訪問和講學,先后到了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lián)各地,還參加了慶祝十月革命40周年等一系列政治活動。在列寧格勒東方學研究所的4天中,他查閱和抄錄了敦煌文獻并參觀了博物館等。鄭振鐸在出訪時期。經常給家人和朋友、同事寫信,并寫有日記。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鄭振鐸當時并沒有將其公布。目前整理出版的鄭振鐸日記和書信中保存了他在列寧格勒的見聞和觀感,這是對蘇藏敦煌文獻在公布之前所能見到的最詳盡記錄,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關鍵詞:鄭振鐸;俄藏敦煌文獻;日記;書信
中圖分類:K87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4608(2009)03-0071-06收稿日期:2009-01-28
作者簡介:劉進寶,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睿穎,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研究生210097
1900年敦煌藏經洞發(fā)現(xiàn)后,就遭到了各國探險隊、考察團的欺騙劫掠,絕大部分被劫往世界各地,收藏在十幾個國家的幾十個博物館、圖書館中。目前,北京、巴黎、倫敦、圣彼得堡是敦煌文獻收藏的四大中心。
在敦煌文獻的四大收藏中,俄羅斯(原蘇聯(lián))的收藏最為神秘,只有歐洲及日本的個別學者曾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看過部分蘇藏敦煌文獻。如日本的狩野直喜曾于大正元年(1912年)秋赴歐途中在圣彼得堡做一短暫停留,神田喜一郎的《狩野先生與敦煌古書》中收錄有狩野于大正元年(1912年)十月二十日從沙俄(今俄羅斯)寄給大學同僚的信,表明狩野直喜在1912年赴歐途中曾看過俄藏敦煌文書;還有日本的矢吹慶輝1916年11月末在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從鄂登堡手中得見一批照片,曾撰文表示自己于1930年在列寧格勒(今圣彼得堡)亞洲博物館中見過敦煌文書;另據狩野直喜分析,法國伯希和應該于1931年見到了俄藏敦煌文書;此外,據傳1927年日本梅原末治亦略有所見。
現(xiàn)在可知,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蘇聯(lián)已開始了有計劃的敦煌學研究,但看過蘇藏敦煌文獻的外國人很少,了解其詳情者更沒有。1960年8月9-16日,在莫斯科舉行第25屆國際東方學家大會期間,蘇聯(lián)才宣布了其擁有敦煌文獻的消息,并由蘇聯(lián)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陳列了敦煌文書若干件,供與會各國學者參觀。個別學者也曾到列寧格勒觀看敦煌文獻,當時的情景,正如法國學者戴密微在《列寧格勒所藏敦煌漢文寫本簡介》中所說:“1960年8月14日,來自歐亞大陸兩端的兩位多年研究敦煌寫本的漢學家,一個日本人,一個法國人,共同登上位于涅瓦河畔豪華建筑臺階的巨大樓梯。蘇聯(lián)科學院亞洲民族研究所(前東方學研究所)就設在那里。當他們在一張桌子上發(fā)現(xiàn)了一大堆特意為他們準備的敦煌寫本時,顯得多么驚訝而不知所措啊!因為他們不僅根本就不知道此處還存在有這類寫本,而且半個多世紀以來,所有的漢學家們實際上都對這批寫本一無所知?!边@里的一個法國人就是戴密微本人,一個日本人則是吉川幸次郎。此后,關于蘇藏敦煌文獻的消息逐漸為國際學術界所知。
