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展
摘要海上保險中的保證制度是保險人借以控制承保風險的重要手段,現如今,保證似乎已漸漸演變成保險人逃避責任的工具。我國雖然在事實上已承認了保證條款在實踐中的應用,但目前尚不存在完備的保證制度,因此我國面臨著如何構建保證制度這一問題。本文從保證的含義入手,結合其理論基礎,提出了幾點有關我國構建海上保險保證制度的建議。
關鍵詞海上保險保障制度構建
中圖分類號:D922.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056-02
一、問題的產生
在航海被認為是“冒險事業(yè)”的時代,保證作為承保海上風險的保險人維護自己利益的一項重要手段,曾一度起到促進保險事業(yè)發(fā)展的積極作用。然而,違反保證的后果是嚴重的,保險人可以以被保險人違反保證為由解除自己的責任,這就特別容易造成對被保險人的不公平,尤其在當今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海上運輸的危險性已大大減小,就更凸顯出原有法律對這種利益分配的不公。因而,國際上要求改變保證規(guī)則下被保險人弱者地位的呼聲日益高漲。在立法尚未對保證規(guī)則做出更改的情況下,某些國家國內法院對保證的適用已施加種種限制試圖完善此制度,這就使得保證規(guī)則在實踐中處于極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并導致保險人對現行保證規(guī)則漸漸失去信心,所以改革現行保證制度成為一項共同心愿。
二、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關于保證的規(guī)定
我國《海商法》中涉及保證的規(guī)定僅第235條:“被保險人違反合同約定的保證條款時,應當立即書面通知保險人。保險人收到通知后,可以解除合同,也可以要求修改承保條件、增加保險費。
我國保險法誕生于1995年,制定時間晚于海商法,但整篇中沒有任何有關保證的規(guī)定。
我國海上保險實踐領域中存在大量的保證條款,這在1986年的《船舶保險條款》、1996年的《沿海內河船舶保險條款》和1999的《沿海內河漁船保險條款》中都有體現。
最高院于2006年11月13日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海上保險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中第6、7、8條內容是涉及保證的。此司法解釋的出臺具有積極意義,它對海商法第235條有關違反保證條款的后果做了進一步明晰,減少了理解上的歧義,增強了適用的明確性。由于司法解釋附屬于它所解釋的法律而無權超越,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海商法規(guī)定的內容將直接決定司法解釋內容的延伸范圍。同樣,該司法解釋圍繞審判實踐展開,相關條文都是在補充現有海商法的規(guī)定,因而有關保證的認定標準、被保險人的義務履行標準等在此解釋中依舊未被明確。
三、我國海上保險保證制度的構建
保證制度的改革基本都圍繞著如何限制保險人的權利,擴充被保險人的權利,即如何平衡雙方的利益來展開的。我國正處于市場機制的初創(chuàng)階段,合同立法不完善,市場機制不成熟,許多市場經濟條件下應有的規(guī)則尚未確立,在這種情況下,參考和借鑒英國法中關于保證制度的相關規(guī)定是有積極意義的。同時在結合本國國情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我國《海商法》在修訂時應從以下幾點著手構建保證制度。
(一)明確保證的含義
筆者認為在此問題上,應適當借鑒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中關于保證的經典論述,將海上保險保證定義為:在海上保險合同中訂明或法律規(guī)定的,由被保險人承諾為或不為某種行為,或者肯定或否定某些事實狀況的存在,或履行某些條件,且與承保風險有關的內容。
