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毅
[摘 要]筆者認為,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當中,應當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構建有差異的備課思路,采取相應的差異教學策略,從而縮小學生之間的差異,實現(xiàn)班級整體優(yōu)化,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差異教學策略 個體差異分析
現(xiàn)行初中英語教材,無論是人教版的新目標還是外研社的新標準,其內容均體現(xiàn)了新課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即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促進每個學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實現(xiàn)可持續(xù)的終身發(fā)展。然而,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當中,往往都忽略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也就更談不上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那么,如何在教學中發(fā)揮新教材特點,適應學生的差異,使教法改革與教材改革完美統(tǒng)一呢?筆者認為,現(xiàn)代教學最能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理念的就是差異教學。
一、學生差異情況分析
學生在學習英語時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
1.英語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差異。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位于城鄉(xiāng)結合部的寄宿制中學,生源結構復雜,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同學在小學學過英語,參加過各種英語方面的培訓、輔導、競賽;有的已過了劍橋英語三級;而有的同學則從未接觸過英語,有的鄉(xiāng)村小學生甚至連英語是什么都不知道。學生基礎程度的差異可想而知。
2.個體內的差異。個體內的差異是指一個人素質結構上的差異,如一個人所具有的各種能力、興趣等的不平衡。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機械記憶力很好,生僻單詞也能記很長時間;有的學生英語口語進步很快,但學習寫作時頗感吃力;有的學生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強,善于做閱讀理解,但口語糟糕;有的學生興趣在對話表演上,但對語法與筆試不感興趣。
3.個體間的差異。個體間的差異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如性格、興趣、氣質方面的差異。有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遇到困難,會努力想方設法解決,而有的很容易產生受挫感而選擇逃避。另外,還有如A學生比B學生上課時思維要敏捷;C學生長于形象的直觀記憶,D學生則長于抽象的語言記憶等。
二、依據個性差異,構建有差異的備課思路
由于學生客觀存在的身心、認知、情感等領域各種素質發(fā)展的不平衡,學生之間存在著個別差異性等特點,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構建有差異的備課思路。
1.課前設計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精心選材,選擇適合學生的素材。備課時,教師要深入并超越教材,了解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形成過程,設置合理的認知階梯:形象記憶性內容設為第一梯級,保證C層學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內容為第二個階梯,使B層學生“吃得好”;知識擴展性內容為第三個梯級,滿足A層學生“吃得飽”。
以NSE Book4 Module4 New technologe 為例,A層學生除課文內容并鞏固詞組句型的掌握和運用之外,還可要求他們找出各種新科技的相關背景知識,獨立制作有關mobile phone,computer等的instructions。B層的學生以課文內容為主,能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制作mobile phone,computer等的instructions。C層學生僅限于課文內容的學習,重點鞏固詞組句型的掌握和運用。
2.課堂教學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人的智能是有差異的,但“差異”并不等于“優(yōu)劣”,“差異”同樣是一種教育資源。只有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實施分層教學,才能變“同步發(fā)展”為“差異發(fā)展”,真正促進學生的整體發(fā)展。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效率不同,課堂容量也不能要求一樣;學生認識、理解能力不同,在課堂提問、問題思考難度、寫作練習上也有不同的要求。
以下是筆者在教學有關Holidays這一話題中設計的一個片段:首先,在黑板上掛一幅圖片,圖片上寫著十六個英語單詞,分別是:
接著,筆者讓同學們讀出所有單詞,然后挑出與中心話題Holidays有關的單詞,寫到筆記本上。同學們以話題為中心線索,快捷、迅速地掌握了相關詞匯,然后,進入英語聽力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如下問題: (1)Have you heard of Christmas Eve? (2)Do you do anything special on Christmas Eve? (3)Do you do anything special on New Year's Day? (4)Do you do anything special on Chinese New Year's Day? (5)Which holiday of the year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you? 本教學片斷在設計時從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步驟以及教學方法的確定上動腦筋,設計漸進難度層次的問題,但都及時把握好學生能努力一下就達到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使不同能力的學生在這里都得到適當的幫助,他們的潛能、自信、學習積極性得到激發(fā),增強了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