實際上在1960年蘇聯(lián)公布敦煌文獻前,我國的一些學者也已見過蘇藏敦煌文獻,甚至還幫助蘇聯(lián)學者整理過敦煌文獻。孟列夫在《俄藏敦煌漢文寫本敘錄》第一冊序言中說:“中國朋友,首先是已故的鄭振鐸教授,曾給予我們大力幫助;還有梁希彥教授,特別是鮑正鵠教授,曾給予我們多方面幫助。對此,我們銘記不忘,并表示衷心感謝。”當然,這些幫助不是直接的。我國學者不是專門、蘇方也沒有專門邀請他們參與敦煌文獻的整理,而是乘中國有關學者在蘇講學或開會期間,蘇聯(lián)學者詢問或請教一些有關問題。
在蘇聯(lián)正式公布其收藏的敦煌文獻前,中國學者鄭振鐸可以說是看過蘇藏敦煌文獻最多的學者。但遺憾的是,一方面由于當時中蘇之間的友好關系而不便于多談。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鄭振鐸次年即因飛機失事遇難而沒有來得及公布其見聞?,F(xiàn)在,由于鄭振鐸日記和一些信件的公布,使我們有可能對鄭振鐸與蘇藏敦煌文獻的關系作一比較全面的認識。
鄭振鐸并不是有計劃地專門去看敦煌文獻。早在1949年,鄭振鐸赴蘇出席“世界和平大會”時,曾于5月6-7日在列寧格勒參觀了“保衛(wèi)列寧格勒”博物館、冬宮、夏宮等,并觀聽了歌劇演出,但未到東方學研究所。1957年秋冬(9月3日至12月2日),鄭振鐸應邀赴東歐訪問和講學,先后到了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lián)各地,除參加學術活動及講學外,還參加了慶祝十月革命40周年等一系列政治活動。
鄭振鐸先生在出訪時期,經常給家人和朋友、同事寫信,同時他還有寫日記的好習慣。如鄭振鐸1957年11月10日的日記寫道:“九時半,到中國研究所講第四講:《三國演義與水滸傳》,費德林同志也來聽……(下午)六時許,東方研究所的李福親來談……(晚上)寫信給周揚、任叔、家晉、徐帆、人民文學社二編、夏鼐、劉哲民及趙其文等?!?。為使讀者了解詳情,現(xiàn)將11月10日鄭振鐸給夏鼐的信轉引如下:
作銘兄:
在捷克曾寄上一信,想已收到。我于上月底到達莫斯科,工作立即開始,并甚緊張。曾和吉謝列夫見面,并到物質文化研究所和莫斯科大學的考古學系(?)參觀。他們正從事中亞和西伯利亞考古工作,已發(fā)現(xiàn)了匈奴時代和遼代的古遺址二百多處,收獲極為重大。出土物大部分存于列寧格勒。我將于十六日講課完畢后,即到列寧格勒去,參觀那些東西。在這里講課,甚感愉快。因全用中國語講,不用翻譯,節(jié)省了許多時間;聽的人也十分注意,用心的聽,故講起來甚為有勁?,F(xiàn)已講了四次,再講四次,即可結束了。此次適逢十月革命的四十周年紀念,莫斯科大為熱鬧。我曾列席于最高蘇維埃會議,聽赫魯曉夫的報告和毛主席的講話,又曾參加紅場觀禮,甚見興奮!所中近有要事否?尹達同志已否痊愈?想已回京了。我參加蘇聯(lián)科學院的中國研究所和世界經濟研究所的聯(lián)合慶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紀念晚會時,他們報告了郭院長和尹達、陳垣、羅常培諸位的賀電,我臨時也代表考古所和文學研究所祝賀他們。致
敬禮
振鐸啟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日燈下于莫斯科
由此可見,鄭振鐸當時正在應蘇聯(lián)科學院中國研究所之邀,在莫斯科講學。講學結束后,當夜便乘火車匆匆趕往列寧格勒。
