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月飛
摘要 本文探討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從文化背景差異,語用差異在文化上的表現及非語言交際行為中的文化差異三個方面進行文化導入,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 文化導入文化差異語用失誤非語言交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間交往日益頻繁,英語作為一種“國際化語言”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而縱觀中國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現狀,“耗時低效”的現象普遍存在。許多大學生學了多年的英語,掌握了不少語法和詞匯知識,甚至也通過了大學英語4、6級考試,可當他們真正地同外國人交往時,卻總感到辭不達意,不知所措,難以溝通。這種現狀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學生對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缺乏了解。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亟待提高。我國外語教學在經過長時間探索后,也提出了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并重的思想?!洞髮W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明確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與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豍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習者掌握目的語,并使用其進行交流。胡文仲曾指出:提高外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提高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就是要了解我國與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豎這要求英語教師應轉變傳統(tǒng)的以語言知識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注重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加強文化的導入。然而文化的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謂紛繁復雜。大學英語教學中由于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也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著重導入那些與跨文化交際密切相關的,且實用性較強的文化內容。
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筆者認為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1 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從英漢兩種語言的角度可看出兩種文化的差異,其文化差異也明顯反映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如在比較英漢兩種語言的句法結構的不同特征時,我們可以同時比較造成這種不同的文化差異方面的原因。英語文化的源頭是基督教及西方古典哲學,從基督教上帝是唯一造物主這一觀點出發(fā),持有這一信仰的人們在思維方式上習慣于精確的界定事物,以亞里士多德的矛盾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進行邏輯思維,體現在語言形式上即英語重“形合”(hypotaxis),它是一種結構嚴密,邏輯性強的語言。漢民族文化深受儒、釋、道三家之影響,其宗教觀和世界觀都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呈現出一種整體性思維的特點,體現在語言形式上為漢語重“意合”(parataxis)。漢語句子在結構上往往不拘形式,以意統(tǒng)形,神聚形散,追求語言表達上的和諧統(tǒng)一。中國人的思維特點是注重綜合,即整體優(yōu)先;而英語民族的人的思維特點注重分析,即部分優(yōu)先。這在漢、英語言中表達時間與空間方面也可以得到印證。如英語中在表達地址時,習慣于從小地方到大地方的順序,而漢語言中正好相反。中國人的形象思維特點還體現在對數字的好惡源于該數字的諧音,如“四”讓人想到“死”、“肆”;“八”讓人聯想到“發(fā)”。西方人很少由其讀音,從直觀感受選擇對數字的好惡,更多的是經過邏輯思維辯證選擇。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進行諸如此類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可以讓學生從深層次上理解和掌握語言,有意識的減少或避免漢語式英語(chinglish)。
2 語用方面文化上差異的導入
學生在大體上也知道中西存在巨大文化差異,但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不了解語用差異在文化上的表現而常常不能得體地運用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發(fā)生的語用失誤,是語用規(guī)則造成的文化負遷移,豏是人們在跨文化交際時由于缺乏對社會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所造成的,其表現是語言學習者盡管語言知識掌握得不錯,但說話不得體。語用失誤也是大學生學習英語的一個障礙。英語語用失誤多涉及稱呼、介紹、寒暄、邀請、詢問、道歉等言語行為以及一些跨文化的言談規(guī)約問題,這些言語行為常常帶有明顯的文化特征。如在日常交際中,西方朋友請你喝咖啡時,有的人回答是“Thank you”,這種回答會使對方感到困惑,他不知道你到底是要接受還是謝絕。得體的表達是:如果你接受就說“yes,please”或“sure”;如果你想謝絕就說“No,thank you”。再如,有英美人士邀請你去做客,受傳統(tǒng)思維模式的影響,中國人常常在接受邀請前會客套一番:您太客氣了;太麻煩了;不好意思等,而這些客套話會讓英美人士誤解你認為他的邀請缺乏誠意而感到不快。還有如果你在寒暄時,問及西方人的年齡、收入、婚姻等問題時,他也會很不愉快,認為你在打探隱私,認為你這個人沒有修養(yǎng)。這是因為西方人比東方人更強調隱私,中國人并不把這些看作是隱私,而是對別人的關心,是友好、善意的表現。如不了解這些帶有文化特征的言談規(guī)約,有時你會在無意中冒犯別人。教師在介紹語用文化規(guī)約時還可導入造成語言行為習慣差異的深層機制——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價值觀。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和比較中西文化差異,從而減少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行為。
3 非語言交際行為文化差異的導入
人類交際有兩種渠道,即語言和非語言。關于非語言交際有多種定義。簡言之,即語言行為以外的所有交際行為,包括眼神、手勢、體觸、時間、空間信息等。非語言交際是整個交際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胺钦Z言交際行為就像語言一樣,是在某種文化內部形成的,自身的一套清晰明確,模式化的符號,它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如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目光交流是人際交往中一個重要的符號系統(tǒng),但它往往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英語國家的人與中國人相比,目光交流的時間更長,更頻繁,他們認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誠意,為人不誠實或逃避推脫,也可能表示羞怯。而中國人卻為了表示禮貌,尊敬或者服從而避免一直盯著對方。在中英跨文化交際中,英美人士若以本族人眼神交流的特點移用到中國人身上,會認為中國人表情羞羞答答,目光躲躲閃閃。而中國人以本國目光交流習慣來衡量英美人士,則會感到他們在交談中老是盯著自己而感到很不自在,從而影響交際的進行。又如,英語國家的人在通過擁擠的人群時,愛用雙手觸碰別人的身、手、肘或肩部來分開一條路,他們認為中國人不用手分路,而用身體軀干擠過人群是不禮貌的;反之,中國人對英語國家的這種體觸行為也極為反感。中英國家人士在此出現的分歧,同樣源于他們各自移用了本民族文化中的某些非語言交際規(guī)范去套用到對方身上而導致的誤解。由此可見,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不僅表現在語言交際上,也大量存在于非語言交際行為中,舉手投足間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如不了解非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同樣容易引起文化誤解及交際障礙。因而教師在教學中還應注重導入一些典型的非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差異,才能避免跨文化交際中信息交流的失敗,保障交際的順利進行。
4 結語
以上筆者從三個方面探討了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的導入和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三個方面并非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補充的。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也并不是只重文化不重視語言,更不是以文化為中心,它只是傳統(tǒng)教學的延伸、補充和發(fā)展。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在學習語言內容的同時,適當的融入文化因素的導入,有意識地設置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活動。就課堂教學而言,文化導入應該改變單純灌輸的方式,除講解外,還可采取問題討論,調查研究,案例分析等多種方式?!拔幕瘜W習是一個互動過程,異文化的學習會加深對母語文化的了解,而對母語文化的熟悉也有助于理解目的語文化”。教師在進行文化導入過程中,還應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和借鑒不同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培養(yǎng)一種平等和寬容的文化觀??缥幕浑H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對大學生進行各方面的文化導入后,還應鼓勵他們通過各種途徑把所學知識運用于跨文化交際實踐中,以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注釋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學英語教育課程要求(試行).2004.
胡文仲,高一虹. 外語教學與文化[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65
張宗久. 體態(tài)語在非言語交際中的文化差異[J]. 鄭州大學學報. 2005(6):168.
胡文仲,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81~82.
鐘華,樊葳葳,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J]. 外語界.2002(2)
參考文獻
[1]林汝昌. 外語教學的三個層次與文化教學的三個層次[J]. 外語界. 1996(4).