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賽珍
摘 要: 本文以生活教育理論為依據(jù),就如何構建小學德育生活化進行初步實踐,提出小學德育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開展生活德育。生活德育要以課堂教學活動、校內(nèi)延伸活動、家庭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為實施途徑,以“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為實施理念,將道德教育深深扎根于兒童生活的土壤,讓德育與受教育者個體的日常生活、學習生活、交往生活、集體生活等緊密相連,并最終達到知行統(tǒng)一這一具體目標。
關鍵詞: 小學德育生活化 內(nèi)涵 實踐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教育過程中,兒童越是覺察不到教師的教育意圖,教育效果就越好。我認為這條規(guī)律是教育藝術的核心?!鄙罨牡掠芙o每個孩子以激勵、鼓舞和呼喚,使他們自覺地追求更為豐富的內(nèi)在生命,為自己拓寬更為廣闊的精神生命、價值生命的空間。德育從空洞說教向生活世界回歸,就會在悄然間浸潤兒童的心田。
一、小學德育生活化的內(nèi)涵
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5掠罨侵附逃咧匾暽钪械赖沦Y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對之進行道德教育。它以生活教育為指導思想,從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現(xiàn)實存在、現(xiàn)實活動出發(fā),采取感性的、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生活、校內(nèi)生活和校外生活中經(jīng)歷、感悟、建構自己的價值理想,從而充分釋放兒童的生命潛能,激活兒童的創(chuàng)造精神,實現(xiàn)“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
二、小學德育生活化的實踐
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本身蘊涵著教育。魯潔教授說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體、整個生活之中,不會有脫離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養(yǎng)應當遵循一種生活的邏輯,而不是一種純學科的邏輯。”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教師是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是引導、激發(fā)和深化兒童生活的人。因此,教師在進行德育時,要聯(lián)系兒童的生活實際,從他們的現(xiàn)實出發(fā),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把握好德育生活化的實施途徑。
(一)課堂教學活動
小學德育綜合課程教學是學校實施德育的主陣地。在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將教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通道。并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課程資源,恰當補充一些現(xiàn)實生活中的“活”教材,使教學內(nèi)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
1.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生活。
小學德育綜合課程教學要堅持“知行統(tǒng)一”的原則,使學生克服“只聽不動”、“只說不做”、“只在課堂上學,不到實踐中做”的弊端,就要鼓勵學生積極地參加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親身體驗,使學生通過活動強化行為訓練,并將課堂中的道德觀念與個人實踐行為有機結合,從而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比如在《我也能行》的課堂教學中,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教師可以向學生有針對性地提供實踐操作場所和材料,具體創(chuàng)設諸如“誰來洗小手帕”、“看誰的書包收拾得最整齊”、“誰系鞋帶又快又好”、“誰的小手最靈巧”等活動場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將良好的道德情感轉化為道德行為。
小學德育綜合課程教學,應該明理和導行緊密結合,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密切相連。贊可夫說過:“掌握知識,與其說是靠多次重復,不如說是靠理解,靠內(nèi)部的誘因,靠學生情緒狀態(tài)的高漲而達到的。”同時,學生在課堂上明白的道理,還應回歸到生活中進行體驗,使之真正成為學生內(nèi)在的道德修養(yǎng)。
2.樹立榜樣,貼近生活。
社會學理論研究表明,道德行為方式的掌握是模仿學習的結果。英國教育家洛克也曾說:“榜樣所起的吸引或阻止兒童模仿的力量比任何說教的作用都大而深刻。”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生動的形象要比抽象的理論更易讓其接受。樹立學生身邊同齡人的榜樣,貼近學生的實際,不僅能增強說服力,更能堅定學生學習的信心、決心。
《我們分享,我們快樂》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學習與小伙伴分享物品與心情。教師采用“樹立榜樣,貼近生活”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求每位學生把自己最喜愛的一件玩具帶來給同學玩。然后,教師讓最受大家歡迎的學生談一談把玩具給別人玩,自己是什么心情。該學生說,把玩具給大家玩,看到別人快樂自己更快樂。教師通過該學生良好的形象為全班同學樹立了榜樣,讓所有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分享快樂的教育。泰戈爾說:“不是棒捶的敲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使鵝卵石日臻完美?!睂嵺`證明,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并非由抽象的知識而來,而是來自于他每天經(jīng)歷的充滿著豐富細節(jié)的生活。而只有當學生的情感被充分激發(fā)時,其道德認知才會更為深刻,行動欲望才會更為堅決。
(二)校內(nèi)延伸活動
學校是開展品德教育的主要場所,小學德育綜合課程教學必須和學校其它德育工作、少先隊活動、班級活動、晨會等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提高生活德育的實效性。