在列寧格勒東方研究所的4天中,他除作了兩次學術報告外,其余時間都用來查閱、抄錄敦煌文獻和參觀博物館等。有學者指出:鄭振鐸1957年在列寧格勒閱讀敦煌文獻,實是繼1910年以來張元濟、劉半農、胡適、向達、王重民、姜亮夫等在歐洲訪讀敦煌文獻之后的又一個壯舉,因為他是查閱蘇藏敦煌文獻的第一位中國學者。而在此之前,蘇藏的有關情況一直是個猜不透的“謎”。
鄭振鐸先生給徐森玉的信已經公布,但其日記中所涉及的內容還未為學界關注?,F(xiàn)將其日記有關部分摘錄如下:
十一月十六日(六)陰。
七時半起。九時半,到達列寧格勒。有科學院的人來迎接,住歐羅巴旅館208號。休息了一會,十一時許早餐。十二時,到東方研究所參觀,招待得很殷勤。和院士Op6eaa(奧爾貝立)談話。在那里,看了不少敦煌卷子,又見到《劉知遠諸宮調》。又到物質文化研究所看他們在阿爾泰山區(qū)域發(fā)掘的木制的馬飾等,精致極了!三時許,辭出。到彼得洛夫堡參觀,見到囚禁十二月黨人及高爾基等人之囚室。又到禮拜堂去,見到彼得帝等的墓。去看彼德帝的立馬銅像,又至人民英雄墓參觀。不滅之火,熊熊升起,為革命而犧牲者的精神也如火之不滅,永垂千古!五時,回旅館,午餐。實在再吃不下晚餐了。因疲,不及九時,即沉沉入睡。發(fā)致箴一信,內附給空了、小箴一信。
從日記可知,16日上午到達列寧格勒后,即去東方學研究所看了敦煌文獻。第二天(11月17日)是星期天,東方所不上班,無法去看敦煌文獻,鄭振鐸先生就乘此機會去參觀博物館等。具體詳情在當日日記中所記:
十一月十七日(日)陰。
五時許起。沐浴。準備講稿提綱。寫信給爾康和舒。九時許,早餐。十時半許,步行到冬宮去。到了那兒,已過十一時了。有物質文化研究所的專家在那里迎接我。我們到了陳列阿爾泰出土物部分參觀,大的和長的(披在馬身上的),最為精美。木雕的馬飾和器具也很精。大都皆公元前五——四世紀之物。還有藍色文身的圖案和木乃伊等。繼至中國部分,以敦煌千佛洞的壁畫、塑像及甘肅黑水城出土物為最好。第一次見到《義勇武安王位》等二幅版畫的原物,很大,有60x31公分的廣闊。又到克里門斯等所得到的新疆壁畫與塑像等物的部分,那些東西也是極為驚人的。到了四時,才辭出。匆匆回來吃午飯。飯后,立偕索羅金到俄羅斯博物館去參觀,那里陳列著十九世紀以來的俄羅斯油畫,精品不少。匆匆走了一周,已是兩個半小時了。六時回。在下雪,雪花很大,地上已經白了。覺得頗累,休息很久。八時許,即脫衣入睡。艾德林同志送來阿歷克賽夫夫人贈的她丈夫遺著《司空圖詩品》,甚為重要。中夜,醒來一次。
11月18日是周一,鄭振鐸又到東方所續(xù)看敦煌文獻,這是收獲很大的一天,同時,又講學一次,時間安排非常緊張。據當天的日記:
十一月十八日(一)陰。
六時半起。沐浴。寫信給唐伎。九時,早餐。近十時,到東方研究所,看敦煌卷子,多半是佛教經典,但雜有古代文學、歷史、文件等,不在少數(shù),甚見興奮。《莊子》、《文選》二卷,尤可注意。十一時半,對他們及列寧大學的學生們講《中國文學史的分期問題》。聽的人頗感興趣,二時許,講畢。由他們提問題,最重要的是,有人問,在講唱變文之前,中國是否已有了“說話人”?李汝珍是否受到外國傳教士的影響?他的《鏡花緣》是否受有Valtair的影響?等。三時許,散。即去午餐,由郭質人[生]同志請客,他是秘白的好朋友。四時許,復到東方研究所,續(xù)看敦煌卷子,有《老子》、《論語》等。近六時,辭出。有一萬多卷,只看了二三百卷,不知更有何重要的東西?回旅館,理發(fā)。寫信給森玉、其芳、斐云,即發(fā)出。九時許,晚餐。餐后,偕艾德林、索羅金二同志在街上散步。安靜極了,不見一點“忙亂”的現(xiàn)象。十一時許回。十一時半,睡。
18日的日記中提到早上給唐弢寫信,晚上給徐森玉等寫信。由于18日鄭先生看敦煌文獻很有收獲,因此在給友人的信中就談到了蘇藏敦煌文獻及自己的觀感?,F(xiàn)將此兩信全文引述如下:
1957年11月18日致唐弢信件:
唐弢同志:
