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芙蓉
摘 要: 作文教學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實施新課程背景下,作文教學應結合學生的寫作實際狀況,重視學生對事物的觀察、積累作文內(nèi)容素材,主動練筆,使學生喜歡作文,寫出賞心悅目的作文來。
關鍵詞: 觀察 積累 練筆 寫作 方法技巧
一、觀察——作文的前提
大千世界,有寫不盡的人、事、物、景,然而,學生作文則往往空洞無物,這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觀察,而是沒有得到正確的指點,缺少發(fā)現(xiàn)。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使其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
(一)觀察要有順序。學生寫作,條理不清、言之無序是主要毛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不能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周圍的事物。如果觀察有順序,就能為今后習作有條理打下良好的基礎。如觀察靜態(tài)事物,可按“整體——部分——整體”的順序;觀察動態(tài)事件,可按“起因——發(fā)展——高潮——結果”的順序;寫植物,可按植物生長過程的順序;寫動物,可按“外形——生活習性”的順序;寫參觀、游覽,可按照空間位置轉換的順序。基本的觀察順序還可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遠及近、由局部到整體……學生觀察有順序了,寫作時才能做到有順序。
(二)觀察要抓特點。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事物的異同之處,捕捉它們的特點。這樣,才會使寫出來的文章鮮活、生動,才能防止寫出來的話千人一面、萬人一腔。例如寫眼睛,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雙不同的眼睛,因場合不同,同一雙眼睛表現(xiàn)出的神情也不同。不同的時光,則動物的眼睛更是千差萬別,如同是貓的眼睛,中午時由于光的照射就瞇成一道縫,而晚上捉老鼠時貓的眼睛則像兩只綠色的小燈泡,炯炯有神。再如寫雨,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抓住小雨細無聲、大雨似珠簾、暴雨傾盆而下的不同特征。通過引導學生抓特點觀察事物,提高了學生辨析事物、區(qū)別異同的能力,使學生在寫作時能寫出事物的個性來。
(三)觀察要有情感。在觀察過程中,我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感情與事物相交融,深刻體驗自己的感情變化以及心理活動的過程,這是因為寫作不僅要寫觀察到的人、事、物,還要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憎惡愛好以及心理活動,還要寫自己受到的啟發(fā)。只有帶著情感用心體驗、認真觀察,才能對觀察的對象感受深刻,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有真情實感,才能感染讀者,才能引起讀者感情上的共鳴。如果對觀察的對象漫不經(jīng)心,冷冰冰的,寫出來的文章就會平平淡淡、干巴巴,也就談不上打動讀者的心了。所以,我要求并指導學生帶著感情觀察事物。
(四)觀察要“五官參與”。教師指導學生在觀察中要發(fā)揮多種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問、耳聽、腦想,從各個方面了解事物的特點,全面、細致、深入地認識事物,在頭腦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體形象。例如指導學生觀察蘋果,通過視覺,了解蘋果的顏色、形狀;通過觸覺,感覺蘋果外表的光滑;通過味覺,品嘗蘋果的滋味;通過嗅覺,聞一聞蘋果的芳香。同樣觀察人物、動物、事件等,都需要多種感官的參與。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感受,寫出的習作才能生動形象,內(nèi)容具體。
二、積累——作文的基礎
材料是作文的基礎,即是中心思想的來源和基礎,有時還是表現(xiàn)中心思想的根據(jù)。人們常常把中心思想比作靈魂,結構比作骨骼,材料比作血肉,語言比作細胞,由此可見,材料是文章的根基。收集材料的能力,是作文的基礎能力。學生收集、積累材料的能力,主要表現(xiàn)為:對自己的生活、學習、勞動、游戲等內(nèi)容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以及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閱讀能力。
(一)走進生活,重視積累。文章是從真實的生活里提煉出來的,這就要求學生要留心自己的生活,觀察積累了生活素材,才有好文章?!傲粜淖约旱纳睢敝饕噶粜淖约簭氖碌膶W習、工作、活動、生活實踐、人和事;“有所為而作”就是要求讓學生熱愛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指導學生著手觀察,從而積累材料。真情實感來自于生活,學生寫作文時常感到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其實我們生活中不是沒有可寫的事,不是無話可說,而是我們平常對各種事物不注意觀察,見物不識物,見事不知事。教師只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留心自己身邊發(fā)生的事,養(yǎng)成積累材料的習慣,學生就會有話可說,有事可寫,進而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是作文。
(二)加大課外閱讀,積累寫作素材。通過課內(nèi)與課外相結合,多參加生活實踐,開通寫作多渠道的想象源泉,學生從綠樹青溪、白云藍天、異草奇花、日月星辰等自然事物中獲得人生的啟迪和美的陶冶,獲得想象的翅膀,從而解決寫話沒有內(nèi)容、沒有材料的問題。為了讓學生充滿自信和樂于“積累”,我還作了這樣的安排——每周一的早晨讓每個學生上臺把自己積累的好詞好句讀給大家聽,同時給予贊揚和鼓勵。通過課外閱讀,指導摘錄優(yōu)美詞句,注意知識積累,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好辦法。學生讀課外書時,往往只注意好的故事情節(jié),一目十行,讀后就忘,要想把書讀到實處,關鍵是眼、手、腦并用,勤動手摘抄一些傳神的外貌、動作、心理描寫句段或詞語,這樣日積月累就可達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三、練筆——作文的起點
作文教學要訓練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匯融多方面信息,錘煉精妙語言,具備文質(zhì)兼美的佳作的能力,以增強作文訓練的效果。當開辟出寫作的一塊新畦園之后,教師應從訓練學生思維、語言表達技藝入手,讓學生從中掌握寫作的技巧,寫出有新意的文章。
(一)行文流程訓練。訓練思維流程應根據(jù)寫作內(nèi)容確定方式。如寫人敘事類文章應以時間的變化地點的轉移為主;寫景狀物類文章應以季節(jié)的變換事物的特征為主,等等。
(二)語言表達訓練。學生語言內(nèi)容無論怎樣豐富,如果語言平泛,就無法寫出大量有新意、有文采的文章;積累了豐富的語匯,學習了大量的精彩語言,沒有表達技巧也不會寫出優(yōu)秀的文章來。因此,語言的表達應根據(jù)寫作的內(nèi)容而定。
(三)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文章只有出新意,方可吸引人,要出新意就必須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創(chuàng)新形式主要有:逆向思維創(chuàng)新,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新,收斂思維創(chuàng)新,縱向思維創(chuàng)新,遷移思維創(chuàng)新等。圍繞以上幾種形式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作文就會有新突破。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細心指導學生認真觀察、長期積累、不斷練筆,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寫作的樂趣,想寫、愛寫、敢寫,從而真正寫出優(yōu)秀的美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