(二)將默示保證納入調整范圍
默示保證,是海上保險合同中所特有的一種保證,指沒有在海上保險合同中載明而是由法律規(guī)定的保證條款。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規(guī)定被保險人的默示保證主要有兩項,即航程保單中的適航保證和合法保證。我國目前尚不存在默示保證,明示保證是法律唯一認可的保證的形式,考慮到默示保證的重要意義,我國有必要將其納入法律的調整范圍。首先,它能推動市場機制的完善和交易行為的規(guī)范化,同時不會窒息市場本身的活動和抑制交易者的創(chuàng)造性;其次,有助于處理和解決缺乏證據的口頭合同糾紛,即通過為社會所接受的慣例的適用來確定當事人間的權利和義務,以解決糾紛;再次,有助于提高商業(yè)效率,增加效益;最后,還有助于提高法官的素質。筆者認為考慮到我國的法律現狀,針對不同種類的默示保證應采取不同的取舍態(tài)度。
1.船舶適航保證
我國法律以及實踐中的做法是,將船舶適航保證作為除外責任加以規(guī)定,這就決定了海商法沒有再將其列入默示保證的必要。我國《海商法》第244條規(guī)定:“除合同另有約定外,因下列原因之一造成保險船舶損失的,保險人不負賠償責任:(一)船舶開航時不適航,但是在船舶定期保險中被保險人不知道的除外?!?986年的《船舶保險條款》第2條除外責任也規(guī)定:“本保險不負責下列原因所致的損失、責任或費用:(一)不適航,包括人員配備不當、裝備或裝載不妥,但以被保險人在船舶開航時,知道或應該知道此種不適航為限。”
除外責任與保證雖均與風險相關,但卻是保險法律中的兩種不同制度。除外責任可以是保險合同中規(guī)定的保險人不打算承擔的損失賠償責任和不屬于承保范圍的風險和情況,也可以是保險法中規(guī)定的保險人依法不應當或可以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損失風險。在一般情況下,一份保險合同可以不明確規(guī)定保險人所承擔的責任,但卻不能不規(guī)定保險人不打算承擔的責任。規(guī)定除外責任的目的是為了明確保險人所承擔的保險責任的范圍,而不是為了剝奪被保險人享受保障的權利。保證制度盡管也有幫助保險人將保險責任控制在預期范圍之內的作用,但這種控制只是從宏觀上來講,而并無像除外責任那般準確的外延。此外,保證是合同成立或持續(xù)的條件,而除外責任適用于合同有效期內,是保險人避免承保不可保風險,減少承保責任重疊的手段。
在我國,適航無論在法律還是實踐中都已被納入另一種制度,即除外責任,若再將其規(guī)定為默示保證只能是畫蛇添足,并造成適用上的混亂。而且,發(fā)生除外情形,只會使保險人免除因此而生的賠償責任,但不會改變保險合同的效力。而違反保證,保險人除免責外,還可終止合同的效力。因此,繼續(xù)將船舶適航義務規(guī)定為除外責任顯然對被保險人更加有利,這符合對于保證制度加以限制使用的改革趨勢。
2.合法性保證
合法性,是從事一切民事活動最基本的一項要求,是合同有效性的基礎,因此有必要將其作為保證加以規(guī)定。對于無視合法性的被保險人,保險人有權解除合同,且非法所導致的合同無效是自始無效。這可以從我國《合同法》中找到相關的法律依據,《合同法》第52條中規(guī)定了合同無效的若干情形,如第(三)項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第(四)項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第(五)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等。
海上風險具有其固有的高風險性,如果連最基本的合法性都保證不了的話,將使保險人承保的風險被無限擴大,這就動搖了合同成立和維持的基礎,這也同時是保證制度得以存在的原因,所以有必要將合法性默示保證在海商法中加以明確。具體做法可以借鑒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第41條,將其規(guī)定為:被保險人保證,所承保的海上風險活動是合法的,而且在被保險人可以控制的范圍內,該活動以合法方式完成。