十一月一日的來信,到了前幾天才收到。近來航信甚慢,想系因天氣不佳之故。我于十五日夜車到列寧格勒。這兩天,參觀了冬宮的博物館,并到東方研究所閱其所藏敦煌卷子(多至萬卷!),甚為興奮!這上萬卷的漢文古鈔本,一定會有驚人的發(fā)現(xiàn)?,F(xiàn)正在整理中。已經發(fā)現(xiàn)了兩卷《維摩詰經變文》,皆我們所未見者,又看了劉知遠《諸宮調》和黑水城發(fā)掘出來的古版畫《四關人圖》等,皆是久欲見之,今始償愿者。冬宮博物館所藏中國古文物甚多。最驚人者有三大重要的寶庫,一為敦煌的壁畫及塑像,皆是原物,不下于倫敦所藏,而世人皆不知之。二為黑水城出土之西夏文和漢文的經卷,佛教和道教的圖像,以及家具、衣履等等。三為新疆所得的壁畫、塑像等等,亦不下于英德二國之所得者。我整整看了四時有半,毫不覺得疲累,還要再去看呢。關于你參加文學研究所工作事,(孫)其芳同志和我說起了好幾次。我想,經過組織上的批準是不難的,只要你自己沒有什么困難或不愿意之處。研究現(xiàn)代文學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文學研究的事業(yè),這是重要的一環(huán),故必須加強。關于你的住房事,我一回去,一定和他們商定,想會找到比較寬敞些的。我們都知道你書多,故一定會為你的書和你的五個孩子的大家庭想辦法。我定于十二月一日啟程回北京,二日下午可到京。匆匆,
祝
儷安
振鐸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八日于列寧格勒
1957年11月18日致徐森玉信件:
森玉先生:
我于前天到了列寧格勒,立刻開始工作。莫斯科的人告訴我,在列寧格勒有一萬卷以上的敦煌卷子和一萬多卷的西夏文的佛經。所以,我很急于到這里來。在莫斯科的工作一結束,當夜就乘夜車趕來。上午九時半到。休息了一會兒,十二時就到東方研究所去看敦煌卷子,因為時間不多,只將他們放在手邊的幾十卷翻閱了一下,就發(fā)現(xiàn)有“維摩詰經變文”二卷,都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昨天是禮拜天,不能去續(xù)看,只好到冬宮博物館去。在那里,有中國古文物的三大寶庫,一是敦煌的壁畫和塑像,(原物!)二是甘肅黑水城出土的繪畫(佛畫、道教畫),木刻畫(“四美人圖”等)和古物,三是新疆發(fā)現(xiàn)的壁畫和塑像等等。這些,都是不大有人知道的;不知何故,也不大有人介紹過。也許是了不起的一個發(fā)現(xiàn)!更有趣的是,在明代銅器群里,發(fā)現(xiàn)有一只洛陽金村(?)出土(或輝縣出土?)的金銀錯的鼎,其上并嵌有松綠石。他們以為它是明代仿古之物,故陳列在明代文物里。我一見大驚!連忙贊不絕口。他們說,在庫房里,還有不少同樣的東西呢。我心里很熱,約好明天(十九日)上午去看??赡苁且慌敖^代的尤物”,而長久地被埋沒了。整整看了將近五小時,足不停步,而不覺得累,實在是太興奮了!今天上午,又到了東方研究所,續(xù)看敦煌卷子。共看了二三百卷。還要講演一次(約三小時),講畢,又要吃午飯。所以,下午便只能看二小時左右了。急急忙忙地看,又看了二百卷左右,都是他們事前挑選出來的;未被挑選的,不知還有什么“寶物”在內。就這幾百卷東西,內已有不少十分驚人的,象莊子一卷(漁父篇),文選一卷(謝靈運:述祖德詩二首,韋孟諷諫一首,張茂先勵志詩一首,曹子建上責勇}應詔詩一首),孝經二卷,論語子路第十三一卷,左傳二殘卷,老子第七十一至八十章一卷,還有王梵志詩,五更轉,十二時等等。目不暇給,手不停鈔??上б呀浀搅怂麄兿掳嘀畷r,天色已
經黑了。只好“留以有待”?!皠⒅h諸官調”的原物,也已見到。此行誠不虛也!明天夜車回莫斯科,因為后天一早就要飛高加索了。十二月一日回國。近來身體諒甚安吉,至念!天寒,千萬珍懾!