1.結合日常行為規(guī)范進行教育。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在6—9歲期間處于他律的階段,在道德認識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中,影響其發(fā)展的兩個因素是認知能力和社會關系。皮亞杰認為,道德教育的目標是使兒童達到自律,使他們認識到道德規(guī)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礎上制定的。因此,小學德育綜合課程教學可以結合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教育,開展“行為規(guī)范示范班”和“執(zhí)勤中隊”(即“執(zhí)勤班級”)的雙向評比活動。通過設置“愛校、禮儀、節(jié)儉、衛(wèi)生、守時”等評比內(nèi)容,由一個中隊擔任一周的執(zhí)勤任務,使全班學生人人都有醒目的執(zhí)勤標志,人人都是執(zhí)勤員,都有自己的崗位和檢查內(nèi)容,都有機會體驗為學校服務、為同學老師服務的苦與樂。在執(zhí)勤中隊進行檢查的同時,各班也要相應地開展評比活動,班內(nèi)同樣設班級執(zhí)勤員。一周執(zhí)勤結束,在莊嚴的升旗儀式上進行換崗交接,宣布下周執(zhí)勤中隊。此時,學生心中定然充滿:“我們終于可以為同學服務!”“我們一定要公正評比!”的快樂信念,也定然意識到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則的深刻含義。這能使學生自主意識增強,自我教育能力提高,道德認識提升。
2.通過“體驗教育”活動成果展進行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每一個人,早在童年時期、特別是少年時期和青年時期,就應當獲得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完滿的幸福,享受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歡樂?!庇纱丝梢钥隙?,當學生看到自己或同學的勞動成果時,心中會產(chǎn)生愉悅的體驗。體驗教育活動成果展可以把學校漂亮的宣傳窗作為展示區(qū),定期展示學生的創(chuàng)造成果:模型設計、手工制作、書法美術、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造……還可結合“科技特色證書”的考章活動,讓學生現(xiàn)場展示才藝,琴棋書畫,動靜結合,全員參與。讓每個學生多一次鍛煉的機會,多一個展示的舞臺,使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體驗成功的快樂、交往的快樂?;顒雍笸ㄟ^總結、反思、討論,讓學生進一步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評價、自我約束,內(nèi)化為學生的認識。
二期課改提出任何教育最終必須變成學生自己的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任何有效的教育過程都應該是在學生自覺地積極地參與中進行的。所以,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堂延伸、學校展示所開展的一系列活動,能夠不斷豐富和充盈學生的生活世界,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啟發(fā)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最終促進學生知行的和諧發(fā)展。
(三)家庭教育活動
陶行知認為,兒童不是孤立的,而是環(huán)境當中的一個人。學校教育的任務就在于把學校與生活密切地聯(lián)系起來,學生在課堂上有了正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還需要通過各種延伸活動加以鞏固、深化,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小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和父母長輩生活在一起,家庭教育對兒童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請家長配合學校用各種方式指導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非常重要??梢园褜W生必須養(yǎng)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列在《家校聯(lián)系冊》里,讓家長明確,并根據(jù)每條要求,配合學校開展教育。如教師布置學生在父親節(jié)里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給爸爸準備一份禮物,讓在家表現(xiàn)好的學生的家長給老師送喜報。這種鮮活的實情施教,把課堂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誠然,家庭生活是學生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更具影響力。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無論是到飯店就餐,還是清明去掃墓,亦或是做家務這樣的小事,在這些看似平常的家庭活動中,只要他們留心觀察,勤于思考,注意積累,再加上家長的正確引導,他們就會受到深刻的教育,這些教育對他們將來成為一個社會人也是極有幫助的。
(四)社會實踐活動
課程標準提出,課堂的組織教學要與課外的實踐活動結合進行,教師應有意識地開展社會調(diào)查、參觀與社會服務等活動,讓學生走出學校這個小課堂,走進社會這個大課堂。德育同樣要向生活開放,向社會開放,帶學生走進現(xiàn)實生活的“活”教材,讓學生接觸和了解社會上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踐中體驗社會和人生。
如教師可以組織“雛鷹假日小隊”的學生們到街道上打掃衛(wèi)生、清除“牛皮癬”等服務活動。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了對“公益勞動”的理解,強化了勞動技能。以實際行動積極參加公益勞動,使學生在課外實踐中自我體驗,增強自我勞動教育的能力,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江澤民同志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人才的成長最終要在社會的偉大實踐和自身的不斷努力中實現(xiàn)。我國的社會生活涌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社會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是學生求知鍛煉的大課堂。如果學生不去參與,或有所見聞卻沒有深刻感悟,學校里所獲得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便仍舊不能上升為道德行動和道德意志。因此,我們要讓學生走進生活,在家庭、社區(qū)等校外生活中全方位地開展生活德育,在實踐中真正做到知行統(tǒng)一。
總之,我們所倡導的融入生活的德育,能夠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體現(xiàn)生活的教育價值。當然,我們更推崇的是“學以致用”,即為學生開辟一條與他們的生活世界交互作用、持續(xù)發(fā)展的渠道,幫助學生在真切的生活體驗中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在廣泛的生活世界中實踐道德,提升自我,謀求自我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發(fā)展,奏響扣人心弦的德育樂章。
參考文獻:
[1]張愛卿.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6,第1版.
[2]章志光.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第3版.
[3]高德勝.生活德育簡論.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3).
[4]朱小蔓.道德教育論叢.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第1版.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