(三)明示保證有效性的認定及其形式要求
保證事項必須具有特定性,即涉風險性,否則將不被視為保證,對其的違反也不會引起違反保證的法律后果。因為無風險則無保險,保證是在保單約定承保風險的基礎上,被保險人做出的一系列承諾,從而使得所承保的風險更加明確和穩(wěn)定,相對于承保風險而言,起到說明和補充的作用。如果將任意事項都視為保證,則可能使原本處于信息劣勢的保險人一躍成為保險交易局勢的掌控者,使其基于違反保證的嚴格后果,利用法律的漏洞來規(guī)避保險責任。保證制度的本意是為了幫助保險人,以平衡保險雙方的利益,然而,對保證寬松的認定標準將再次波動利益的天平,使被保險人成為了新一輪的不公平受害者。因此這種與特定性無關的界定標準顯然不符合保證制度的價值取向。
這里應借鑒美國1939年紐約州保險法的相關規(guī)定,認為如果某一事項具有“有之則出險風險能降低,無之則出險風險會增高”的特點,就可以被認定為具有特定性,這樣的事項就可被認定為保證。同時,基于認定過程的專業(yè)性,考慮到保險人是風險的承擔者,是決定哪些因素可能成為影響風險、增加出險幾率的最佳判斷者,也考慮到制度的統一性和連貫性(我國海上保險中的告知義務采保險人標準),建議對保證事項的認定采保險人標準。
(四)違反保證的法律后果
1.“違反”的認定
傳統保證制度中的嚴格履行原則要求被保險人對保證要全面、準確、一絲不茍地履行,否則即構成對保證的違反。這種嚴格的規(guī)定對于航海業(yè)和海上保險業(yè)都已發(fā)生巨大變化的今天已經不再適合。如今,海上風險己變得不再像從前那樣變幻莫測、不可控制了?,F在的海上保險人也不再像從前那樣需要被動地依賴被保險人的告知、通知和保證才能了解保險標的、控制風險了??萍嫉倪M步、通訊技術的發(fā)展大大提高了他們控制風險和駕馭保險標的的能力。要求被保險人行為與保證百分之百的符合,已經顯失公平,造成了對被保險人利益的損害。因此應規(guī)定,如果被保險人行為對保證的背離構成了“實質性”違反才可將其認定為違反保證。當然這其中涉及到了事實認定的問題,有待于運用立法技術將其進一步明確。
另外,在海上保險保證制度中不應適用因果關系原則。因為這種標準強調,只有在對于保證的背離實際造成了損失發(fā)生的情況下,才可被看作是對保證的違反,保險人才可以啟動后續(xù)的救濟措施。這在保護被保險人利益的同時就忽視了保險人的應有利益和保證制度本身所意欲保護的保險人利益。如果按照因果關系原則判斷何以構成違反保證,那么當保險人對于保證的背離沒有導致損失的發(fā)生,卻實際增加了承保風險時,是不算對保證的違反的,這就可能放縱被保險人不嚴守義務。表面上看,由于沒有出險保險人無需賠付,這似乎并沒給保險人帶來什么損失,但進一步分析就會發(fā)現,保險人的保險費收入減少了,因為保險費的高低是與承保風險的高低成正比的。這相當于在風險增加后,被保險人用原來較低保險費享受了較高待遇的保障。因此在海上保險保證制度中不應適用因果關系原則。
2.違反保證的法律后果
原則上,被保險人違反確認保證,保險合同自始無效,保險人對任何損失均不承擔責任;違反承諾保證,自違反保證之日起,保險人不承擔任何責任。
但法律應賦予被保險人“通知的權利”,一旦被保險人行使了這一權利,便阻卻了保險合同的自動解除,賦予了保險人在除斥期間內的解除權,如果雙方經過協商未達成一致,則視為保險合同于違反保證條款之日被解除。
四、結語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可以預見,世界海上保險市場將會有更激烈的市場爭奪,我國海上保險法規(guī)無疑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zhàn)和發(fā)展機遇。經濟的發(fā)展無疑會促進法律的改革和完善,反過來,法律的完善也必將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fā)展。加快構筑先進、科學、公平合理的保證制度,必將推動我國海上保險事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