敬問
冬祺
振鐸拜啟
十一月十八日燈下,于列寧格勒。
以上是鄭振鐸關于蘇藏敦煌文獻比較整體而詳盡的記錄,可以說是對蘇藏敦煌文獻在公布之前最詳盡的記錄了。
在孟列夫著作中還提及曾為編目工作給予幫助的有梁希彥、鮑正鵠先生。他們是50年代去蘇聯(lián)講授漢語的中文教師,見過的只是“不多幾行零片”,只是工作人員在讀寫過程中遇到障礙時,才請教他們。而他們由于不是研究敦煌學及唐代文史的專門學者,因此,未予以足夠的重視,對蘇藏敦煌文獻的來源也不大清楚。如鮑正鵠系原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后任北京圖書館副館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
當王重民先生主編的《敦煌遺書總目索引》于1962年出版后,才聽說蘇聯(lián)還藏有大量敦煌文獻,梁希彥先生曾在蘇聯(lián)看過,由于梁希彥先生原為山東大學外語系教授,不是古代文史和敦煌學圈子中人,王重民先生不大熟悉,就寫信向王仲犖先生詢問。因為王仲犖先生是著名的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專家,除有敦煌學方面的論文外,還有《敦煌石室地志殘卷考釋》的學術專著。王仲犖先生1963年4月13日致王重民先生信說:
拜讀《敦煌遺書總目索引》,對祖國劫遺文物,愛護辛勤,特表敬意。
1957年,山東大學外文系主任梁希彥教授被派往蘇聯(lián)列寧格勒大學講授中文,到蘇后,列寧格勒大學除了請他講授中文外,還請他整理一部敦煌殘卷。整理費去時間不短,可見內容一定很豐富。斯坦因曾取道帝俄多次,可能在俄國留下文物不少,或者當時帝俄學術部門也收購了一部分??上Я合┙淌趯@門不在行,因此語焉不詳。梁希彥教授回國后,不久調離山大。
留在蘇聯(lián)列寧格勒的敦煌殘卷,外問知道不多,希望您和梁君去聯(lián)系一下,可以獲得一些線索,將來再設法弄到顯微膠卷,并派人幫助他們整理。
從此信中可見,王仲犖先生當時對蘇藏敦煌文獻的來源及情況也不大清楚。
而梁希彥教授1963年4月25日致王重民先生信說:
蘇聯(lián)列寧格勒東方語文研究所所藏的一些敦煌遺書殘頁,我見過的只是不多幾行零片,負責整理的同志似乎打算待有一星成果后,逐步公之于世。我來代他們整理,也不悉其全部數(shù)量多少,有無正本的經卷在內,價值如何,更無從估定(我見過的是幾張經卷殘頁如買賣東西的契紙等)。因久不通信,一時找不到蘇聯(lián)朋友們的通訊處。
1963年時,蘇聯(lián)已公布了其有關收藏,并于同年出版了《蘇藏敦煌漢文寫本敘錄》第一輯,而當時國內學術界對蘇藏敦煌文獻掌握的情況,從王仲犖、梁希彥先生的信中可見一斑。由此可以說,鄭振鐸是蘇聯(lián)公布其收藏之前少數(shù)知情人之一。
另外,鄭振鐸先生的文字中也未提到曾被邀請編目,而俄羅斯學者斯卡奇科夫和盂列夫兩人的文章中都提及鄭振鐸參觀是在1958年,不知是記憶之誤還是有別的隱情,看來對于當時的具體情況只能等待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了。在未有新材料之前,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即由于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負責整理的同志似乎打算待有一星成果后,逐步公之于世”,或者是此類事情“關系到俄國方面的尊嚴”,鄭振鐸先生不方便對蘇聯(lián)藏卷的情況進行披露。這可能是因為當時中蘇兩國有非常友好的兄弟關系,哪怕是沙皇俄國劫奪的敦煌文獻,在蘇聯(lián)政府公布前也不好明說,否則會影響兩國關系,或者被其他國家用來挑撥中蘇關系。另外,當時公布此消息,可能需要更高層的同意。要決定公布的用意是什么?難道讓人家歸還嗎?這一系列因素可能是鄭振鐸未能公布其見聞的主要原因。也可能正是由于這一因素,鄭振鐸在1958年專門介紹蘇聯(lián)列寧格勒東方學研究所收藏品的《劉知遠諸宮調跋》一文中,也只字未提蘇藏敦煌文獻。