三、實施階梯性的課堂教學策略
根據備課要求,授課著眼于B層中等學生,實施中速推進,課堂輔導兼顧A、C優(yōu)差兩頭,努力為差生當堂達標創(chuàng)造條件。做到對A類學生少講多練,讓他們獨立學習,注重培養(yǎng)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技能技巧;對B層學生,則實行精講精練,重視雙基教學,著重在掌握基礎知識和訓練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對C層學生則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點,淺講多練,查漏補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課時進度以A、B兩層學生的水平為標準,要遵循“低起點,小步走,常鞏固,多鼓勵”的原則。
目前,英語課堂提問大多數是教師先提問,學生后回答。這種模式枯燥單調,學生的興趣調動不起來,這時可采取其他策略,如老師問,學生答;學生問,老師答;學生單個提問、其余學生集體回答;小組討論;全班討論;再由學生回答,等等。例如,B層回答,C層判斷,A層補充?;駽層回答,B層解釋,A層歸納、總結。以人教版Book 2 Unit 25 lesson 98 為例,在導入新課后,筆者列出了以下設計好的問題:
(1)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 when they saw a truck coming round the corner?
(2)What happened then?
(3)What did they hear when they were running to move the bag?
(4)Was the man on the motorbike traveling fast?
(5)What happened then?
(6)Was the man hurt badly?
(7)Whose room did the two boys carry the man to?
(8)Where did Lilei find Miss Zhao?
(9)What was she doing when Lilei found her?
(10)What did she do after she heard about the accident?
(11)What should you do when you see a traffic accident?
(12)What do you think often causes traffic accidents? (問題的設置,有難有易,針對不同層次的同學,讓每個人都能立刻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先選擇B層學生回答,然后由C層學生判斷“Yes”or “No”,“True”or “False”,再由A層學生補充、解釋、歸納。對于焦點或熱點問題(如question 11、12)不必拘泥于A層學生,可讓B層、C層也發(fā)表意見,這時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展開討論,紛紛運用英語進行交際,雙邊活動變成了師生、生生多邊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啟發(fā)了他們的思維。
四、設計貼近學生個性差異的課后練習
傳統(tǒng)的作業(yè)布置多為統(tǒng)一形式的背誦、抄寫和練習,注重作業(yè)程式化和規(guī)范化,重量而不重質,完全忽視了學生的需要,導致學生產生厭煩情緒,缺乏學習興趣。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必須承認個體差異,看到學生在興趣、愛好、思想認識、情感態(tài)度和審美情趣等方面的差異。在設計作業(yè)時,應根據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設計出難、中、易層次的作業(yè),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要。
例如,在教完初二英語上冊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smoothie?(Section A)后,筆者布置了這樣的作業(yè):(1) 回家自制一份smoothie,獻給辛勤工作的爸爸媽媽;(2)將制作過程寫下來,請父母簽上名字;(3)教父母學會制作smoothie;(4)向父母及鄰里請教一些制作其他東西的方法;(5)將如何制作這些東西的過程記錄下來。這樣一份開放式的作業(yè)打破了以往單一的作業(yè)形式,增加了作業(yè)的彈性,既允許學生用聽、說、讀、寫等形式來鞏固實踐所學的東西,還可以自由挑選難易程度不同的作業(yè)。這種作業(yè)布置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需要的差異,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觀需要,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性。每完成一項作業(yè)得10分,每多完成一項加2分。結果只有一小部分學生選擇一項作業(yè),大部分學生都自愿完成了三至四項作業(yè)。事實證明,尊重學生的差異,學生就會自主地完成作業(yè),積極性也明顯提高。
學生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每時每刻都存在,教學不是為了消滅差異,也不可能消滅差異。教學應該在承認差異是一種需要的前提下,不斷地尋找差異教學的實施策略,促使不同的人在英語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讓差異之花綻放出耀眼的光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嚴剛,陳靜波. 給英語教師的101條建議[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