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已經(jīng)實施了一年半,每一位參與新課程的老師也都有了新的認識。下面,我將把語文學科在落實新課程中出現(xiàn)的思想認識的碰撞以對話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這里的對話有的是本人親身所歷,有的則是聽到他人評論而觸發(fā)的思考。每一次對話,有聲也好,無聲也罷,總會因為碰撞的存在而激發(fā)出更加清晰的認識,從而對教學產(chǎn)生影響,因此每一次對話后面,我都會寫上一段悟語,將我的思考記錄下來。在這里,我僅選取老師間的兩則對話。
一.要有效實施課程改革,老師如何使用教材比教材如何編定更為重要。
A:新教材不就是換了幾個篇目嘛!有些篇目換下去又拿上來,你方唱罷我登場,結(jié)果還不是一樣。我看啊,這新課程也不過是換湯不換藥,走走過場而已。
B:隨意下這樣的論斷是不負責任的,講話者應該先認真研究一下教材的變化?,F(xiàn)在的教材(人教版)分為閱讀、表達與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個部分,從結(jié)構上有別于以往的教材,既然教材結(jié)構發(fā)生了變化,使用起來當然應該有所不同。
過去,我們的老師的確很辛苦,辛苦的準備,又辛苦的傳授,之后是辛苦的抱怨:為什么,我那天講得那么細致,連寫在黑板的什么地方、用什么樣的語氣語調(diào)來強調(diào)我都還記得,怎么學生就大面積出錯呢?于是我們的教育者便在這樣辛苦的奉獻中感慨教育的無效性。
學生不能真正掌握老師精心傳遞的知識信息,是因為這信息來自于你的傳授,而不是他們自己的習得,他們印象不深或者錯記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而且,就算那部分能夠記得準確扎實的同學,他們識記的內(nèi)容大部分也會在未來生活中輕松的遺忘。
我們抓了這么多年教育,卻發(fā)現(xiàn)這個時代產(chǎn)生大家的幾率和公羊生出小羊的幾率一樣少。那么,我們?yōu)槭裁淳芙^改革?為什么“談改色變”?難道我們的教育還能比先前更讓人悲哀嗎?
新課程悟語:這次對話很辛苦,因為面對的是一個對課改意義幾乎不懂的人。省里為了把這種課改精神貫徹下去,精心籌劃了幾次新課程培訓,覆蓋面很廣。這樣的對話也是出現(xiàn)在課改啟動之初?,F(xiàn)在這樣的聲音少了,但是我知道,我們的老師隊伍里還有很多人在一心一意抓應試,如饑似渴的期待著新的高考方案出臺。這是學生的悲哀,也是教育者的悲哀。
因此我要說:老師如何使用教材和教材的編定一樣重要,甚至可以說,老師如何使用教材比教材如何編定更為重要!新課程在呼喚老師的教育智慧風暴。
二.“課程改革成也高考敗也高考”論甚囂塵上,高考方式是決定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嗎?
A:新課程能不能成功實施,關鍵要看高考怎么考。高考的思路不變,學生的要求就不變,家長的希望就不變,我們的教學就不能變,變就會落埋怨!
B:假如高考的方式不變化,我們的課程改革還有意義嗎?這是我聽到這種認識時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我們舊有的語文高考方式是萬惡的嗎?是逼迫老師大搞應試教育而放棄素質(zhì)教育嗎?
高考的語文考卷并不是考查學生的應試能力(雖然我一直承認應試也是一種綜合能力),我們完全可以把這張考卷看作是對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綜合考查。現(xiàn)在,我們可以把這張試卷分解如下:
1.語文基本素質(zhì):讀準常見字的字音,寫準確的漢字,能準確的使用詞語、成語和熟語,說話、作文時很少出現(xiàn)病句。這是高考Ⅰ卷的前五道題,比較穩(wěn)定。這是一個人的優(yōu)秀語文素養(yǎng)形成的基本條件,因此考得有理。我們很難夸贊一個寫文章錯字連篇、病句時有出現(xiàn)、使用詞語張冠李戴的人“語文素養(yǎng)真好”。
2.閱讀理解的素質(zhì):這是高考試卷上的一個主流能力考查點,包括社科文、文言文、詩歌、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在信息化時代,學生若要獲取信息必然要接觸大量的社科文章,準確解讀的能力是必需的;我們要傳承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古代詩文的基本解讀能力是必需的;我們的心靈需要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滋潤,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也是必需的。
3.表達與交流的素質(zhì):作文能力更是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高層次體現(xiàn),也是日后生活中表達交流所不可缺少的能力,高考試卷中作文的考查,既可以檢驗學生的文字表達的功夫、布局謀篇的實力,又可以考查學生的材料儲備狀況以及思想認識水平。
Ⅱ卷幾道主觀小題的考查也宜歸為基本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考查。
這樣解讀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高考的語文考卷考查了學生語文基礎的扎實程度、閱讀理解的能力和表達交流的水平。這些是一個有著優(yōu)秀語文素養(yǎng)的人所必備的,這些素養(yǎng)的形成有賴于平日的閱讀積累和作文練習。
由此看來,高考方式不變化,我們也完全可以放手搞課改,因為新課程提倡的理念更加有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新課程中必修1到必修5閱讀部分的教學不正符合提高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需求嗎?教材中的表達交流部分對于作文訓練作出了詳細的規(guī)劃,如果引導學生認真的訓練下來,不正可以改變以往作文教學中存在的隨意化與非系統(tǒng)化的弊端嗎?有了較高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解答高考試題必然如烹小鮮。
新課程悟語:我們見慣了墨守成規(guī)、懼怕變革的人;見慣了不知添柴旺火、只知大潑冷水的人;見慣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樂于渾水摸魚、了卻此生的人;見慣了將一切個人因素拋在身后,挖空心思尋找外在原因的人……這些人的認識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產(chǎn)生輻射,影響了缺少思考力的老師,也阻礙了課程改革的進程。
許友超,語文教師,現(xiàn)居黑龍江哈爾濱。本文編校:程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