在列寧格勒東方學研究所中,除敦煌文獻外,還有大量的黑水城文獻和吐魯番文書。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俄藏敦煌文獻》17冊中,就有部分混入的黑水城和吐魯番文獻。
黑水城文獻是俄國探險家科茲洛夫于1908年在我國黑水城(今內蒙古自治區(qū)額濟納旗)遺址掘取的。鄭振鐸日記和書信中提到的《劉知遠諸宮調》、《四美人圖》等,就是黑水城文獻。
鄭振鐸先生既是著名的文學史家、文物考古學家、作家。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國家文物局長、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國務院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等職;又是著名的俗文學專家,著有《中國俗文學史》等,并對敦煌變文研究貢獻巨大,是第一位提出“變文”名稱的學者。正由于他對中國俗文學情有獨鐘,因此就特別在意俗文學作品《劉知遠諸宮調》。
在學術界早就流傳著有宋版《劉知遠傳》的傳說,鄭振鐸也曾托朋友打聽,但一直沒有消息。在1930年的春天,他在朋友處得到一部抄本,才知道它是一部“諸宮調”,并非小說或戲曲。同年秋,他在北京見到了其原本的照片,“內容和抄本完全相同”。但只有42頁,共四則多,將近八則未見。因為缺佚的并非是常見的首尾,而是中間的部分,由此鄭振鐸先生懷疑原書本來不缺,可能是照相的人沒有照全。“二十多年間,老抱著要看看這部書的原本的愿望,想要一決此疑?!?957年,當鄭振鐸有機會到列寧格勒東方學研究所見到《劉知遠諸宮調》時,其喜悅的心情溢于言表,在16號的日記及給唐弢、徐森玉的信中都有提及。尤其是給徐森玉的信中這樣寫道:“《劉知遠諸宮調》的原物,也已見到。此行誠不虛也!”后來鄭先生在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直到1957年的冬天,我和艾德林、索洛金二同志到列寧格勒訪問時,才在東方研究所見到它。那是多么興奮的一個時刻啊!我血液急流著,呼吸緊張,臉上表現(xiàn)著無比的喜悅。原書正在裝裱。我就在裝裱臺上,把它翻了又翻,看了又看。的確只有四十二頁。中間的將近八則,估計約有八十多頁吧,是原來缺佚了的。這個久蓄的疑問算是解決了。但摩挲著這部七百多年前所刻的古本諸宮調,即中國最古的一部刻本的諸宮調,心里是又喜又惆悵。”
1958年4月,可能是因為他“面子”的關系,由蘇聯(lián)對外文化聯(lián)絡委員會將《劉知遠諸宮調》殘本歸還我國。而代表中國文化部出面接受的正是鄭振鐸,并由他轉撥北京圖書館珍藏。同年8月,文物出版社將《劉知遠諸宮調》影印出版,鄭振鐸為此寫了跋文(1958年7月28日)。但1958年10月17日,鄭振鐸出訪時由于飛機失事而遇難。書雖已印出,但鄭先生未能看到?!段奈铩冯s志1958年第7期上刊有趙萬里《崇高的友誼——記蘇聯(lián)政府贈送的劉知遠諸宮調和聊齋圖說》一文,對此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責任編輯:趙仁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